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通缩论抬头考验决策智慧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29日 13:59 南方日报

  12月11日,中国社科院在京发布了《2006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蓝皮书)》。该《蓝皮书》认为,从国际环境、国内体制政策环境和供给条件看,2006年中国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的有利因素较多。因而即使当前GDP增长率呈现出回落之势,但来年保持8.9%—9.0%的较高水平并非一厢情愿。

  与之相关的是,根据12月20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调整之后的宏观经济数据,中国经济
的整体实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宋国青教授和中金公司的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博士就此接受记者采访时都认为,即使按新的统计口径来预测,2006年中国经济依然可以保持9%的增速。

  目前,官方和学界对未来经济形势企稳普遍寄予了厚望,但来自学界的不少知名人士在“2006年中国经济是否倾于通缩”这一关节问题的判断上却依然存在着较大的争论。

  投资增幅有望“平稳回落”

  在12月中旬于京召开的“第七届中国经济学家论坛”上,中国社科院特邀顾问刘国光和其他众多权威的经济学者一样,对未来一年中国经济的整体形势乐观看好。此间发布的《蓝皮书》分析指出,在宏观调控政策引导下,中国经济已经从前几年的加速增长阶段转向稳定发展阶段。记者注意到,该书所强调的“2006年将继续保持高增长低通胀格局”这一观点与随后几日中央高层释放出的基调颇为合拍。

  “目前中国宏观经济运行处于平稳增长期。当前大好局面来之不易。”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汪同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还进一步认为,2006年的宏观调控应注意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在目前形势下,如何有效地在防止增长过度回落的同时着重防止出现反弹,应该是中短期宏观调控的重点;而如何处理好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关系,实现消费的较快增长,应该是中长期宏观经济工作的重点。

  在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范剑平看来,2006年投资增幅将“平稳回落”(预计在18%-20%之间),但由于当前投资降温尚不明显,导致投资膨胀的体制基础也还没有根除,因而从目前的数据还不足以断定来年经济能否顺利实现“软着陆”。

  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的李金华研究员则站在经济周期的角度给出了自己的判断。他分析说,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三次高速增长,而且每次周期都是3年时间,“前两次高增长后经济都出现过一定的滑坡。如果将2003年看作是第三次周期的起点,2005年又是一个第三年。”

  通缩与通胀之辩

  根据国家统计局12月20日公布的新的宏观经济数据,消费对中国GDP的贡献率从36.3%提高到了37.8%。这个现象折射出消费对于中国经济的拉动作用比较强劲。这是否意味着一直为人们所担心的通缩会有所减缓?

  令人遗憾的是,国家统计局局长李德水当日没有就此给出一个权威的说法,而是含糊地表示,“中国经济生活中目前既有通胀的因素,也有发生通缩的因素,但是目前实际生活中并没有出现明显的通缩和明显的通胀,我们要积极地防止通胀的发生,也要认真地预防通缩的出现。”

  自2004年以来,关于中国经济是否会出现通缩或者是通胀的话题,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和争论的焦点之一。时至2005年下半年,由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依然没有表露出放松迹象,在市场层面关于通胀通缩的辩论声中,“通缩”的观点逐渐占据上风。

  “从1997年以来,中国一直就进行着反通缩的拉锯战,8年中就有3年物价是负增长。其主要根源在于投资和消费的严重失衡。”国家信息中心研究员高辉清认为,由于目前投资项目的在建规模依然异常庞大,前所未有的新增产能将会从明年开始陆续出现,届时如果没有相应的总需求来“对冲”,便很有可能出现通货紧缩。

  基于对相关因素的考虑,众多学者判断2006年出现通缩的可能性更大。但哈继铭却持有近乎相反的观点,他一直认为明年出现通胀的可能性更大。支撑他这个判断的一个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依据是“2006年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会比2005年高”。

  在宏观调控政策的驱使下,由于较多暂时因素扭曲了价格整体水平,而若能将其合理化,则实际水平应该比目前的数据高得多。

  对于哈继铭的这一判断,宋国青却回应说,即使考虑到被扭曲的因素,2006年的CPI水平还是会比2005年稍低。“但是也低不到哪里去,今年可能是1.9,明年就能看到1.8。”

  但哈继铭依然站在防止通胀的角度坚持认为,政府有必要从当前这种依靠投资拉动转向依靠消费拉动。

  PPI:牵引经济走向通缩的“幽灵”?

