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电信业灰色生态调查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0月08日 12:03 《商界》杂志

  □文/本刊记者 吴奉彬

  “这个行业可能是目前中国最不为人注意但同时又是最暴利的一个行业,在自律和制约的有效规则出台前夜,有些人正以疯狂的速度、惊人的无耻,掠夺着‘最后一桶金’……”

  一天,某电信企业领导去偏远地方,因燥热来到澡堂,门口被服务生拦住:要洗澡先交15元初装费,为你安装一喷头。明知被宰领导很生气,但碍于身份只好交费,却又被拦住:每只喷头都编号,请先交10元选号费。领导无奈交钱选了“8”号,服务生告知:此为吉利号,需交8元特别号码附加费。领导压着火:那我改成“4”号,不需要特号费罢?可以,但你得交5元改号费。再次交费后领导理直气壮:我可以洗澡了吧?当然可以,请。服务生突然又道:我得告诉你,4号喷头仅供你一人用,故不管你来不来,每月还需交7.5元的月租费;每次洗澡按30分钟6元计费;此外每月交费在20号之前,逾期将收取一定滞纳金……

  领导勃然大怒:我永远不洗澡了!服务生依然微笑:如果你不再使用4号喷头,需交9.9元的销号费,以避免产生其它费用。恼羞之下领导找澡堂经理投诉,经理笑着说:在这里我们像电信业一样是垄断经营,还好你没泡澡堂,否则我们要收你“漫游费”了……

  这是一个最近在网上十分流行的段子。

  “虽说有些夸张,但它确实反映了整个电信行业的问题。”某电信企业一位负责人对记者坦言:随着网络与业务分离、数据业务迅速发展,电信产业更变得庞大而复杂,但现实的种种问题也是泥沙俱下,“尤其是在电信法正式出台的前夕,有些现象可以说是让人触目惊心”。

  电信行业这个我们“熟悉的陌生人”,究竟有多少内幕让人“触目惊心”?其中的人群生存状况是怎样的呢?带着种种问题,记者走进了这个由包括运营商、供应商、集成商、经销商以及大众消费者等众多“物种”构成的电信产业生态系统……

  SP陷阱

  “好久没见了,你最近还好吗?”“又到周末了,今晚去哪吃饭去呀?”……相信许多手机用户都收到过这样莫名其妙的短信,发信的也全是陌生号码。出于好奇,一些用户可能就会随手回复一条:“你是谁?”谁知道,你回复这条短信就陷入了别人的圈套,几元甚至几十元的信息费就被扣掉了……

  “这还不算最明目张胆的!有时候你接到个莫名其妙的短信(电话)不回复,你的手机号也会被‘捆绑’的。”在得到不具名的保证后,某SP(Service Provider服务提供商的简称)服务商张女士告诉记者,这些都是SP服务商玩的“猫腻”。

  据她介绍,具有电信运营商接入通道的SP服务主要包括WAP、IVR、游戏、定位、行业运用等内容,最据代表性的就是“短信”增值业务,主要是向订阅的手机用户发送新闻、娱乐、两性等信息。“当然,多数用户不是主动订阅的,而是毫不知情就被无情‘捆绑’了。”

  这样操作,每个用户每月也才几元钱,你们到底能得到多大的好处?

  “你可不要小看。就算1个用户每月5元钱,10万个用户可就是50万元。”张女士神秘地告诉记者:要实现“捆绑”SP服务商都要从移动、联通等运营商手中拿号码,正规渠道很难拿,而且能拿到的上万数量已经不容易,但可以内部私下操作,“就有人花了3万元暗箱操作‘买’了5万个手机号,这还相对算少的呢。”

  据介绍,一般是3个月后,SP服务商就可以按一定比例,从运营商处拿到被“捆绑”的手机用户每月被扣除的服务费。而具体的分成比例,根据服务项目和内容各异,比如从短信中SP能分到三成,炫铃能分到五成,WAP则能分到八成。

  “前两年SP想要挣钱更容易,套用某药品的广告语‘真是太方便了’。”张女士带着无限遗憾地说,“只要你足够胆大,通过利用运营商短信系统的监管缺陷,坑蒙拐骗还愁什么收入上不去啊……”

  作为新生行业,手机增值服务一直非常被看好,为什么却非得如此阴暗操作呢?

