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在“洗牌”振荡中突至的机遇和挑战,铝工业总量位居中国第一的河南欲结束“大而不精”局面。在仅仅能保证15年供应的铝土矿资源短缺与铝工业可持续发展的矛盾中,河南要探寻一条破茧之道。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王勇/河南报道
控制总量,优化结构,合理布局,降低消耗,推动铝工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铝工业发展专项规划》(下称《规划》)。
放眼全国,河南省的铝工业最吸引人眼球。2004年,河南氧化铝产量为271万吨、电解铝产量为162万吨,两项指标均居全国第一位;铝加工材产量61万吨,居全国第二位。
但河南省副省长史济春自揭河南铝工业之短:“河南铝工业总量在国内居第一位,但效益上不去,结构层次也比较低,精深加工不足,产业链条短,铝工业的产品还是以氧化铝、电解铝等初级产品为主。”
此时,面对全球铝工业的“洗牌”振荡,铝工业老大河南可谓“机遇”和“诱惑”双至。
“机遇”光临
“我们是不是错过了一次机遇?”
在这个《规划》通过之前,河南人常常发出如此困惑。
“机遇”的另一面是欧盟地区的电解铝企业“最近有点烦”—由于电力供应持续紧张,电价急剧上涨,欧洲的电解铝企业正面临大规模减产的威胁。
“如果电价继续上涨,我们将于2005年底前减产或关闭。”不止一家欧盟地区的电解铝企业表示了这样的忧虑。在欧盟电解铝企业的“叫苦”声中,法国和德国2006年远期电力价格目前已突破了40欧元/兆瓦小时。显然,倘若欧盟地区的电解铝产能因受累电价上涨而陆续减产甚至关停,势必会对国际铝市场产生较大影响。
这对于中国的铝工业大省河南来说,似乎是一次分食市场蛋糕的契机,河南铝工业将纳入“全球体系”。
近年来,携“资源”以令诸侯的河南铝工业狂飙突进,尽显风流:淘汰落后的自焙槽电解铝工艺,首开全国风气之先;拉长产业链条,推行煤、电、铝一体化发展,亦当仁不让。也正缘于此,始于2003年的此番国家宏观调控风暴兴起后,难逃关、停命运的数十家企业中,河南电解铝企业无一“上榜”。
今年6月,河南省发改委又在“十一五”期间实施的铝工业发展专项规划中,提出了构筑“三大铝精深加工链、扶持七大集团、打造三大企业聚集区”的铝工业发展框架,拉大了与其他省份的距离。
置身这一背景,珍视欧盟电解铝企业减产“机遇”,扩大国际市场份额,似乎应是“顺理成章”之举。
铝业大省的困惑
河南铝工业正处于发展的十字路口。
国际原铝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的前六个月,全球原铝产量增至1545.4万吨。新增的74.9万吨原铝中,中国占42%。美国原铝产量同比下降了1.7%,拉丁美洲和大洋洲铝产量基本持平。
不过,这一业态的国内背景是政府宏观调控“寒流”正劲。而国家剑指电解铝行业,遏制其“投资过热”是根本原因。
目前,我国电解铝企业的数量已超过了全世界其他国家电解铝厂的数量总和,但企业平均规模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产品缺乏竞争力已是这一行业的“软肋”。此外,由于我国铝年均需求在以50万吨的速度增长,现在的产量却是百万吨的产量增幅,同业“自相残杀”的悲剧已愈演愈烈。“投资过热”还加剧了氧化铝缺口,造成原材料大幅涨价。由于我国的氧化铝目前约一半尚需进口,过分依赖外购又使电解铝企业的生产成本和市场风险剧增……
今年1月1日,为了医治铝工业“虚热”顽疾,国家有关部门再下“猛药”:取消了电解铝(包含铝合金)8%的出口退税政策,并加征5%的出口关税。但是今年上半年统计资料显示,我国的铝锭出口量仍保持高位运行,达到708241吨,同比增长40.1%。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借国家宏观调控之手革除“大而不精”弊垢,化解资金、资源、土地、环保四大难题,实现铝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自然成了河南的“当务之急”。
《中国经济周刊》在采访中了解到,近年来,河南的铝工业虽有一定发展,但集中在低端铝板带材等领域,总量也不大,下游加工度仅为38%,铝型材特别是工业型材产量比较低。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矛盾,已经影响了该省电解铝工业整体竞争力的提高。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该省生产的PS板性能堪与日本产品媲美,但是价格竟比日本PS板每吨低1万元人民币。“氧化铝、电解铝都是当原材料卖出去了,消耗了河南的资源,又把污染留给了河南,增值空间和下游效益转移到了省外。”当地的一位政府官员说。
