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体育娱乐视频财经科技汽车房产游戏女性天气短信邮箱导航通行证
爱问(iAsk.com)
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贾康:公共财政引导中国社会经济转轨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06日 02:13 第一财经日报

  “学术良心是我们无法回避的问题,尤其是处在这个物质化的时代”

  本报记者 陈黛 发自北京

  2005年年底,在贾康的办公室里,他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回忆起自己在财经理论和政策研究领域的二十余年。连他自己都没想到,在改变国家与民族的命运的改革开放转轨
时期,在急剧变换的社会环境中,在“下海”成为时尚潮流的时候,他没有任何变化,居然在研究的路上一直走到现在。

  当在中国存续了2600多年的“皇粮国税”农业税在2006年正式成为历史,8亿农民得到了实惠的时候,财税专家、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也和农民一样感到激动。

  激动之余,贾康更呼吁“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更多地照耀农村”。除了“少取”方针,他希望中央在“多予”和“放活”方针的执行方面加大力度,而对于已经到来的2006年,贾康的判断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正处于承前启后的新起点上。他预测,2006年在粮食直补、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方面,会进一步加大补贴强度,对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会以多种方式积极支持。

  除了稳健财政政策的延续,2006年还将是财税继续大力深化改革之年。“支持‘增长方式转变’和‘社会全面发展’,将是稳健财政政策执行中的两大重心。”贾康表示。

    经受“社会大学”历练

  1954年,贾康出生于湖北武汉,一岁多被父母带到北京。贾康自言在他真正上大学之前,他已经上了八年的“社会大学”了。这包括在1970年,贾康参军,在江西开始了三年的军旅生涯;1973年,他脱下军装回到北京,开始了在北京矿务局的五年工人生活。

  可是,对知识的渴望从来没有泯灭过,哪怕是在上下班乘坐公共汽车的时间里,他都如饥似渴地阅读各种从不同渠道借来的书籍,他也格外盼望求学、治学的机会。在工厂里,他年年都去申请,希望能被批准上工农兵大学,工人师傅们也年年向领导推荐这个勤奋好学的孩子,可是,求知欲和上进心却不能把贾康送进大学。

  在经历了失望、痛苦和彷徨的一年又一年后,恢复高考的第一年,贾康终于等到了能够由他自己把握命运的机会。贾康考入了他的第一志愿——北京经济学院政治经济学系。每每回忆起接到录取通知书那个改变人生道路的重要时刻,贾康的眼里都会流露出一丝幸福的笑意:“我像范进中举一样,一把将外套抛向了天空。”

  四年的大学生活,贾康是过着教室—

图书馆—宿舍三点一线的生活,看起来似乎有些单调,但他的思想和内心却从来没有单调过,因为他终于能够自由地徜徉在知识的海洋中。四年全优的成绩回报了他的努力,除此,他还是校刊的主力“笔杆子”。

    学术研究之路不曾停下脚步

  财政科学研究所的硕士和博士眼中,贾康有着旺盛的精力和执著的追求精神,“他从来没有停下脚步休息一下的意思。”贾康的一个学生说。

  而贾康的这种精神在财政部科研所读研究生时期就已经体现出来。1984年的一次调研是贾康至今都无法忘怀的一段经历:从南京开始,常州—无锡—南通—镇江,乘坐了各种交通工具,去了几十个企业和各个城市的财政及有关综合部门调研。

  两个月的长途跋涉中,贾康的感冒不时发作,他几次在发烧近40度时,找附近的医院打针退烧,再继续奔波路程。

  这种踏实、认真的工作作风也造就了今日的贾康,使他在公共财政和基层财政改革等方面慧眼独具,颇有建树。

  关于公共财政理论,贾康也在近年来提出了他独具特色的探讨成果。他提出,应把公共财政看作我国社会经济转轨中财政转型的一种导向。首先要强调财政的公共性,要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作为财政分配的主要目标和工作重心。

  其后,关于农村税费改革、基层财政困难与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等方面,贾康又连续有研究成果问世。为此,其“县乡财政解困与财政体制创新”方面的研究成果的核心内容,还获得了孙冶方经济学奖。

  2005年全年全国财政收入突破3万亿元大关,增收5000亿元左右的形势,说明了国民经济总体状况良好,财政收支情况正常。对于已经到来的2006年,也是“十一五”的开局之年,贾康认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正处于承前启后的新起点上。

  作为财政科学研究的领头人,贾康提倡农村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改革试点,在2006年扩大范围并提高中央、省级补助标准,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和社会事业发展方面,推出财政支持的新举措。

  关于2006年财政收支的安排,贾康预测,会进一步适当收缩长期建设国债发行规模,同时以适当增加预算内建设投资安排等方式,保持中央政府总体投资力度不发生低于上年度的变化,并把政策重点放在调整优化资金使用结构上。

    淡泊名利

  接触贾康的人都知道,贾康对名利看得很淡,他也时常告诫自己的学生不要急功近利。唯独对待学问,贾康是审慎再三,容不得半点马虎。他表示:“人生的虚荣浮华都是过眼烟云,只有真正的学术和真知灼见,才能垂诸久远。”

  “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这十六个字是贾康的治学真理,而诚实更是被他视为做人之本。贾康认为,在做学问方面,诚实就代表着学者的学术良心,尽管存在着物质因素对认知的影响,但真正的学者应该力图摆脱它,摆脱的程度也是学者学术良心的高下之分。

  “学术良心是我们无法回避的问题,尤其是处在这个物质化的时代。因为我们不是生活在真空世界里,不可能不受到物质的诱惑。”贾康说。除了要摆脱物质因素对认知的影响,贾康还希望学者表述出来的观点,应该和现实之间存在客观的、中肯的连接,反映出事物的客观规律。

  在担任财科所所长以后,有若干行政事务分心,贾康却从未放弃他在学术领域的追求。而现在的学术环境,已经不再是象牙塔了。贾康指出:“如果学术研究不是诚实地反映客观规律,就可能走入误区。”

  “现在的学术界太浮躁了。”这种趋势让贾康忧心忡忡。他认为,“做学问,要做到经世济民。从我自己来说,要出于公心,要对得起自己的学术良心,要尽可能地出于学术良心来公正地表述自己的观点,而不是屈服于物质利益,故意说很多话处心积虑地去体现利益集团的意志。”

  其实在他自己的内心里,也充满了矛盾。贾康在给他的学生上课时,总是告诫他们不要急功近利:“安心地坐在冷板凳上,潜心研究几年,还是有必要的。”可是他也深知,现在的评估机制、职称晋升等机制,没法让一个年轻的学者潜心研究,否则他可能连基本生活费用都没有。

  放眼中国的教育制度,每个中国人都是从小学就开始接受应试教育,即使是大学毕业后在学校或者研究所里做一个学者,也要适应各种指标考核体系。贾康深知,如果一个学者潜心钻研一个课题很多年,成功了,等待他的将是功成名就。

  “如果不成功呢?他可能连副教授都评不上。以现在的体制和研究状况来看,我们再也不能出现陈景润了,因为能够坚持十年磨一剑的人太少了。”贾康痛心地说。


中国首选,价值之选!欢迎订阅第一财经日报!
订阅电话:
010—58685866(北京)
021—52132511(上海)
020—34254460(广州)
0755—82416077(深圳)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