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关注十一五规划 > 正文
 

金秋十月中央集体调研忙 十一五规划正在酝酿中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24日 09:18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蒋明倬 北京报道

  10月份,十六届五中全会即将拉开帷幕。根据今年7月下旬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讨论“十一五”规划的建议成为五中全会最重要的一个议题。

  “这将是一个新规划的时代。”中央党校教授叶笃初说,与以往相比,规划主旨、
内容、篇目和编制形式皆有新突破,将会推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轨道的大变化。

  密集调研

  与以往不同的是,准备工作的规模与层次已经给“十一五”规划贴上了高规格的标签。叶笃初称,近期以来,中央政治局常委纷纷赴各地调研,为“十一五”规划建议做准备,其考察重点透出了十六届五中全会勾勒未来发展规划的若干思路。

  早在7月份,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就到山东8个地市考察;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也在7月中旬赴湖南湘潭、岳阳、长沙等地调研。

  8月11日至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到安徽、湖南调研,考察的主要内容是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8月19日至2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到河南、江西、湖北,也重点就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进行了考察。

  几乎与此同时,8月19日至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曾庆红到新疆视察;8月20日至24日,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到甘肃调研。

  进入9月份,调研仍然在进行。9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黄菊在湖南长沙调研再就业和社保;9月7日至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罗干赴黑龙江,了解基层政法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9月9日至13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等的陪同下,先后深入到珠海、中山、佛山、广州、

东莞、深圳。温家宝此次视察即是为五中全会做调研。

  据叶笃初介绍,在如此短短的两三个月内,多位中央领导集体行动,对“十一五”规划进行了集中调研,这引起了多方瞩目。而实际上,针对“十一五”规划的调研并不是从这段时间才刚刚开始的。

  时间可以追溯到去年12月,胡锦涛总书记去到广东、珠海等地调研,当时就谈到经济社会发展到第一要有规划,第二要注重实效。以此为开始,开始了一轮就规划问题进行的调查研究。

  据《瞭望东方周刊》报道,规划的建议稿已经在一两个月前在副部级以上官员和十六大代表等小范围开始征求意见。而叶笃初认为,温家宝、黄菊等在离五中全会召开一个月内仍继续调研,实际上是再次确认信息获取的准确性,再次确认决策是否可行,并且争取更广泛的接受。

  9月13日,温家宝总理结束深圳之行,并发表了长篇讲话,为此次调研画上了句号。叶笃初称,这标志着规划建议准备阶段的完成,即将进入程序性阶段。

  六项重点内容

  目前,各种线条已经勾勒出“十一五”规划的大致轮廓。

  一个明确信号是,今年以来政治局的定期集体学习动向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几次集中在中央党校专题研讨问题,都与“十一五”规划关联。

  中央政治局数十余次集体学习,包括今年以来政治局第21、22、23次学习,均是同“十一五”规划紧密相关,如科学发展观和我国经济发展战略若干问题、经济全球化趋势和当前国际贸易发展的新特点,以及国际

能源资源形势和我国能源资源战略等。

  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讨论内容也多次集中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等重大理论观点和政治方略方面。

  有专家透露,“十一五”规划的主旨,将会强调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而规划的理念是以人为本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国家发改委发展规划司司长杨伟民在一次论坛上表示,经济增长方式、产业结构、“三农”问题、城市化、区域发展、和谐社会等“六大关键词”所确定的发展战略,将成为“十一五”规划的“着力点”。

  其中,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最为“关键”。温家宝总理的深圳讲话也着重强调了这一点,要求深圳要创新发展模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把增长质量和效益放在首位。尽管讲话针对的是深圳这样一个“特区”,但有学者认为总理的讲话中含有一种普适意义。

  杨伟民认为,要促成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应建立包括政绩考核机制、财税体制在内的有效的体制创新;在需求结构上,实现由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向消费与投资双轮驱动、内需与外需共同拉动的转变;在产业结构上,实现由主要依靠工业带动增长,向工业、服务业共同带动的转变;在投入要素上,向更多依靠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支撑来转变。

  十一五规划中一个突破性努力,是在解决区域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方面。一位参与制定规划的发改委人士告诉记者,前十个五年计划里,对区域配置的方向没有涉及,但在十一五规划中,要涉及到空间问题。

  这个变化的原因,主要是中国目前的经济布局、人口分布和资源环境承载力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这些问题反映在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多。在全国范围内,就必须考虑经济与城市人口资源分布的协调,必须考虑全国空间范围内的结构优化和调整。

  “今后更多的应该是顺其自然。这是在十一五规划中大的理念的一个变化。”该发改委人士称。

  因此,在十一五规划中,将会做出空间上的安排,确定一部分区域作为重点开发地区,另一部分区域的资源承载能力有限,应该作为限制开发地区,还有一部分要作为禁止开发地区,其发展要依赖转移支付的配套政策。

  9月18日,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对外透露,长江三角洲、京津冀地区、成渝地区以及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将成为新五年规划编制中区域规划的重点关照对象。马凯认为,区域调控是

宏观调控的重要内容之一,市场经济国家一般对国内发展什么产业并不干预,但却普遍注重区域调控,中国要促进地区间协调发展,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就必须强化区域规划。

  据参与制定规划的发改委的人士透露,十一五规划在加强和谐社会建设方面也着墨甚多。具体而言,就是要重点解决三方面内容:一是努力扩大就业,二是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三是公平地分配公共服务,比如说义务教育、公共卫生。

  另外,在国家领导人的数次调研的讲话中,反复提及的就是必须要加快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而十一五规划对很多制度也作了前置性的安排。

  民主参与完善规划制度

  十一五规划的另一重新意是,在制定的过程中,开始了为“规划”立规的尝试。

  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在“十一五”规划编制准备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着重强调,规划在编制程序上要建立规范化的民主制度、衔接制度、论证制度、公布制度以及备案和评估制度。

  叶笃初认为,实际上党的决策方式又增加了一种:即在“决定”(中央委员全体会议的决定,党的代表大会全体会议的决定)、“法律”之外,又增加了“规划”。

  叶认为三种形式有区别:法律比较简约,通过程序复杂;而决定只是在党内进行推进,容量有限。与这两种形式相比,规划的容量很大,可粗可细,这样就又有了一个载体,可以充分的把意志、认识、经验、要求等都浓缩整合在这个文件里。

  也就是说,十一五规划,是利用原有的五年计划形式,赋予了新的内容,实现了决策的一大进步。而最为深远的影响,是在十一五规划的制定过程中,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政治参与。

  “十一五”规划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民生的规划。”叶透露,不仅各级政府参与规划的制定,而且全国政协、地方政协都参与了全过程的调研。

  他表示,在“十一五”规划编制的过程中,一改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指令性计划编制惯例,实行由政府职能部门负责,政协积极协助,其他机构包括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行业协会等,特别是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的新的规划编制架构。

  叶笃初认为,在一定程度上尝试规划透明和社会公众的参与,增强了规划本身的科学性、民主性,而且在广义上有利于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为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打开了又一条新的路径。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