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随笔砸谈 > 正文
 

成都合作建房彻底调查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6月30日 14:01 《商界》杂志

   本刊记者 吴奉彬

  “合作建房”的风起云涌,集中表达了人们对房地产市场现实的不满;“合作建房”的风波迭起,则鲜明揭示了现代商业社会中“反商业生存”的种种困境和虚妄。

  个梦做了68天,是长还是短?在王劲夫看来,既已破碎,就无所谓长短。

  2005年1月14日,成都蓉城律师事务所年方30的执业律师王劲夫通过媒体发起“合作建房”倡议,其核心是:数百上千家庭以较低的成本价集资建房,实现“居者有其所”的梦想。这个倡议在短期内引起了巨大的共鸣,响应者甚众。然而,仅仅过了68天,王劲夫却再一次通过媒体宣布:“正式退出成都合作建房组委会!”

  就在王劲夫宣布退出后不久的5月11日,国家建设部、财政部等7部委联合发出了《关于做好稳定住房价格工作意见的通知》,针对住房价格上涨过快等问题,提出“各地要把调控楼市作为当前加强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任务”——这无疑与王劲夫发起合作建房以“挤掉房价中泡沫”的初衷完全一致。实际上,大量中低收入家庭的支持,也让合作建房有了广泛的人脉资源。

  然而,在天时地利人和皆备的情况下,成都合作建房却莫名其妙地“应声倒下”,其原因何在?合作建房中究竟涌动着怎样的风波?其命运的背面又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内情?带着种种疑问,记者赶赴蓉城展开了一系列调查。

  “大同家园”梦

  “据一些开发商私下透露,目前房地产市场上商品房的利润在20%~30%,如果我们通过个人集资来合作建房,就可以把这部分房价泡沫‘挤’掉。”在王劲夫看来,合作建房可节约的费用主要包括:

  一是销售利润,通常占房价的15%~20%;二是广告和销售费用,约占房价的5%;三是项目贷款利息,一个开发时间3年以上的项目,开发商承担的利息通常接近整个项目总造价的10%;四是机构维持费和灰色开销费用,开发商一般都承担着公司运作中很多与本项目无关的费用。

  “通过合作建房,我们就能以市价60%~70%的价格拥有一套住宅。”王劲夫的观点得到专业人士的认同。采访中,成都西三环路附近某楼盘项目经理告诉记者,这些费用的确是楼盘开发的主要成本之一。“如果合作者中有真正懂得操作的专业人士,节省的钱应该比他算出来的还要多。”

  谋划初定后,王劲夫设计了实施步骤:首先组织约100户自愿者,并推选10名代表,成立类似合伙的经济组织来制定实施方案;然后由这个组织参与土地使用权的竞买,委托设计单位进行设计;再委托有资质的建筑公司施工,同时办理相关手续;最后根据参与者各自认购的面积进行分配,办理房屋产权手续,清算建房过程中的债权债务……

  王劲夫的倡议得到了许多人的响应,成都星座房地产营销策划公司的石双成就是其中之一。石双成早就有了类似想法,对房地产开发相对熟悉的他进一步明确了“合作建房”的思路:

  ……为了节约买地成本,楼盘拟建成电梯公寓,并建成层高5米左右的假跃层式,每户面积为100平方米;初步测算,每户的总价款在15万左右,集资者付款分三期,首期初定5万元用来买地,二期再付5万元作为修建房屋的费用,房屋竣工后,支付余款,多退少补。

  “如果能征集到500户,就购买30亩土地,修建5幢楼;如果有300~350户,就买20亩土地,修4幢楼。”石双成还事先给项目取好了名字——“大同家园”,意为大家共同建设自己的美好家园。

  “争取在2年之内交房,实现我们‘合作建房’的目标。”梦想的美好激励着像王劲夫、石双成这样的每一个人。1月15日,某媒体采访王劲夫的报道刊发后的第二天,10多位合作建房的响应者第一次聚到一起,群情激越地畅想着“大同家园”的美好前景。

  然而兴奋之余,习惯“想当然”思考问题的合作者们,却并没有多少人思考过,现实是否也会是天遂人愿的“想当然”呢?

