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中国城市贫困群体凸现 我们靠什么来根除贫困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15日 15:57 财富时报

  本报记者 许兰武

  我国贫困人口减少的速度趋缓

  5万……10万……60万……

  原本何东以为可爱的儿子会一天天好起来,借再多的钱也值得。但有一天,孩子的一条腿被锯掉了,靠着双拐走路,没过多久,另一条腿也没有了,孩子只能整天躺在床上,坐在轮椅上过日子。

  “即使这样每天看着他也好”,何东宁愿接受这种现实。

  孩子得的是骨癌。

  为了给儿子治病,何东殚精竭虑,整日愁眉不展。他拼命似地吸烟、喝酒,以求能捱过痛苦的煎熬。后来,酒被戒掉了,烟也不再抽了,因为,儿子治病需要钱。

  但是病魔还是夺去了儿子的生命。那一年,孩子才12岁。

  “60多万是从朋友那里借的,朋友不说什么,但是这钱总不能不还。”然而,何东的噩梦并没有因此结束,并不年迈的父亲刚刚查出肾功能衰竭,家庭中又一个人躺在了病床上。

  家徒四壁,能卖的东西都让何东换成了现金。一台80年代产的旧彩电放在了一个破纸箱上,“这是我唯一能够娱乐一下的工具。”何东说。

  这原本是生活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一个幸福的城市家庭,如今却因为缺少医疗保障陷入贫困的深渊。然而,像何东这样因为没有得到更好的社会保障而一夜之间从小康跌入赤贫的家庭,在我国有成千上万。

  2006年2月9日,《中国青年报》刊载的一则消息称:在春节前一个以城市贫困为主题的研讨会上,数十名经济学家提交的在不同区域做的调查报告,都给出一个相同而清晰的描述:近年来,城市贫困问题并没有因为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而有所减轻,相反表现出明显地加重。

  贫困离我们那样近

  1.73亿,《亚行2005年关键指标》刚刚发布了中国赤贫人口数据。

  国家扶贫办也曾透露,2003年我国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增加了80万人。这是扶贫史上绝对贫困人口的首次反弹。而且进入21世纪以来,全国贫困人口减少的速度趋于缓慢。

  1986至2000年,全国贫困人口平均每年减少600万至700万;但此后速度陡然放缓,2001至2003年3年间全国共减少贫困人口300万,平均每年只有100万。按照为期10年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要求,中国贫困人口平均每年减少约150万人,截止到2005年贫困人口还有2610万。

  何东的家庭悲剧并不是个例,它只是那些因为看不起病,住不起医院的贫困家庭的缩影。因为教育、社会保障……,更多的人还在贫困的生活中寻求幸福的希望。

  马小军终于大学毕业了。他选择留在了学校所在的那个城市,这样做的原因很多,生活成本低只是原因之一。“照顾妹妹,这里离家也近,可以多回家看看父母,他们身体都不好。”

  小军的妹妹今年初三,在他们所在的那个村子里,她已经算是“高材生”了。现在,她和哥哥挤在这座城市一个10几平米的平房里,准备即将来临的中考。“在镇上的学校挂了个名,等中考的时候再回去。学校要交的费用太多了。”

  “那你在这里不是还要花哥哥的钱?学习跟得上吗?”

  “没有办法,应该能少花点儿吧。学习上有不会的就问我哥。”

  小军现在每个月工资800多块,除了房租和兄妹两人的生活费用,每个月几乎没有剩下的钱。“周末找了两个家教,赚些钱再给家里邮去。”

  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周孝正教授,多年以来一直关注贫困学生的受教育问题。“一边是贫困地区贫困家庭的学生为几十元、几百元的学费发愁甚至面临失学的危险,一边是‘阔少’开轿车、一掷万金。如此天壤之别,让人在感叹之余真正感受到了什么叫‘贫富两重天’。”

  教育领域的“天壤之别”,折射出城乡贫富差距的同时,也反映出城市贫困群体的生存现状。

  城市贫困群体凸现

  国家统计局提供给本报的资料显示,在接受调查的48028户城镇居民家庭中,2003年困难户平均每人全年收入是2278.29元,而最高收入户的平均每人全年收入是23483.95元,两者比较,竟相差十倍之多。

  从这些数据中不难看出,城市贫困群体的出现,在当时已经处于潜伏期。

  日前,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司发布报告称,当前我国城市居民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已达到上限,在0.4左右。如果把各种岗位外收入、非正常收入也算上,则实际基尼系数更大。具体来说,城市居民收入最低的1/5人口只拥有全部收入的2.75%。

  “迄今为止,并没有国家权威部门制订城市贫困标准,开展专项的贫困状况调查,并定期发布城市贫困人口的统计数据。”经济学者高尚全表示,由于缺乏全国性权威统计和分析,到底谁是城市贫困人口,他们贫困的具体原因有哪些,他们贫困到什么程度,不同城市的贫困人群构成是否不同等问题,目前并没有准确的答案。

  专家指出,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的城市贫困群体和新出现的城市贫困群体,可能来自国有企业改革和调整导致失业的群体;资源枯竭型城市里大量具有正常劳动能力的城市居民;退休较早、仅依赖退休金生活的老年人;流入城市、成为城市新贫困阶层的大量农村人口。

  同时,社会保险、教育培训、医疗保障等制度上的缺位与失效,也在随时随地制造和产生着新的城市贫困。

  让人疑窦重生的“1300美元”