  “竞争太激烈了,要生存,没有办法啊……”调查中,好些SP服务商都这样叫苦,在他们看来,市场前景看好进入门槛却低,尤其是相关监管法规的局部真空,是造成生存环境恶劣的主要原因。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SP服务商很感慨地诉说心声:“我也不想这样昧着良心搞啊,但不这样,我的公司又如何生存呢?”

  众人皆浊,似乎也不是一人独清能改变。难怪信产部一位负责短信监管的官员也说,“这种情况太普遍了,不叫抢钱,完全是一种骗钱、偷钱行为……”

  疯狂打折的背后

  “网通96200卡、200卡、300卡,铁通的96201卡,电信系列电话卡,吉通电话卡,还有XX的IC卡,XX的IP卡……”当卖卡的老板顺口溜一样说出一串名称来,你是否会一下子不知所措?而当老板告诉你各种卡都打折,从8折、7折到5折,甚至3折、2折时,你又是否会目瞪口呆呢?

  没有人不目瞪口呆,就像没有多少人知道这些卡疯狂打折的背后秘密一样!

  “各家电信企业的电话卡、上网卡能卖这么低的价钱,不过是一种促销策略,靠心理愉悦与满足感来拴住消费者的心,并最终靠规模经济效应来赚取利润。”卖卡老板的解释似乎有些道理,但从众多经常用卡的消费者反映看,这种解释苍白无力。

  “我听到的大都是抱怨声——抱怨IP卡糟糕的通话质量,抱怨电话卡总是‘卡’着不通,抱怨上网卡‘蜗牛’式的网速居然要每小时花上三四元等。”一位消协的负责人说,疯狂打折的电信卡背后的名堂太多了。

  经过一番周折,曾是京城著名ISP(因特网接入服务供应商)负责人的李先生走进了记者的视线:其实是这些卡作为“预付费”业务这一隐性条件在作崇。他告诉记者说,先付款后打电话,这是消费者习惯了的游戏规则,一些经营此类业务的电信企业就是利用这一点,当你买卡后发现通话质量不像当初承诺的好、不能转账、即将过期等问题出来了,money却早已装进了他们的腰包。

  “其实最黑的还是上网卡,比如有的上网卡注明免费赠送,但实际上只能在特定时段,比如凌晨2点,谁为了守个‘免费’上网熬更守夜啊。”李先生微微一笑:“很多人被文字游戏骗了,以为其他时候也‘免费’,结果电话费被扣掉一大截,打落的门牙只好往肚里吞。”

  用低劣的服务质量来敷衍疯狂的打折,电信卡为什么会走入这样的“死胡同”呢?“目前超低价的‘卡战’,其实只是接入服务竞争极端不规范的一个缩影。”李老板沉重地说,一些小的ISP本身资源不够,最多只能同时容纳几千用户同时在线,却敢卖10万张卡,他们借此通过增加用户量分配来提高利润。

  记者了解到,恶劣的竞争环境已经让当初赫赫有名的瀛海威、东方网景、世纪互联等接入服务提供商由先驱变成了先烈,目前,能够留下来的为数不多的几家,都只有在超低价恶性竞争中残喘。

  从“政府卡”到“黑话吧”

  “无月租,送来电,接所有电话全免费,主叫每分钟0.08元(不分网内网外),可漫游,可后付费,可保原号。”这样的广告语无疑可以打动任何一位手机用户的心——这就是所谓的“政府卡”(也包括电信企业系统内人员专用的“内部卡”)。

  “是不是出示

公务员证件,就可以从你们这里买到这种特惠卡?”以普通消费者的身份,记者暗访了几家打出专售“政府卡”、“内部卡”广告的通信服务门市。

  “是啊,不过没有也一样的办理。”几乎每个门市的销售人员都是这样的回复,而且报出的价格大同小异:特惠“政府卡”300元1张,费用和座机一样的“内部卡”250元1张。

  “既然是‘政府卡’、‘内部卡’,你们怎么能得到呢,而且还可以公开销售?”

  “我们有自己的进货渠道啊。”面对记者强烈的“购买欲”,一位销售小姐私下悄悄告诉记者,我们的卡都是一个大代销商从XX公司内部直接进的货,开始是不准我们公开卖,后来也没有人来管了。

  “这些卡真是政府内部什么的卡么?会不会是假的哟?”