  现实困窘

  “大同家园”合作者们的第一次聚会上,一位名叫唐文宣的响应者的到来,把大家的热情推到了顶点。

  唐文宣是四川远景建筑园林设计院院长。他表示,除了将在设计规划中发挥自身优势,还将无偿为组委会提供办公场地和联系电话。有了初具雏形的“组委会”,尤其是有了报名点这个“根据地”,“大同家园”仿佛已触手可及。一时间,前来咨询和报名的人络绎不绝,当天就超过了500人。

  “合作建房在战略方面已经不存在问题,我们需要考虑的只是该采取哪种战术。”形势一片大好。这让石双成、唐文宣等组织者禁不住膨胀起来,他们放言:“合作建房的成功应该只是时间的问题。”

  然而,当组织者们热情高涨准备进入具体操作阶段时,情势却急转直下,问题一个接着一个浮出水面。

  首先是建房成本的控制。尽管说起把房价降低30%易如反掌,但一旦涉及资金、土地、建安等问题,每一个参与者的非专业脑袋都不同程度地“短路”。一位专业人士指出:合作建房的用地同样只能通过竞买获得。相对专业的开发商,合作建房者势单力薄,要想拿到价格更优惠的土地是难上加难。土地成本很难控制下来。

  其次是合作成立公司的事情。唐文宣等人认为大家应该自己出钱办一家公司,相关开发事宜全部由公司来运作完成。然而到了关键时刻,却没有几个人愿意拿钱出来。一位姓陈的参与者担心地表示:合作公司成立后的运作绝不像想像那样简单。因为每一个环节都可能产生意见分歧,“如果协调不好,很可能最后就是一拍两散、官司缠身。”

  尤为关键的是,合作建房涉及到监管和信任的问题。

  尽管有组委会主持,不少参与者在关系到自身权益的问题上仍然疑虑重重。“合作建房是一个美好的愿望,但其中问题很多。”地产界某专家告诉记者,合作建房目前并无相关配套政策,也就是监管缺位。如果在开发过程中引发经济和法律方面的纠纷,如何界定责任主体?谁来承担风险、弥补漏洞?这些都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个个问题犹如一枚枚石子,在“大同家园”的合作者中激起层层波澜。尽管看似每个参与者都能对“大同家园”指手画脚,事实上却是谁的意见都不足以解决问题。于是,春节刚过完,在合作者们针锋相对的意见表达中,分歧出现了:有人认为应该成立自己的公司运作建房事宜,有人认为应该通过代理公司完成专业性的开发工作,还有人认为应该和房地产开发商联合,绕开一些不必要的困难……

  “就是在那个时候,我开始怀疑松散的合作建房有多大的可行性。”王劲夫告诉记者,当意识到人多并不能有效解决问题,反而会对合作造成致命伤害时,他已开始萌生退意。

  率先退出的首倡者

  “在成都工作了整整4年,我至今都没能买上房,就是因为房价实在太高。”4月16日中午,刚刚从一堆卷宗中脱身的王劲夫匆忙中接待了记者,采访被安排到工作餐的饭桌上。

  律师王劲夫很早就有集资建房的念头。北京于凌罡的先行一步,激励着他最终成为成都合作建房的首倡者。倡议发出后,迅速在市民中激起巨大反响,但由于自己对房地产并不熟悉,加上工作繁忙,王劲夫基本没有参与合作建房组委会的具体工作。

  “但我却每时每刻都关注着合作建房的进展,毕竟这是我由来已久的梦想。”王劲夫告诉记者,“对于合作过程中分歧的出现我并不意外,但一些不和谐的因素与我的构想背道而驰,让我无法接受。”

  王劲夫感到“不和谐”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报名收费的问题。作为具体组织者的石双成和唐文宣,各自在其报名点向报名参与者收取10~30元不等的报名费,并只开出一纸收据。王劲夫认为:这是没有法律依据的。

  二是合作建房的广告问题。3月7日,石双成和唐文宣为了吸引更多的人报名参与,由两个报名点共同出资4800元在成都某报刊登了征集购房者的广告。这让王劲夫无法接受,“合作建房本应为自建自用,不是房地产开发经营,不需要在媒体上打广告,这样做只会增加成本。”

  第三个也是最让王劲夫失望的,则是“大同家园”组织者之间的矛盾。

  “石双成和唐文宣各自成立报名点,还可以说是分工合作,但两个报名点竟然为争夺报名者暗地里较劲,甚至出现正面冲突,这就与合作的初衷背道而驰了。”记者面前的王劲夫掩饰不住失望:“换作你,你还会守着日益渺茫的希望继续合作么?”