  几乎与经济学家关于城市贫困问题调查报告在《中国青年报》上刊载的同时,另一则消息激起了更大的社会反响。

  “2050年的中国将是一个中等发达社会,人均预期寿命逾八十岁,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覆盖率达百分之百,人们可以自由合理流动,按2002年价格最低月薪超过1300美元,绝对贫困和童工率下降到零。另外根据和谐指标,中国社会现代化确定社会和谐目标为:2020年,社会和谐多数指标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基本消灭绝对贫困。”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完成的《中国现代化报告二00六》,向人们描绘了40余年后的未来。

  一石激起千层浪,此报告公布后不久,各大门户网站便将“最低月薪1300美元”作为标题放在显赫位置,随之而来的是异常激烈的口水大战。

  “一帮专家没事干在不负责任地讲空话”“看来,国人确实是进步了,不再那么容易被‘三年赶英超美’之类的虚拟幸福陶醉了。”“满眼都是上不起学、看不起病、买不起房子的人,还谈什么1300,还是美元?!”人们对事实的判断不一而足,从几大门户网站来看,批评和质疑之声成了声音的主流。

  中科院的报告只能代表中科院,还是能够反映民生,展示给人们一个值得认可和期望的未来?2006年2月10日下午,领衔完成《中国现代化报告二00六》的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组长何传启接受了本报的专访。

  “真的没有想到,那么多网友反对报告中提及的‘最低月薪1300美元’的说法!”见到本报记者,何传启开口便说。就在几分钟前,他刚刚接受了新华网的专访。

  “很显然,诸多网友对‘1300美元月薪’的关注已经远远超过了对这份报告的关注,或者说很多人根本就不是想了解这份报告,而是直接把这个数字等同于这份报告,认为这份报告是在随意臆测。”

  何传启补充说,“1300美元这个数字的得出,是有一系列的国际依据,目前国际上发达国家的最低工资有三种算法,一个是每小时的最低工资,一个是每周的最低工资,第三是每月的最低工资,我们是根据他们不同的算法,按照每天工作八个小时,每周工作五天进行统一换算,最后取一个发达国家的平均值,2003年的时候,发达国家最低月工资的平均值是1280美元。”

  他分析,如果中国在2050年要想成为一个中等发达国家的话,那么它的最低工资一定要超过目前发达国家的最低工资的平均值,否则你就比人家落后50多年,你的目标就实现不了。

  这个数字同时说明,即使现在的发达国家原地踏步不发展,我们也需要用40多年才能达到人家现在的平均水平。对此数据,人们难免不产生怀疑。

  反贫困:现代化的前提

  对于几十位经济学家关于贫富差距的调查报告,何传启认为这与《中国现代化报告二00六》并不矛盾。

  “贫困仍将会有,但不会有绝对贫困,而是存在相对贫困。那时候我们的贫富差距状况会大幅度改善,基数应该在0.35左右,现在我们已经超过0.4了,发达国家最好的是在0.2至0.3,我们达到0.3的难度太大,0.5以下的可能性是比较大的。”

  何传启认为,网友的反应有些偏激。“该报告不是一个社会发展纲要,也不是一个研究议题。它是一个研究报告,是一个建议性的报告,如果这个政策建议被政府采纳了,它就有可能成为现实,如果政府不采纳,可能报告里面设计的一些目标与将来的实际目标就会产生偏差。”

  “我们关心的是一个长期的趋势,我们不是一个经济的预测报告。”何传启平静地说,报告在推算中国未来五十年的时候,对世界131个国家过去50年24个指标的发展速度、综合速度、平均速度都进行了测算,然后再看中国过去五十年,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从1970年以来速度有多快。目前假设的前景,是假设世界未来50年的速度和过去50年的平均速度大体持平,中国的发展数度,主要依据于改革开放以来的速度。而事实上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工资增长的速度是很快的,最近几年速度有点放慢。

  《中国现代化报告二OO六》中的“现代化”一词,虽然很早地就在人们的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它的具像却是模糊的。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其也只有“是具有现代先进科学技术水平”的解释。

  用何传启的话说,“我们是给出一个未来五十年发展的目标,同时也测算了从2010年、2020年、2030年、2040年到2050年之间的发展路径和阶段性目标,建议在中国政府能够在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建成一个实施的路径图。”

  何传启告诉记者,在报告里课题组重点提出了五个建议,其中反贫困被置于首位,“如果不能消灭贫困就不是一个现代化的国家。”

  对此,有关专家也提出建议,要想从根本上消除贫困,必须把扶贫纳入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考虑。如果制度设计上存在不公平,贫困人口就无法从经济的快速发展中获益。

  “所有的社会都会采取措施向其贫困的公民提供帮助。但是所能给予穷人的东西需要从其他群体那里获取,这无疑是再分配的主要阻力之所在。”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曾作出如此阐述。

  贫富差距的拉大是当今中国社会不容忽视的问题,一味地追求所谓“平等”也有可能严重阻碍经济机制发挥作用。经济要有效运行,经济结果存在某些差别是必不可少的,不同种类的工作获得的报酬必然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别。

  十几位经济学家关于贫富差距的调查报告带给我们的思考更加深刻,也更具现实意义。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在我国

外汇储备日益丰厚的今天,人们看到的是一个富强的国家。但是,1.73亿贫困人口的现实和贫困人口的反弹、增加告诫我们:只有消除贫困,国家才能真正强大。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8,28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