堵不如疏 国内私募基金尴尬没有户口期待扶正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0月12日 09:14 解放日报 | |||||||||
将私募基金纳入政策法规的监管之内,让私募基金走出灰色地带,对市场来说应是一种“双赢”。 前不久,新加坡磐石基金出资10多亿元,收购了华夏银行(资讯 行情 论坛)2.89亿股的国有法人股。与此同时,欧洲最大的私募基金公司3i集团也在上海设立了代表处。此外,凯雷、华平、新桥等国际大型私募基金公司近期也纷纷设立瞄准亚太地区的基金。
在国内私募基金还“名不正言不顺”之时,境外私募基金大鳄们却名正言顺地进来,并掀起一波热潮。这无疑是个尴尬的信号。国内私募基金该何去何从? 尴尬没有“户口” 在我国,私募基金没有“户口”。作为一种通过非公开渠道、私下向特定投资人募集资金进行的集合投资,私募基金在当前还只是一种没有任何法律法规约束的民间行为。相对于证券市场上的公募基金而言,同样以“代客理财”、“资产管理”等形式出现的私募基金,属于体制外的“超生者”。 私募基金的存在和发展,迎合了市场需求。我国处于基金业发展的萌芽阶段,由于基金公司的设立审批较严、时间较长,基金业正规军队扩容的速度相对较慢。而市场对专业投资的热情和需求却日益增长,催生了众多非正规的集合理财,即私募基金。此后,由于私募基金相比公募基金,在信息披露方面要求较低,政府对其监管也相应比较宽松,投资更具隐蔽性,运作更为灵活,投资者相应获得高收益回报的机会也更大,私募基金于是“一发而不可收拾”。 2001年的一份关于私募基金的调查显示,我国证券市场私募基金规模近7000亿元。当时,10多家基金管理公司以公募方式发起设立的所有封闭式基金和开放式基金,其募资总量不足1000亿元———私募基金的规模是正规军的7倍。尽管2003年之后我国基金业发展很快,但有关机构2004年调查显示,私募基金占投资者交易资金比重为30%-35%,资金总规模约7000亿元,整体规模依然超过正规军一倍。 尽管有着较大的市场需求,但是非正规的“超生者”身份,也让私募基金颇为尴尬。对于自我保护意识相对较弱的中小投资者来说,私募基金潜藏着很大的风险。法律风险首当其冲。目前,国内私募基金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法律保障。为吸引客户,地下私募基金对客户大多有私下承诺,如保证本金安全、保证年终收益率等,这种既非合伙、又非投资的合同,本质上类似非法集资。这种建立在非法契约上的委托代理关系是很脆弱的,无法控制受托者可能发生的“道德风险”,一旦出现纠纷,投资者权益难以得到法律保护。信用风险也不可小视。私募基金在实际运行中往往依赖于当事人的市场信用,而在整体市场信用体系没有建立的情况下,私募基金往往在牛市中能够兑现高回报,一旦行情转坏投资收益就难以保证。 堵之不如疏之 私募基金的尴尬,也是市场的尴尬。市场的需求,支撑私募资金越滚越大,牵动着整个市场。一方面,如果不规范私募基金,“灵活操作”背后隐藏的风险,必将危害股市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如果大面积封杀私募基金,则会造成市场资金链的断裂和失血,损害的依然是广大投资者的利益。 对于私募基金,堵之不如疏之。业内专家认为,这是一个明智的方法,却也是无奈的选择。事实上,支撑这一观点的理由,不只是市场遭遇尴尬,发展趋势也有必要对私募基金进行疏导和规范。 股市是多元的,投资理念也应当是多元的。从海外成熟市场的经验看,私募基金的规模要远大于公募基金。在美国15000多家基金公司中,绝大部分属于私募。对于中国的证券市场来说,私募基金也应是整个市场体系一个组成部分。明确私募基金的法律地位,让私募基金从灰色地带走向阳光地带,有利于将更多的民间资金纳入专业理财的轨道,为证券市场带来新的增量资金,并进一步增强市场的流动性和活力。 由于制度原因,公募基金操作观念比较接近,往往引发“羊群效应”。目前低迷市场中,基金高度控盘持股比例占其流通盘50%以上的股票有38只,其中138家基金集中持有宝钢股份(资讯 行情 论坛),130家基金集中持有长江电力(资讯 行情 论坛)等。多家基金集中持股,已为市场带来极大风险,一旦基金意见分歧,很容易出现互相拆台,加速市场下跌。前期股市屡屡出现的基金重仓股跳水,正反映了基金高度控盘的弊端。 市场需要一种力量打破公募基金抱团取暖的格局,而私募基金已经具备条件。 期盼走向阳光 为私募基金“正名”,不仅是市场的呼声,似乎也是管理层的意愿。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前不久表示,在风险可以买卖的情况下,将来可能比较愿意承担风险的主要是私人投资类组织和私募投资的基金,今后民间财富是需要着重培养的,在政策上要考虑它们的地位问题。在其之前,央行副行长吴晓灵曾建议,进行开放式监管,发展私募基金市场。 私募基金作为一种重要的民间投资力量,其对整个资本市场的发育与完善具有重要的作用,私募基金的合法化、市场化必将引起我国证券市场、证券业、基金业的巨大变化。 如何为私募基金“正名”? 专家认为,规范私募基金市场,必须加快证券私募基金方面的立法,限制一些不规范的做法。由于私募基金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的特性,所以应该考虑私募基金投资人的风险承受能力。对于个人而言,应该规定投资额的下限;对于机构投资者,也应规定相应的投资额和净资产收益率的下限。同时,对私募基金普遍存在的借款融资现象,也应规定一定的额度范围,如规定其占基金净值的比例,以控制私募基金的风险。此外,在完善法规上,专家还建议,可在法规中明确要求私募基金管理人投入资金多少,在筹集的基金总额中必须占到一定份额,这样有助于避免利益主体的缺位。 在完善法规的同时,必须审批、核准成立一批合法的私募基金公司,来应对市场需求。私募基金的设立,应有明确的组织形式,有符合规定的基金管理人和基金托管人,有合法的资金来源、合法的投资方向。私募基金的管理人必须依法管理资金,并保障投资人的合法权益。 最后,对于私募基金的运作,必须加强监管。专家建议,私募基金应定期向投资者披露信息,以增加透明度。同时,必须要求对私募资金账户进行托管,实现交易平台和资金划拨平台的分离。此外,还必须明确私募基金不得以任何方式作出固定投资收益率的承诺、投资者和管理人需签订合法的委托协议,等等。 本报记者 蒋娅娅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