  “怎么会是假的!”销售小姐有些急了,在柜台下翻腾出一把花花绿绿的手机卡,“不信你买回去试,有问题拿来换就是了……我们这么大一个门市,怎么会卖假货呢!”

  这些卡是否是假的,记者无法辨别,但一则新闻却引起了关注:北京的刘小姐3个月前花了200元买了某运营商的特惠手机卡,谁知连密码还没刮开,竟不断被催交电话费,找到该公司客服,得到的答复是:该类卡在用户购买时相关信息便入网了,也就是说不管用没用,从购买之日起每月都得交150元使用费。

  “‘政府内部卡’确有其事,但数量并不像现在市面上那样铺天盖地。”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经销商对记者说,许多电信经营门市卖的特惠卡并非真正的“政府卡”“内部卡”,其实不过是以一些套餐卡弄虚作假冒充而已,“挂羊头卖狗肉,就是为了卖出好价钱啊。”

  这些虚虚实实的“特惠卡”,不由又让人联想到投诉众多的“黑话吧”。

  以性能不稳定、费率设置混乱、计时器猫腻层出不穷等问题“闻名”的“黑话吧”,一直深受消费者痛恨,但一位话吧老板却洋洋得意地对记者说:“有电信企业的支持和内部关系的关照,我们的赚钱方式多着呢,这就叫‘大树底下好乘凉’!”

  这到底是大树底下好乘凉还是上梁不正下梁歪呢?在这些处于电信产业生态链底层的经销商、话吧老板等人脸上,带着这个行业一致的笑容:消费者的钱,真好赚!

  无奈的愤怒

  “我们完全被剥夺了选择的权利。”某小区业主刘扬愤怒地表达了自己的无奈:

  “6月初,我拿到新房钥匙,才发现小区的电话都是XX公司的,初装费200多元,每个月还有25元月租费。让我们非常气愤的是,这家运营商以‘免费为小区弱电工程施工’和‘给

开发商提成’为条件,独占了整个小区座机安装。假如我们300多户业主可以自主选择其他运营商的话,最起码可以少交月租费!……人数众多,我们反而成了最软弱的群体。”

  人数众多却只是弱势群体,其实这不仅仅是刘扬的处境,全国数以亿计的各类电信用户,面对从运营商、服务商到终端经销商,都只能是“温驯的羔羊”——以屡屡遭SP服务商捆绑的手机用户为例,几乎就没有多少人抗争,其原因,既是因为受的损失似乎不大,每月才几元钱,更多的,则是面对“霸王面孔”的电信行业不知如何维护自己权益。

  “你肯定是遭‘捆绑’了!”采访中,当记者拿出自己联通手机号的话费单,SP服务商张女士的说法让记者愕然。在她的指点下,记者展开了一系列

维权行动……

  首先,记者拨通重庆联通的“10010”客服热线,查证从2004年10月被一家名为“万向通信”的SP服务商(代码:1015656)每月扣去了7元“丽音”服务费。随后,记者拨通了该公司的客服电话,简单查询后,对方客服小姐默认了对记者手机号的“捆绑”,并“歉意”地提出补偿:“我们将全额退还扣除你的56元话费!”

  “你们的恶劣行为我将在报道中如实写出,同时向联通公司以及信管局提出投诉!”当记者愤然挂断电话后不久,该公司一位自称姓“黎”的经理很快打了电话过来,先是一番“因为我们的误操作造成您的损失,我们深表歉意”,然后又“委屈”地表示“全国SP服务商那么多,你只揭露我们并不能解决问题”,最后,她开出了诱人的条件:“除了双倍返还话费外,我们另赔偿你500元钱。请您提供你银行账号,我们马上打款过来……”

  “违规操作的SP服务商最怕用户投诉代运营商尤其是信管局,因为他们将受到重罚甚至取消营业资格。”张女士也说到了自己的遭遇:前不久我们公司无意中“捆绑”了另一个SP服务商的手机号,对方威胁要告到信管局,最后我们只好赔了5000元了事……

  “还好,懂得这样索赔的用户极少……”张女士讪笑着说。

  霸王综合症

  2005年4月6日,全球著名的通信网络设备商朗讯突然宣布解除中国公司总裁、首席营运官等高层的职务,原因是这些员工涉嫌违反《反海外腐败法》,有行贿行为。消息一出,业界大哗,尽管朗讯方面并没说明具体行贿内容,但很多人都清楚,问题的根源是中国电信产业某些已成潜规则的腐败。

