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中国再生产业的海外淘金时代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15日 09:21 中国经济周刊

  ★文/中国包装联合会国际资源再生委员会副会长 刘向群

  目前,搬掉我国再生产业头上顶着的“三座大山”(外商盘剥、政策歧视、舆论压力),建立专门的政府管理部门或行业组织、实现国际间政府合作和搭建国际交易市场,是发展我国资源再生产业的必经之路。

  “全球物资回收系统”需要各国“优化组合”

  目前一个值得警惕的现象是:由于国家政策不允许进口废旧电器,国内的废旧电器数量又十分有限,目前的废旧电器大多是由韩国人、台湾人在立陶宛、越南、香港等地拆解后,走私进来的,其中大部分利润和众多就业机会都留在了境外。更为严重的是,缺少政府间的国际合作,缺少再生资源的国际交易市场,使国际流通环节黑幕重重,正常的废旧物资的回收渠道变成了“洋垃圾”的处理暗道。

  50年前,在中国尚“地大物博”的时候,国家领导人就前瞻性的做出了建立“全国物资回收系统”的决策。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正在为全世界生产日用品的中国,更有必要建立一个“全球物资回收系统”,以补充自身的资源消耗。

  如今,全球动脉系统(生产)通过世贸组织,已日臻完善。但作为一个寰球同此凉热的“全球共同体”,如果没有一个全球性的“静脉系统”(回收),无论各国、各企业循环经济搞的多“科学”、多“清洁”,整个人类仍将处于一边疯狂开采,一面大量废弃的“线形状态”。一边是占世界“废旧物资”50%以上的美国、日本,在废弃的“汽车坟墓”、“钢铁城市”、“塑料矿山”中挣扎;一边是资源匮乏的中国,亿万个能将旧汽车、废塑料全部拆解、利用的“人力资源”被闲置,而不得不大量开采原生资源,使经济不断“过热”。日日因此,在未形成“国际大循环”之前,任何局部“小循环”都不可能解决人类的根本问题。而完成“国际大循环”的当务之急就是尽快建立“全球物资回收系统”。既然这条“静脉系统”将为我国提供80%的原材料,解决数以亿计的就业,减少数百亿吨的废弃物排放,那么我们应象当年石油大会战那样,像加入世贸组织那样,倾国家之力予以疏通。

  我们的具体措施为:由输出和输入国建立类似“世贸组织”的国际机构,进行全球范围内的“专业化分工”。如:承担了回收报废汽车义务的汽车生产厂家,把“劳动密集”的拆解、翻新程序放在中国,可以使报废汽车回收率由50%达到100%;而需要“技术密集”的稀有废金属提纯则可以放在发达国家,同样使回收率由50%达到100%。这一“优化组合”可以降低成本、减少污染、增加就业。

  为此我们已与日本企业联合成立了“中日资源再生促进会”,准备在日方建立10个初加工基地,借此保证拒“洋垃圾”于国门之外。同时避免中间商的盘剥。在初加工、运输、进入加工区的全过程中,形成没有跑、冒、滴、漏的绿色通道。

  建立“国际再生资源交易市场”

  目前,全球“再生系统”正在成为与全球“生产系统”并驾齐驱的支柱产业。如此庞大的产业,居然没有一个国际化的交易市场。致使流通环节黑幕重重,使企业不得不派出大批人员满世界采购。仅徐水县每年派出的采购员就在5万人以上。

  我们在日本了解到,仅东京一家饮料厂,每年为处理回收的24万立方压缩“瓶砖”,政府给予补贴1.9亿日元。而这样的瓶砖走私进入我国,黑市上卖到6千元/吨。其中一半还被“中间商”在韩国、台湾、香港中转时加入“洋垃圾”。加工这些瓶砖,企业利润不到10元/吨,根本无力改善设备和增加环保投入。又如:日本数十万吨废旧渔网填埋不起(日本填埋场几乎全部饱和),中国又停止了废渔网的进口。日本渔民只好将废渔网放在旧船上任台风将船吹翻,把这些优质原料沉入海里。而原材料奇缺、回收能力极强的中国,废渔网已卖到6-9千元/吨。报载,垄断意大利建筑业的“黑手党”,几乎全部转行向中国倒卖欧洲的废旧物资,每年利润超过100亿美元。

  由于进口废旧物资是由有关部门沿袭计划经济的办法,平均发“粮票”(指标),而申请进口指标又是一个从县、地、省到中央的“艰难历程”。结果,指标紧缺的沿海地区不得不向指标过剩的内地高价收购。专家介绍,废旧物资体积大、附加值低,陆路运输超过200公里便基本上无利可图。因此,内地企业申请的进口指标大多卖给了沿海企业。我们在盖州了解到,当地近千家再生企业没有一家愿意耗时、耗力去申请进口指标。指标全部来自于黑市。寄生出一大批“指标专业户”。因此,成立“国际再生资源交易市场”,让供需双方直接“见面”,非常必要。

  “再生产业”由于对技术、设备要求不高,捡破烂又是农民最简捷的就业手段,所以该产业已成为弱势群体(农民)最集中的弱势产业。目前,我国再生产业头上顶着外商盘剥、政策歧视、舆论压力(洋垃圾)“三座大山”,企业大部分人力、物力用在了“非生产环节”上。钱学森同志早就说过:“废旧物资及资源回收利用是国家大事之一”。发展资源再生产业,理应得到全党和全民的高度重视。

  资料:

  垃圾、洋垃圾、废旧物资与再生资源

  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垃圾”有:报废汽车、轮胎、家电、手机,喝完饮料后的塑料瓶、废弃的渔网,甚至还有石油开采光了之后废弃的石油钻井平台、停产或转产后剩下的钢铁大厂“遗址”。

  这些东西为何被其视为“垃圾”?难道发达国家的人们不知道这里面还有铁、钢等金属,橡胶、塑料等财富?

  他们知道,所以早在上世纪他们就制定废旧物资回收法,强制回收和加工利用废旧物资,并进一步制定了循环经济法,强制性使用再生资源。

  但是,现在他们富了,他们的劳动力成本也提高了:一个美国工人的一小时工资大概是8美元,比中国的几美分高多了。而废旧物资的回收、拆借、加工属于典型的劳动密集产业,美国的资源现在已“再生不起”。

  更重要的是,现在是21世纪,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已经转移到了发展中国家,他们主导下的芯片、标准等领域,不需要更多的钢材、石油和塑料。

  于是,废旧物资就成了发达国家的“垃圾”,如果谁要,不仅不收钱,政府还给“补贴”。

  而此时,中国刚刚成为全球公认的“世界加工厂”,资源需要量“空前绝后”。

  可不少中国人依然沿用发达国家的概念,称国外的废旧物资为“洋垃圾”。


  爱问(iAsk.com)再生产业 相关网页约144,342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爱问 iAsk.com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