牵动河南铝工业脉搏的还有矿产资源。相关资料显示,“十一五”期间,河南氧化铝是按照700万吨规模来控制的,但是根据当地有关部门掌握的情况来看,实际上要接近800万吨,而该省的铝土矿保有量储量“仅能够保证15年的供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河南的铝工业总量能居全国之首,其矿产资源之富功不可没。不过,由于该省铝钒土矿点较多,乱采乱挖的现象突出,“采富弃贫、收富弃贫”的现象没有得到有效遏制,既浪费了资源,也加剧了铝土矿供应的紧张。
“可以说当前这种产业结构和发展模式已经不能支撑我省铝工业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如何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条,加快推进铝工业产业结构升级是‘十一五’期间我省铝工业发展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史济春如是说。
打造“中原铝工业航母”
“整合资源、集中优势、集约化发展”,成为河南铝工业变革方向。
《中国经济周刊》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河南正全力支持铝工业企业打造板带坯料—中厚板—薄板—铝箔、铝合金—压铸件、铝合金—型材三大精深加工链,以期形成一批具有综合竞争力的精深加工产品。“十一五”期间,河南规划铝精深加工项目48个,规划投资218亿元。
此外,在河南省政府的鼎力支持下,以中铝集团河南公司、神火集团等七大铝加工企业为骨干,一艘铝加工能力179万吨、占全省产能的69.6%的“中原铝工业航母”也正在全力打造中。
与之呼应,河南省有关部门也正以现有铝加工产业集群为基础,引导相关企业向该省的巩义、长葛、上街3大铝工业园区集聚,“实现规模化生产,促进生产要素集中和资源共享”。
事实上,借此东风,中铝公司在河南的两个新项目—中铝公司郑州铝加工项目、河南分公司自备电厂项目已于今年6月30日同时开启。总投资17.6亿元,项目规模为年产铝及铝合金板带材12万吨,建成投产后年收入可达到20亿元。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铝的精深加工是提高铝的附加值、增强产品竞争力的有效手段。电解铝深加工成板带等普通产品,每吨可增值4000元以上。如果进一步延伸到双零箔、专用板、高档型材等产品,“钱”景更为可观。而2010年,河南的电解铝有望达到300万吨,倘能全部就地转化为精深加工产品,其效益与增值空间自不待言。
另据有关人士透露,“十一五”期间,河南的电解铝企业的发展以整合重组、淘汰落后生产工艺为主,电解铝企业力争控制在10家以内,平均规模达到30万吨以上。
同时,鼓励铝加工企业与电解铝企业上下游产品联合重组,实现优势互补,单独的铝加工企业和电解铝企业进行资产、工艺等方面的嫁接,以期“形成2至3家氧化铝、电解铝、铝加工企业链条完整、产品衔接配套、规模优势明显、经济效益突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铝加工企业”。
显然,河南已经意识到全球铝工业目前已进入了“洗牌”阶段。
就在欧盟电解铝企业纷纷宣布计划减产或关闭之前,美国铝业公司通过兼并控制了全球25%的氧化铝、13%的电解铝和10%以上铝加工能力,而将瑞士铝业公司、法国铝业公司收入囊中的加拿大铝业公司等铝业巨头,也正在盘算如何在全球铝业讲坛获得更大的发言权……
这或许正是河南“构建三大铝精深加工链、扶持七大集团、打造三大企业聚集区”铝工业发展框架形成的渊源。事实上,除了“探矿权、采矿权向省重点氧化铝企业集中”、“打击和遏制私采乱挖、采富弃贫、收富弃贫现象”、“加大资源勘察工作力度”三拳并重的资源整合政策令人震撼之外,河南高层的另一个引人注目之举,便是鼓励铝工业企业在全球“洗牌”中“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
“目前,新安、万方等一些企业已经开始着手,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步伐还要进一步加快,力度要进一步加大。特别是大的国有企业要将引进战略投资者与产权制度改革紧密结合起来,只要有利于企业做大做强,有利于我省铝工业快速健康发展,就要敢于突破,加快改制的步伐。”河南省副省长史济春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