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透视:服装大省呼唤驰名品牌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29日 11:58 中国新闻网 | |||||||||
作者 牛琳 作为世界第三、亚洲最大的服装专业博览会——“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CHIC),迄今已连续举办了十三届。它在让国内企业了解世界服装发展的同时,也使一大批中国服装品牌在历届CHIC中走向了世界。但在这个被称为中国服装业最靓丽的“名片”的博览会上,却难觅河北服装企业的踪影。
服装大省的品牌之痛 据河北省服装行业协会提供的数据,河北现有服装企业四千余家,从业职工逾四十万人。二00四年销售收入五百万元人民币以上的服装企业超过二百家,其年产量三亿件;销售收入近八十亿元人民币,利润逾五亿元人民币,出口创汇二十一点三亿美元。 目前,河北已建成容城服装城、辛集皮都、清河羊绒、安新羽绒、宁晋牛仔服、卓达服装产业园六大服装基地。服装销售网点遍及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二十八个省市,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企业从原来单一的外贸出口发展为多渠道、多口岸经营。 但业内人士指出,掩藏在这种辉煌表象下的事实是,位居中国服装产业基地前十名的河北,其年产值却与同样排在前十位内的广东、浙江、江苏等其它省份相差悬殊。 与此同时,另一个让人感到刺痛的事实是,河北只有雪驰羽绒服、名鹿衬衣、大羽羽绒服三个中国名牌,大量中国名牌集中在了南方部分省份。而河北省名牌也只有比琦衬衫、伴纵牛仔服等十多个品牌而已。 三大问题制约品牌效益 业内人士指出,河北的服装企业大部分散布在县、乡、村,点多、面广、分散经营。虽然近年来服装集群发展迅猛,但受过去长期计划经济和小生产经营方式影响,全行业普遍粗放性经营,生产仍处于低水平建设,产品结构不到位,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对市场快速反应难以驾驭。相当一部分规模偏小、技术开发能力弱的服装企业,难以形成加工资源的整合优势,资金匮乏,竞争力薄弱,难以创造自营品牌。 河北省服装行业协会会长刘连红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的河北服装工业,小生产色彩浓厚,家族企业管理模式的弊病难以造就真正的精英。这样的企业群体从总体上粗放经营比重大,专业化、社会化程度低,仅仅依靠低档次、低价位去参与竞争,显然力不从心。 孙树强称,对河北服装业来说,信息是比资本更为缺乏的一种资源。国外企业信息网络普及率达到百分之七十以上,而河北不足百分之五。 整合资源塑造品牌“突围” 谈及今后的出路,业内人士已经达成共识:整合服装资源,收紧拳头,继续大力发展产业集群,真正形成产业集群效应,使服装生产加工基地成为制造和生产服装名牌的“孵化器”,打造区域品牌,变原来的单打独斗、单兵作战为用区域品牌去角逐市场、参与竞争,以名牌产品带动服装产业升级。 孙树强的话耐人寻味:品牌背后是文化,河北的服装企业还应注重品牌文化的塑造和培养,一个企业只有形成品牌文化才能提高品牌的认知率,获得稳定的附加价值。 河北省日前已经提出,二00五年到二00六年,争取再创三至五个河北省名牌产品和一到两个中国名牌产品。 河北省服装行业协会副会长郭新禄透露,河北省服装行业协会已经着手准备同大的服装企业集团联合建立河北省服装网站,及时向企业发布国内外信息。同时要求有条件的企业尽快完成生产加工全程管理和信息处理电脑化的系统改造工程,以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降低采购和销售成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