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中国发展路线图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0月12日 15:04 21世纪经济报道 | |||||||||
本报记者 蒋明倬 北京报道 同样是京西宾馆,同样是五中全会。
10月11日,一次把握中国未来5年经济和社会发展走向的会议在北京落下帷幕。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自十四大始,中共历届五中全会的主题,均定位于未来五年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划。 然而一切已经发生了变化。有中央党校党史的研究者认为,自新中国建国以来,这次五中全会、“十一五”规划的意义在于新规划时代的一个开启,也将是转轨的标志。它不光对未来5年,甚至是10年,乃至20年都将产生深远影响。 跨越现代化的“中学阶段” 如何更形象的来描述一个“十一五”时期的中国? “我想如果美国是个大学生的话,中国还处在中学阶段。”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研究员何传启这样回答记者。 在他今年完成的中国现代化报告中,有这样一组数字:2002年中国综合经济现代化指数在世界108个国家中排在69位;如果把人均GDP和经济结构的综合年代差理解为中国经济现代化水平与其他国家的年代差距,那么,2002年中国经济现代化水平相当于1892年的美国,1957年的日本。 无疑,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换句话说,中国现在面临的主要矛盾问题可能是发达国家在1960年代面临的主要问题。” 清楚认识这一点无疑是中国在“十一五”中,提升自己国际地位、发展经济和社会的一个基本判断。 国家发改委宏观研究院的一份题为《“十一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研究》的报告(下简称《研究报告》),对“十一五”期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作了概括: 一是工业化向深度加工化转换,但与上世纪50年代优先发展重工业时期不同,面临能源、资源矛盾和环境排放约束和国际市场风险也更大。 二是城市化继续快速发展,各种生产要素向城市特别是大都市圈集聚。城市化进程同时也加剧了地区发展不平衡,存在城市过度投资和扩张,城市的无序建设,城市就业和公共服务跟不上发展需要,土地、资源、交通供需矛盾突出,生态环境矛盾加剧等问题。 三是生产要素市场化程度继续提高,但改革仍处于攻坚阶段。随着改革向深层次推进,必然涉及深层次利益调整,要触及一部分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同时利益主体多元化,也使得在利益调整上达成共识的难度加大。 四是生活方式转型升级和社会结构发生变化,社会利益关系更趋复杂多样。也就要求在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和管理职能,解决失业、贫困、社会保障、教育、公共医疗和社会分配等方面的问题,政府资源要多投资这些领域。 而“十一五”规划恰恰正是我国全面加入世贸组织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在世界范围内考量中国的发展规划,与过去的十个五年计划相比显得格外重要。 我国经济总量目前占世界的4%,但增量已经占世界的14%,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和助推器,与世界经济的互动关系明显增强。但面临的竞争压力和风险也继续加大。一方面,随着我国出口规模迅速扩大,贸易摩擦和纠纷将大量增加;在经济技术合作和资源开发利用发面,经济风险和商业风险增大。 “十一五”,既处在一个“黄金发展期”,又处在一个“矛盾突显期”。 自主创新助推“十一五” 在“十一五”期间,充当发展助推器的将是“自主创新”。 尽管从1997年起,何传启就参与了中国科学院“国家创新体系”的专题研究,但是他认为直到现在人们对于创新的重视程度也没有超过10年前。 这样一种现实将在“十一五”中有所改变。 随着参与国际竞争的深度广度不断增加,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对我国的技术封锁加剧,而中国企业创新能力弱、关键技术依赖国外日益突出,在世界产业增值链上中国处于低端,国家竞争力受到影响。 尽管中国在生物、航天和信息等一些科技领域已经跻身世界先进行列。但是总体上比较仍有较大差距。据专家测算,2001年中国科技创新能力在49个主要国家中,居于第28位。 与前列国家相比,一方面在于研发投入的不足,据美国《财富》杂志统计,2004年中国政府的研发投资占到GDP比重的1.36%而多数发达国家已经超过3%。 另外一方面的问题,在于相当一段时间里,并没有处理好引进和自主创新的关系。中国企业用于引进技术与消化吸收创新的投资比是1∶0.078,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日本与韩国,他们是1∶10。 这样带来的后果是在进出口贸易中商品不具有核心竞争力。中国出口商品中90%是贴牌产品。科技部副部长程津培今年8月在第四届中国科学家论坛上的报告中提供的数据表明,光纤制造设备100%、集成电路85%、纺织制造设备70%和高端医疗设备90%到100%都依靠进口。 2004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明确提出了“自主创新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中心环节”。2004年12月27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主题是面向2020年的中国科技发展战略,胡锦涛再次提出“要坚持把推动自主创新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 今年年初,胡锦涛总书记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内连续四次发表关于科技工作的讲话,其核心就是自主创新的问题。在近期对企业和中部地区的考察中,直接表明意图,他认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支撑,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支撑,也是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支撑。 温家宝总理直接提出来“自主创新是支撑一个国家崛起的筋骨”,把自主创新提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 今年7月25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又强调,把自主创新作为制定“十一五”规划的着力点。 8月,国务委员陈至立在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上的讲话中明确了自主创新的含义:一是加强原始性创新,努力获得更多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二是加强集成创新,使各种相关技术有机融合,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三是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积极促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而与技术层面的自主创新相辅相成的是,“十一五”规划把以改革来推进制度创新也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十一五”期间,一方面要争取经济体制改革要有新突破。国有企业、垄断行业、金融、财税、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领域的体制性障碍,仍制约着经济运行效率的提高。要从体制机制上解决这些制约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同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也要有所突破。中国改革进入攻坚阶段,体制创新也考验着中国人的大智慧。 “十一五”目标:新型现代化 “我认为在‘十一五’规划里,‘科学发展观’得以最终建立和细化”,中央党校叶笃初这样评价。 2003年4月1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说,要坚持全面的发展观。7月28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更好地坚持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 10月中旬,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 而在“十一五”规划中,“科学发展观”,以更直观、具体的形式出现。 首先必须保持经济的平稳快速增长。据统计,“十五”期间无论从总的GDP增长率还是人均增长率,中国都位居全球第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院张立群曾经评价“十五”期间宏观经济运行的稳定性提高,经济平均增长在8.8%,比“九五”要高一些。这为“十一五”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2004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球的4%,但消耗的一次性能源约占全球的12%。与此同时,占世界85%的人口正陆续进入工业化阶段,全球性的人口、资源、环境矛盾尖锐,使中国的现代化面临严峻挑战。 这也要求“十一五”期间,经济增长方式要发生转变、要积极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在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乡经济社会良性互动、共同发展,推进统筹区域发展和现代化总体布局的落实。 三农问题是中国长期的难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部长卢中原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曾经预测说,“十一五”期间,政府将从宏观政策上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制度和国家财政支出结构,建立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体系,让公共服务惠及农民。今后政府新增财力将重点投向农村、农业和农民,而且增长幅度还会大大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 而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区域发展的不平衡造成了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拉大,以构建和谐社会、保持社会安定成为了另外一个“十一五”的重点工作。 而正是这些“十一五”规划中的内容直接勾勒出了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位一体”的新型现代化目标。 与此同时,“以人为本”在2003年提出后,在“十一五”规划中也得到映照,强调更加关注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改革,大力推进就业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医疗卫生和教育制度等的改革,让改革发展惠及全体人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