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第二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在四川成都如期举行。各界名流云集的盛况超过了以往的区域性经济论坛。此次论坛制定了2020年前的发展规划,泛珠三角合作规划也将被列入正在编制的国家“十一五”规划。在此过程中,广东省掀起了一场由观念到行动的震荡波。
广东力推“泛珠”合作 粤港合作升级为“9+2”模式
★《中国经济周刊》见习记者陈婧/广州报道
7月下旬的暴雨没有浇灭萦绕在成都盆地的闷热空气,“第二届泛珠三角区域与发展论坛”的召开,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参与者,令有“第四城”之称的成都更是升温。
除了闽、赣、湘、粤、桂、琼、川、黔、滇九省(区)省长(主席),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曾荫权、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何厚铧莅临之外,国家发改委、铁道部、商务部等7个国家部委的重要官员罕见地集体出现在一个区域性的经济论坛上。随行官员、工作人员、企业家和新闻记者们数以千计,以致会场通道一度受阻。“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说明各方对‘泛珠’合作的需要已经很迫切了。”一位出席官员如此评价。
“9+2”战略合作目标
根据《泛珠江三角洲地区信息化合作规划(送审稿)》,所谓“泛珠三角区域”包括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九个省区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简称“9+2”)。区域国土面积约200万平方公里,人口4.5亿,GDP约6万亿元,分别约占全国1/5、1/3和1/3强,“泛珠”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
11位政要大员同时转动手中的金钥匙启动了第二届“泛珠”论坛的车轮,也启动了“泛珠”合作的加速器。据《中国经济周刊》了解,论坛会议审议通过《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十一五”规划纲要》、《务实推进泛珠三角区域合作近期工作意见》并举行了“利用资本市场”论坛、“发展现代物流”论坛、“保护知识产权”论坛三个专题论坛。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了经济合作的重点集中在基础设施、产业与投资、商务与贸易、旅游、农业、劳务、科教文化、信息化、环境保护、卫生防疫等十个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并对于建立“泛珠”区域综合交通体系、加强地区信息化合作、科技合作、能源合作利用与建立环境保护的合作机制等五个专项规划做了浓墨重彩的突出。
按照规划,“十一五”期间,“泛珠”合作的战略目标分两阶段:从2005年到2010年,以《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十个领域和重点项目的合作建设为基础,打造“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品牌;从2011到2020年,通过市场配置实现区域产业协作发展,建立开放竞争的要素和商品市场体系,形成东中西部互联互动的协调发展格局,不断提升本区域与东盟的交流水平。
四川常务副省长蒋巨峰认为,与第一届相比,这届论坛对“泛珠”区域合作的意义、思路、举措等有了更加清晰、更加深刻的认识,形成了以人为本重在富民、互利互惠共同发展、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形成合力扩大开放、密切合作务实推进等五个方面的共识、明确了合作重点,也细化了合作框架。
有观察家认为:“此次论坛表明‘泛珠’合作成为11省区意志,并驶入快车道。”
广东一呼 各方响应
据了解,“泛珠”的雏形源自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在2003年的一次批示:“积极推动与周边省区和珠江流域各省区的经济合作,构筑一个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市场广阔、充满活力的区域经济体系。”在2003年广东经济发展国际咨询会上,张德江明确了“泛珠”的基本意义:“我们正在谋划由广东、香港、澳门以及广东周边的8个省(区)组成的‘泛珠江三角洲’,我认为这是更具潜力的大事。”