  “事实上,原武汉电信副总高健伟案,原联通进出口公司副总黄强案等还只是冰山一角,而腐败也只是在‘电信生态链’高居顶端的运营商们尴尬的一个方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指出,霸王条款,垄断经营,尤其是以运营商为核心的利益共同体,才是倍受消费大众诟病的根源。

  的确,不管是SP服务商的肆意妄为,还是经销商的欺瞒横行,没有电信运营商或明或暗的纵容,谁都寸步难行。而显然,在暗箱、分成、回扣等潜规则的背后,就是赤裸裸的金钱交易。

  那么行业监管部门又在做什么呢?他们一点都不知情么?

  “怎么会不知情?也许他们也同样处于利益漩涡的中心罢。”这位业内人士调侃说:“上下打点这个道理每个送钱高手都清楚而且擅长,于是乎我佛如来香火鼎盛,笑眯眯地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边厢笑纳香油,平衡各方利益格局;那边厢替运营商扛着资费价格,结果倒霉的只是消费者而已。”

  “一部《电信法》整整‘难产’了25年,这很能说明问题……”

  (编辑 谭 强)

  道德拷问与制度考量

  索通律师事务所合伙人 马云

  面对“电信生态链”隐藏的甚至是明目张胆的种种坑蒙拐骗偷行径,我的愤怒绝不低于所有大众消费者的愤怒平均值。但我还是一个律师,我的身份强迫我必须用一个法律人应有的冷静和理智去审视这一现状并进行法理的思考:是什么原因造就了电信服务业制造者和提供者们如此的“贪婪”?

  如果把电信体制比做硬币的两面,一面刻的是垄断——中国电信行业本身就是高度垄断制度下的蛋,主导运营商们坐享垄断带给他们与生俱来的特权;另一面刻的却是竞争——国家对新兴电信运营商采取了特殊的扶持政策,新兴电信运营商们也不失时机、不择手段地对主导运营商们发起挑战和冲击。

  不仅在于图案不同,而且这枚硬币的两面材质也完全不同,一面是国有,一面是非国有。于是,本来是垄断与竞争二者水火不相容的局面,但由于利益主体的不同质,反而为双方在私下里渗透、插入提供了无穷的想象力和可能。

  混乱、无序、腐败……等等现象由此而生。那么,对于现象的受害者——电信产业的终端消费者们,除了上网发帖子对电信行业进行嘲讽、谩骂、鞭挞之外,就不能动点真格的?比如,到法院告他狗日的!

  其实这一点都不奇怪。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在动真格之前至少有三个方面的问题要权衡:

  其一,值不值得告?与高技术条件下高速发展的电信产业带给人们种种便利与好处的“大善”相比,电信行业上面的那些行径似乎只能算“小恶”,消费者心里也嘀咕,这点破事也值得费心伤神地去折腾?

  其二,告不告得赢?面对电信运营商、供应商、集成商、经销商相互推卸、掩护、勾结以及充满“技术含量”的手法,消费者想告,但不知道该告谁?即使找到事主,但作为被动接受服务的消费者,举证难、取证难是明摆着的。要知道法律是靠证据说话的,没有证据你赢什么呀。

  其三,告不告得起?诉讼是讲成本的。除非是一根筋,否则没有人乐意拿时间和金钱去追求写在纸上的正义。

  那么,谁最有能力也最应该动点真格的?无疑应是电信监管部门。事实上,解决类似弱势群体利益保护的问题,行政规制远比司法救济重要得多。但遗憾的是,这个看似高大威猛手眼通神的国家电信资源的占有和管理者,大多时候只能象一只将脑袋扎进沙堆的驼鸟:没看见,我什么也没看见。因为,监管者本身与电信服务业的制造者和提供者们存在着千丝万缕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失去了独立性,也就没有公平和公信。

  “一部《电信法》整整‘难产’了25年,这很能说明问题……”记者意味深长。但是,有了《电信法》,坏孩子就会在一夜之间变乖吗?要知道,包括电信行业在内的当今中国社会似乎缺少的不是规则,而是对规则应有的那份敬畏以及无条件地遵从。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