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资产管理公司 左转还是右行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0月12日 14:47 证券日报

  对国有银行股改功不可没展望前方

  □ 中国建设银行 成国利

  截至2005年6月末根据中国银监会提供的数据,我国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共累计处置不良资产7174.2亿元累计回收现金1484.6亿元占处置不良资产的20.69%。其中华
融资产管理公司累计处置不良资产2201.3亿元回收现金442.5亿元占处置不良资产的20.10%长城资产管理公司累计处置不良资产2294.8亿元回收现金239.2亿元占处置不良资产的10.43%东方资产管理公司累计处置不良资产1096.1亿元回收现金262.5亿元占处置不良资产的23.95%信达资产管理公司累计处置不良资产1581.9亿元回收现金540.4亿元占处置不良资产的34.16%。

  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处置实践来看,不良资产剥离处置分为集中处置和分散处置两种方式。但无论采取何种处置方式,成功实现债务重组和不良资产处置,必须先将良性资产与不良资产进行剥离。并且,从我国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前后几次剥离接收不良资产的情况看,对国有银行资产质量的大幅提高、轻装上阵进行股份制改造也是功不可没的。

  困厄或不可逾越

  为支持国有商业银行化解金融风险,1999年国务院组建了华融、信达、

长城、东方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剥离接收四家国有商业银行13939亿元的不良贷款进行专业处置。自此,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开始了专业处置不良资产的道路。2004年开始,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又以商业化方式接收了国有商业银行近8000亿元不良资产;并接收了委托处置的近5000亿元不良资产。

  资产管理公司成立后的第一次剥离使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在2000年当年下降了9.2个百分点;2004年开始的第二次接收剥离不良资产使得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在今年6月底降至10.1%。

  我国的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成立的,从其近6年来的运行情况看,基本上实现了当时的初衷。但是,由于资产管理公司复杂的性质和模糊的定位,使其面临一些与一般金融机构不同的特殊问题,并且这些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显得越来越突出,急需有关各方进行充分考虑和妥善解决。

  制度问题

  资产管理公司的国有独资公司性质,使其事实上承担着无限责任,国家作为唯一股东,承担其全部经营损失。这种性质也使得其运行机制不科学,运营模式与国有商业银行雷同;经营行为扭曲,缺乏良好的激励约束机制和科学的评估机制。业务范围问题。随着不良资产处置工作的深入,四家资产管理公司政策性资产处置已经接近尾声,公司的一些办事处已经面临着无政策性资产处置的局面。但是,从2004年开始,随着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深入和证券公司问题的处理解决,资产管理公司又先后接收了一些商业性业务,承担了大量的商业性资产处置业务。特别是受中央银行、中央汇金公司、证监会等部门的委托,接收和管理了大量的证券资产和其他非银行业务,还托管了大量的实业资产。可以说,当前的资产管理公司已经演变成多种经营的企业,从政策性业务到商业性业务,从银行业务到证券、信托业务,从自营业务到委托代理业务,从金融业务到实业投资,几乎都有资产管理公司的身影。

  业务问题

  首先,目前资产管理公司接管和处置的不良资产,只是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中的一部分,而相当比例的回收难度更大的不良资产则仍旧滞留在国有商业银行体系内,其中包括经济过热时期发生的拆借、

房地产投资等形成的不良资产。对如此数额巨大的不良资产进行处置,仅靠资产管理公司是难以完成的。

  其次,由于缺少良好的外部环境如完善的证券市场、高效率的中介机构和良好的信用环境以及完善的法律体系等,实际上资产管理公司在收购、管理、处置不良资产中并不能真正按照市场化原则进行运作,再加上资产管理公司所接收的不良资产本身就比较庞杂,可持续经营和适宜长期投资的不多,因此不良资产处置的难度越来越大。

  第三,资产管理公司对不良资产的剥离是按照账面价值的定价方式进行的,难以锁定最终损失,也难以对不良资产的处置结果建立一个有效的合理的评估

考核机制。并且,由于缺乏相应的信息,资产管理公司很难准确估算出所购买的不良资产的实际价值和流动性,从而导致不良资产的评估价值和实际价值相差甚远,最终处置的结果是成本高、效率低。

  最后,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处置的途径和手段也是有限的。目前,资产管理公司国有国管的经营管理方式同市场机制处置不良资产仍然存在较大矛盾,国有资产处置过程中的产权转移对完全按照市场机制处置资产造成障碍,尤其是在债务人、连带追偿主体同属国有企业的情况下,使得资产管理公司对市场原则和法律手段的利用受到严重制约。

  监管问题

  根据《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条例》等有关规定,财政部、银监会、证监会依据各自的法定职责对资产管理公司分别进行监督管理。这在事实上就难免存在重复监管的问题,同时又存在监管不到位的问题。

  2004年6月,审计风暴刮到了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身上。审计署在当年抽查了四家资产管理公司收购的金融不良资产5544亿元,共查出各类违规、管理不规范问题和案件线索金额715.49亿元,占审计抽查金额的13%。总之,正如有人所指出的,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是穿着官服,却又干着经商活动的“四不象”组织——既非市场组织,也非行政组织。

  市场退出?存续转行?

  面对上述种种问题,再加上十年大限将至,有关各方在开始出手整治的同时,也不得不重新考虑资产管理公司的发展方向和前途。据悉,有关部门正从监管制度、自身发展和相关的经营环境方面对资产管理公司进行研究;一些业内人士也开始对资产管理公司的前途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从国外的经验看,资产管理公司的最终出路基本上有两个:一种思路是完全退出,即完成政策性资产管理后,依据当时的政策设计进行关闭;另一种思路是转型,即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将资产管理公司推向市场,适者生存。

  我国的资产管理公司的前途到底会如何呢?是依法解散,还是转变为投资银行,抑或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造、转化为真正市场化的资产管理公司、继续收购和处置商业性不良资产?

  2004年,资产管理公司曾一度试探向投资银行转型。华融、信达、东方资产管理公司先后接管了德隆系、汉唐证券、闽发证券等,当时业内普遍认为这是资产管理公司以间接方式获得证券牌照、向投资银行转型迈出的第一步。但是,处理这些问题券商的巨大成本却让资产管理公司裹足不前。

  今年以来,处置问题券商的方式已经转为由优质券商接管其经纪业务,并出售其投行、研究等部门,资产管理公司已经无法继续参与。这说明资产管理公司向投行转型的可能性降低。同时,一些业内专家也指出,中国并不需要资产管理公司这样的投资银行。一家投资银行不需要这么多办事处,不需要这么多人员。把投资银行作为资产管理公司的出路所在,很容易陷入“因人设事,因人设岗”的怪圈。另一方面,事实上中国的投资银行数量并不少,缺的仅是像中金公司这样有实力的投资银行。在现行的治理结构下,资产管理公司即使向投资银行转型,也未必能够在市场立足。

  相对而言,目前对资产管理公司实行股份制改造、实现商业化转型继续经营不良资产的呼声较高。关于这种思路,具体来看又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将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合并为一家,以市场方式接收处置我国金融系统的不良资产;另一种方式是在试点的基础上,将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先后进行商业化改造,使其成为真正的市场竞争主体主体。但是,一些专家也指出,实现这种思路的关键是要理顺各方关系,必须要制定专门法律,调整好资产管理公司的经营目标和范围,规范其行为。这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决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总之,无论采取哪种思路,都有一定的难点,有关各方在反复权衡利弊后最终会如何决策呢?这在目前还是个未知数。但是,无论如何,资产管理公司的改革和发展问题却是一道绕不过的坎,资产管理公司正处在命运的十字关头。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