  判断经济是否会走向通缩的一个常规指标是CPI的走势。一般来说,如果PPI(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下行压力增大,工业消费品价格整体上涨的可能性就会受到约束。综合各方面的资料看,当前无法回避的一个事实是,CPI下行的阴影正飘向PPI的上空。

  有关专家预计,2006年,庞大的工业消费品价格恐难迎来一片艳阳天。而换个角度看,在前两年PPI涨势迅猛的情况下,大幅上升的成本都没能推动工业消费品价格些微跟进,在PPI涨势已经明显回落且将进一步回落的明年,更没有理由预测工业消费品价格能带动CPI上行。

  专家们进而指出,在预测2006年的物价走势的过程中,除了分析CPI,更应关注PPI的运行。他们认为,影响2006年PPI走势的主要不确定性因素是国际原油价格。据了解,2005年中国的原油对外依存度大约为43%,预计2006年需要进口大约1.44亿吨原油,对外依存度将扩大到44%。在此背景下,一个潜在的忧虑是,一旦今后国际油价反向运行,无疑将加大中国PPI的回落幅度。能源领域的权威人士还预测,2006年,电力、煤炭供需有望达到平衡,这就意味着,当前尚在高位运行的煤价、电价能否站稳打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国家发改委综合司预测处的袁达博士分析,由于绝大部分工业消费品供过于求的状况不会明显改变,工业消费品价格仍将稳中偏降。专家指出,伴随着工业生产率的提高,产品供过于求客观上致使其价格难以上涨。实际上,中国的PPI已连续两年处于上行状态,即便今后某些品种能够在高位站稳,或者某些品种继续小幅上涨,但其向上的拉力非常有限。

  求解产能过剩破局之路

  2005年12月21日,国家发改委产业司司长刘治在国务院新闻办庄重宣布,根据最新发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国家将对产业结构进行重大调整——在该目录中,除了539条鼓励类项目外,限制类项目和淘汰类项目竟分别达到190条和399条。在外界看来,此举意味着,对于业已出现的产能过剩局面及其潜在危机,中国调控当局还将有更为实质性的动作跟进。

  著名经济学家张卓元分析认为,2006年产能过剩的局面将会更加明显,因此必须采取调整增长方式、加强公共建设和扩大内需等手段来尽快改善危局。

  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

  根据发改委日前公布的权威资料,目前中国共有11个行业出现或存在潜在产能过剩。其中,钢铁行业目前生产能力已大于市场需求1.2亿吨,电解铝行业目前产能已高达1030万吨,而闲置能力就有260万吨。此外,铁合金、焦炭、汽车行业亦存在产能过剩,水泥、电力、煤炭、纺织行业存在潜在产能过剩问题。

  刘治本人也坦陈,由于产能过剩,今年以来钢铁、电解铝产品价格正大幅回落。2005年10月末,钢材价格已经下滑到2003年末的水平,而电解铝行业,除了中国铝业公司以外,其余大部分企业均处于亏损状态。相关数据还显示,2005年前10个月,钢铁行业产成品的库存增长为49%,但其利润增幅仅11.2%,同比回落52.2个百分点;水泥行业利润同比下降60.6%;汽车行业实现利润同比下降36.7%,亏损企业亏损额增长86.2%。

  对于中国经济而言,潜在产能过剩的压力无疑更为严峻。来自官方的数据表明,当前铁合金行业的生产能力是2200多万吨,但企业的开工率目前仅仅是40%左右。焦炭行业的产能也超过1亿吨左右,同时还有在建和拟建的各3000万吨。电石行业产能1600万吨,大约有一半在放空。汽车行业同样如此,据了解,目前中国汽车行业的产能产大于销200万辆,在建的生产能力还有220万辆,正在酝酿和筹划的新上能力达800万辆,如果这些项目都建成的话,其产能远远大于市场需求铁定无疑。

  “与以往情况不同的是,以往是局部过剩,现在则表现为全面过剩;以往的生产能力过剩,现在则表现为总量过剩;以往的短期现象,现在则表现为一种长期持续的现象。”中央政策研究室研究员白津夫说。

  事实上,早在两三年前,一些行业产能过剩的态势就已显露端倪,随后国家采取了一系列调控措施。但效果并不明显。为什么会出现此种“治而未治”的状况呢?采访过程中,几位不愿意具名的专家将其症结概括为:一些局部利益和一些部门利益交织在一起,致使调控政策难以落到实处或效率大打折扣。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对此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产能的严重过剩从另外一个方面反映了中国投资效率的低下。”他说,“我们总是提GDP要实现什么目标,却忽视了‘要不断提高效率’这个前提。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后果还在进一步发展,如果任其发展下去,企业倒闭和职工失业就会显著增加,银行呆坏账亦会进一步扩大,金融风险加大亦在所难免。”