  最初的想法被现实击碎,梦想最终成为现实的手下败将。3月22日,王劲夫通过媒体黯然宣布退出。谈及此事,他分外感慨:盖房子毕竟不是小孩过家家,现实商业社会中,很多事情并非想当然的……

  采访中,记者也听到不少谈论王劲夫的声音。“他的退出我们并不意外!”对收取30元报名费表示理解的参与者陈先生就认为:王劲夫的想法确实很好,但不考虑具体实施的问题,就显得过于理想化了。

  “毫无房地产专业操作经验的合作建房,怎么可能取代开发商在房地产市场上的重要作用?”成都一位楼盘开发商则对记者坦然地说,现在房地产利润确实高,低于25%都很少人愿意做,但并不是说合作建房就能“挤掉”这部分利润。“从王劲夫公开发出倡议时,我就断定他必然走不远!”

  但随着调查的深入,记者发现,王劲夫的退出固然给成都的合作建房笼上了一层阴影,但真正对“大同家园”造成致命伤害的,却是石双成和唐文宣之间的矛盾激化。

  志同,道不合

  2005年1月16日,“成都市个人合作建房项目组委会”正式成立时,唐文宣所在的设计院成为“大同家园”的第一个据点。2月初,为方便自愿者报名,经组委会研究通过,石双成在马鞍北路的星座公司增设了一个报名点。

  一个合作建房项目,两个自成一体的报名点,刚开始时人们还没有意识到有什么问题存在,但就是这两个报名点,成为后来分庭抗争的两块“根据地”。

  “由于是摸着石头过河,我们一直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分歧主要出现在运作思路上。”石双成告诉记者,起初是唐文宣坚持由组织者自己出资成立公司,专门运作建房事宜,但到了凑钱的时候,却没有人愿意掏出钱来。“于是我就提出依托一家现成的公司来代理运作,却遭到唐文宣等人的竭力反对,他认为我是出于私利。”

  一方的主张得不到实施,另一方的建议却遭到非议。随着各方的僵持不下,裂痕开始在唐文宣和石双成之间若隐若现,以至于出现为广告中谁的电话在前,双方都摆出一副准备大吵大闹的架势。

  潜藏的矛盾最终在一件不起眼的小事上,演化为剑拔弩张的态势。

  3月17日,石双成到远景设计院找唐文宣商量事情,无意中听见一位工作人员在电话中说“星座公司是一家皮包公司……”之类的话,石双成觉得自己受到了侮辱和诋毁,一时火起,双方发生了轻微的肢体冲突。

  忿然离开后,石双成随即公开宣布:今后星座公司为“大同家园”组委会惟一合法报名点,并将唐文宣等人从组委会名单中抹去。

  早已对石双成等人暗藏不满的唐文宣等人迅速做出回应,他们连夜起草了新的合作建房章程,将“合作”改为“合伙”,成立了“成都市个人合伙建房项目组委会”,并把自己的项目名称定为“阳光家园”。

  4月2日,唐文宣等人在成都人民公园召开会议,宣告“成都个人合伙建房阳光家园项目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至此,一度在成都炒得沸沸扬扬的个人集资建房兵团终于一分为二。

  志同,让石双成和唐文宣为合作建房走到了一起;道不合,则导致了合作的最终分裂。在许多人眼中已经名存实亡的“大同家园”,现在又是怎样一个残局呢?

  离开成都前,记者再次试图采访唐文宣,再次被其冷淡回绝;找到远景园林设计院的报名点,两位无所事事的工作人员说,唐院长现在一直在忙自己的设计工作,基本不过问合作建房的事情。有人私下透露:“‘阳光家园’乏人响应,他早已心灰意冷。”

  记者又来到星座公司的报名点,相比之下这里的人气很旺:“大同家园”的项目召集书以及流程说明贴满了整整一面墙;时不时有电话打进来询问相关事宜,并有自愿者来报名和提建议出主意。

  然而一说到未来,石双成的眼神不禁有些迷惘,尽管他竭力表示“困难再大也要坚持下去”,但其中“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意味,却已溢于言表。

  调查手记:

  游戏规则的利益核心

  “盖房子毕竟不是小孩过家家……”王劲夫的感慨让人深有体会。

  在市场经济充分发达的商业社会中,任何对“利益”的漠视和企图剥离都是不现实的。合作建房的发起是基于购房者的利益,推进过程中的分歧是基于不同操作者的利益,甚至对这一现象的毁誉者也都是出于自身的利益考虑。在这样的背景下,问题的实质便渐渐清晰:以利益的名义规范利益,以商业的方式实现反商业生存,如此,反不可为。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头文字D》
网络窜红女名人
2005年高考
安徽甲肝疫苗事件
中海油购石油公司
理性购车完全手册
百对网友新婚靓照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秦腔》连载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