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公共财政建设勾画路线图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15日 15:50 《经济》杂志 | |||||||||
文/高培勇 这篇短文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时候,我们刚刚进入了“十一五”开局之年。在这样的特殊时刻,我们最应当、最值得做的事情,就是规划好未来五年的发展前景。 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
笔者得到的总体感觉是,在今后的5年以至更长的时间,中国财税体制改革将面临一场加快公共财政建设的攻坚战。 说到公共财政建设,不能不联想起有关它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推进状况。如果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算起,我们围绕公共财政问题而进行的探索已经有了20多年的历程。在此期间,公共财政一词由生疏新奇到耳熟能详,从经济学界的书斋步入决策者的视野并走进了普通中国人的生活。应当说,我们花在公共财政理论探索上的时间精力不可谓不多,我们在公共财政实践层面的推进速度不可谓不快。但是,同理论探索的日益深入和实践层面的迅速推进颇不协调,迄今为止,我们还不能清晰的说明:公共财政或者说公共财政制度究竟是什么样子的? 既有的研究告诉我们,说到底,公共财政是一种制度安排。只不过与以往有所不同,它是一种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非满足其他别的方面需要)为主旨的财政制度安排;与之相对应,公共财政建设是一场制度变革。只不过与以往有所不同,它是一场以公共化(而非以其他别的什么东西)为取向的财政制度变革。既然是制度安排,那么对于公共财政问题的探索,就不能满足于抽象分析,一味地搞所谓概念辨析。而须跳出理论的纷争,直奔制度设计——将理论研究深入到制度设计层面,并以制度设计为最终归宿;既然是制度变革,那么对于公共财政建设的推进,就不能停留在就事论事阶段,做狭隘的理解。而须脱出微观的局限,放眼于宏观棋局——将其提至整体性或根本性的财政制度变革高度,而不拘泥于某一侧面或某一角度的局部调整。 既有的研究还告诉我们,公共财政并非完全意义上的舶来品,而是我们根植于中国国情,以海纳百川气魄汲取人类社会文明成果并将两者有机融合的产物。从典型市场经济国家那里,虽可以拿到一整套有关公共财政的理念、规则甚至成型的制度安排,但非典型市场经济的国情不容许我们照搬现成的东西。那样做的话,难免以偏概全,水土不服,搞成“夹生饭”。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财政制度走向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财政制度,固然是我们改革的方向,但毕竟要从现实起步。由现实逼近目标的过程,没有现成图纸,亦不能一蹴而就。其间的漫长距离,要由我们通过实实在在的行动逐步拉近。 这实际上告诉我们,要推进公共财政建设,特别是在以更大决心、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背景下加快推进公共财政建设,坐而论道不行,空谈理想不成,钻进象牙塔内搞所谓的纯学问也难成大器。惟一恰当的选择,只能是脚踏实地,潜心摸索,将思想付诸实践,拿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公共财政建设施工方案。也就是说,我们需要一个融理论与实践、理想与现实为一体的通向公共财政建设目标、标识公共财政建设方向的“路线图”。 勾画这样的路线图,当然并非易事。但作为一项重大改革工程中的制度设计,无论如何我们必须着手去做。而且作为专门从事财经理论研究的职业工作者,不管怎样这也应当是一项我们责无旁贷的重要工作。 记得在大学读书的时候,同学们时常议论的话题,就是怎样才能算得上一名合格的财经专业毕业生?答案当然是各种各样的。但其中大家颇为认同的一种答案是:可以设计各自专业领域的财经制度。比如,学会计的,要能设计会计制度;学企业管理的,要能设计企业管理制度;学统计的,要能设计统计制度;学金融的,要能设计金融制度;学税收的,要能设计税收制度,如此等等。 由此得到的答案是,在“十一五”时期,我们必须拿出一份既可标识公共财政建设方向、为公共财政建设导航,又可刻画公共财政建设进程、揭示公共财政建设成果的有关中国公共财政建设的“路线图”。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