  紧急迫降与产业结构调整新契机

  “治理产能过剩将成为整个‘十一五’期间国家宏观调控的重点之一。”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王小广博士的观点与官方意向十分接近。他认为,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一方面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许多负面影响,但另一方面它也成为推动结构调整的难得契机。

  刘治指出,当前是进行经济结构调整的一个绝好时机。对于刘治的此番表述,王小广的解读是,在经济过热、需求旺盛、产品处于供不应求的情况下,落后企业、落后技术、落后产品还都有生存空间,因而企业往往缺乏调整结构的外部压力和内在动力;而在类似当前这种供给能力大于市场需求较多的情况下,企业调整结构的意愿和压力都会变得主动起来,因而假借市场来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的时机也就成熟得多。

  从新近出台的政策看,国家发改委已经着手采取包括“严格市场准入,控制新上项目;淘汰落后产能;推进技术改造,加快兼并重组;完善行业规划和产业政策,加强部门协调配合”等在内的综合措施,直指问题的内核。

  国家发改委经济运行局副局长贾银松告诉记者,“我们正在强化产能过剩行业市场供需信息的收集及预警机制。”据称,今后国家发改委每月都将对产能过剩行业的结构调整情况作出专门报告。

  就在国家发力迫降产能的同时,一些相关行业也在谋划有效措施,来主动维护自身的利益。据了解,目前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正在酝酿每10天发布一次全国钢产量信息的可能性。

  更有效措施需“长短结合”

  连日来,记者就“如何化解产能过剩困局”这一问题采访了北京的多位官员和研究人士。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站在供给的角度分析说,解决产能过剩需要靠释放存量需求来解决,为此需要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加强公共品供给,扩大消费。

  “从理论上说,消除工业行业生产能力过剩以及实施宏观调控,还不能完全达到预期的调控目标。更有效的措施需要长短结合,建立抑制固定资产投资大起大落的长效机制。”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投资与市场研究室主任曹建海还就此提出了自己的具体见解。

  一是,采取设备淘汰和企业退出两种方式压缩过剩生产能力。“日本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调整时期,为了鼓励企业淘汰多余设备,对纺织、冶金、造船等行业采取由政府出资收购设备然后将其废弃的办法,值得我们借鉴研究。”他同时强调说,“我认为当前需要关停的重点是那些技术水平已经相对落后的国有工厂;对于民营企业由于其预算的硬约束机制,用市场的方法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则可能是一种更有效的措施。”

  二是,着眼长远,从完善社会保障和推进金融、税制、汇率改革等方面扩大消费,进而推动内需。

  曹建海认为,在此过程中,政府应打破限制民营企业以并购方式进入汽车、钢铁、电力等国民经济重点行业的各种政策禁区。只有这样,才会获得市场驱动而非政府驱动的经济健康增长,形形色色的消费需求才可以自然获得满足和提升。

  2005大事记?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切实稳定住房价格的通知》的内部文件。《通知》中总共有八条意见,被业界称为“国八条”。?月27日,国务院出台《加强房地产市场引导和调控的八条措施》,即“新国八条”。“新八条”再次显示了中央政府调控楼市的决心,措施直指土地、税收、金融等楼市穴位。?月9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等七部委《关于做好稳定住房价格的意见》,《意见》明确指出,“期房限转”、新购商品房“两年内转手全额征税”等措施,打击炒作投机行为。《意见》6月1日正式实施。?月,“通涨”和“通缩”的争论不绝于耳。在摩根士丹利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谢国忠的一句“中国将带领全球陷入长期通缩”之后,“通缩”二字便开始频频见诸报端。?0月20日,在中国经济第三季度统计数据出来后,通缩论再次抬头。?0月29日、30日,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和清华大学分别组织论坛进行了分析,并就近期宏观形势尤其是“通缩”与否、人民币升值的时机等问题展开讨论。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认为,今年下半年或是明年初,我国很可能会再度出现通货紧缩,但经济还会继续保持高速增长。而北京大学中国问题研究中心教授宋国青教授则认为,通货紧缩的现象并不是很明显。也有一部分专家提醒,要注意明年出现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1月9日,面对学界此起彼伏的“通胀”还是“通缩”的争论,《2005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在当时给出了官方的鲜明观点:“各种价格同比增幅平稳回落,但是通胀压力依然存在。”

  陈清浩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