从珠三角到泛珠三角,广东是“泛珠”合作的发起者和呼吁者。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副教授关智生对《中国经济周刊》说:“因为广东珠三角逐渐成为新的制造业中心,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广东珠三角地区和周边地区关系的问题。有竞争模式,也有合作模式。一方面通过和周边地区的联合可以使得全球化的分布和定位更加合理;另一方面增加珠三角腹地的深度,实现与长三角与环渤海经济区的互动,同时加强粤港澳合作的基础。”
2003年8月8日,九省(区)计委主任聚首广州;10月11日,泛珠三角信息产业厅局长举行联会;11月11日,泛珠三角区域创新合作第二次会议召开;2004年6月1日,第一届泛珠论坛在广州举行,11个省区领导缔结“9+2”合作框架……“泛珠”区域合作的脚步一步步迈进,其进程效率以月计算。
广东省省长黄华华认为“泛珠三角区的建立,实际上就是沿珠江流域的省份合作,共同发展。泛珠三角地区互补性很强,广东有的它们没有,广东没有的它们有,再加上香港和澳门,呈现出了整体的互补性。”
广东对“泛珠”区域合作的强势推动,在全省上下掀起了一场由观念到行动的震荡波。一些地市开始重新审视自身优势和定位,以自己的方式融入到“泛珠”合作的大潮中。以湛江为例,“在珠三角区域中,湛江属于边缘地带;在泛珠三角区域中,湛江则处于中心位置。把区位和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好了,湛江就能在泛珠三角区域发展中抢占先机。”湛江市委书记邓维龙这样说。湛江还在此次论坛上举行专场推介会,对“湛江——大西南的出海黄金通道”进行集中展示。另外,有数字表明,截至2004年底,粤企在黔投资额已超过500亿元人民币,其中逾百亿元的民间资本涉足煤、电、矿产等能源领域,成为贵州省引进外资中最大的投资群体。同时,广东企业也将触角伸到海南省,2000年至2003年,投资海南的粤企有38家,完成投资3.5亿元。而在2004年,通过广东经贸考察团赴琼项目对接和参加首届泛珠洽谈会,就达成合作意向71项,金额达到182.99亿元。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博士生导师邹建华教授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认为:“在‘泛珠’合作的框架下,内陆各省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珠三角的资金、技术和产品,香港发达的服务业使得经济体从过去的单一零散成为有机整体。从范围上讲,‘9+2’比单纯粤港经济合作更有利于合作各方。”
中国香港(地区)商会广东会长杜源申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香港有多年的服务业经验。一个是金融服务、一个是地产咨询服务。内地企业在香港的金融市场比较大。随着泛珠三角合作开展起来,香港服务业有了更大的用武之地,近年新增的会员,很大部分都是做服务业的。”
入编国家“十一五”规划
“9+2”各省区推动“泛珠”合作可谓不遗余力。广东省发改委成立了“广东省推进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直接处理“泛珠”合作的规划拟定与协调工作。但是由于尚未成为国家意志的一部分,因此在国家发改委并没有对应的管理部门。“我们一直在做工作,争取进入国家的十一五规划”,广东省发改委的一名工作人员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对于中国最大的区域性经济合作,政府高层有着怎样的安排?
在此次“泛珠”论坛上,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华建敏称,泛珠三角合作规划将被列入正在编制的国家“十一五”规划中。据《中国经济周刊》了解,此次论坛的重要文件中,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拟定的《泛珠三角区域能源合作“十一五”专项规划(征求意见稿)》与《泛珠三角区域科技创新合作“十一五”专项规划》编制小组编制的《泛珠三角区域科技创新合作“十一五”专项规划(报批稿)》将成为进入国家“十一五”计划的“泛珠”合作规划。
而关于“泛珠”合作构想能否作为整体上升为国家意志的问题,关智生对《中国经济周刊》分析:“现代工业竞争最终表现为城市的竞争。如何建立更有效的城市群和城市分工网络是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但是过程却很漫长。‘9+2’框架涉及到中国对西部开发、中部崛起、以及西南与东南亚自由贸易区的构想问题。在这一框架尚未成熟之前,每一个省区的发展合作伙伴的选择都存在变数,也可能存在一些分散的倾向。”
邹建华则认为:“泛珠合作要上升为国家意志并非不可能,因为其符合广东、港澳与内地八省(区)的利益,也不违背国家的根本利益。国家应当给予更多的引导、规范和制衡。但是有一点可以预期,一旦泛珠合作成功走向国家意志,势必会联动长三角、环渤海经济圈以及东北的经济融合,即中国大区域合作的时代就会到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