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基金等待破题 得到央行肯定因股改再次活跃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26日 01:02 中华工商时报 | |||||||||
见习记者 吴君强 私募基金经理们的胃口近日再次被吊起。 8月29日,央行副行长吴晓灵在一个论坛上发言,建议出台法规,规范和发展私募基金。3天后,央行行长周小川表示,要给予私募基金一定的地位。
私募基金走向阳光地带,似乎有了新的希望和预期。 从“堵”到“疏” 私募基金通过非公开方式募集资金,对象只是少数特定的投资者并且对信息披露要求低得多。在国际上,私募基金是证券市场的重要投资主体,也是其他金融市场的重要交易主体。 根据2001年的一份私募基金报告,当时国内具有私募基金性质的资金规模约在7000亿元-8000亿左右,其中大多数已经运用成熟资本市场上相关的市场规定和管理章程进行规范运作。 杭州一家私募基金负责人向记者透露,我国的证券私募基金多以自然人,主要是证券经纪人和职业股民为发起人募集,目前私募基金的规模大小不一,最小的只有几百万,而以公司名义私募的可以达到百亿。 上述人士告诉记者,据不完全统计,仅浙江一省的民间游资即高达8300亿元,这类资金转战于房地产、期货和股市之间,哪里有机会就将触角伸向哪里,“行情一好资金量可以迅速膨胀,其市场影响力也与日俱增”。 资深信托专家王连洲分析说,私募基金发展到今天有其发展的客观基础,一是具有投资经验的专业投资者队伍已经形成,有可能给投资者带来较高投资收益;二是公募基金给投资者带来的收益较差;三是政府部门对其监管存在空隙和漏洞。 “实际上,管理层对私募基金一直很重视,不过以前是‘堵’的方式,将其与非法集资联系在一起。”中国人民大学财政与金融学院教授赵锡军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目前市场出现了各种民间融资渠道,这渐渐改变了管理者的思路,央行负责人的讲话说明,目前他们对私募基金的态度已经由“堵”走向“疏”。 上述私募基金经理说,私募基金是资本市场的重要参与者,需要见到阳光,“我们毕竟也在为支持国家建设尽心尽力的,法律不承认这是不公平的。” 水暖鸭先知 私募基金因为股改再次活跃。随着股改的全面推进,大盘从千点稳步回升,提升了200点。杭州这位私募基金负责人告诉记者:“私募基金早已在招兵买马了。” 据他透露,原来私募基金在沿海一带比较盛行,不过近期,随着行情逐渐走暖,成都、武汉等内地城市的私募基金也开始活跃起来,规模在1000万到5000万居多,也有几百万的小私募,而上海的私募基金总体上规模比较大,动辄上亿。 咨询行业的持续不景气,使很多咨询公司也开始将工作重心转向私募。该负责人的公开身份,是一家证券咨询公司副总经理。他说,最近一个多月下来,募集个1000万也不难,有的比较希望有超额投资收益的投资者还会自己找上门来。 业内人士分析,从现在进场的资金看,真正像公募基金、保险这样的机构很少,除了部分政府救市资金外,更多的是私募等快进快出的资金,“现在市场已经形成一种私募资金与政府资金博弈的局面。” 其中一个现象令人关注,目前几乎所有ST股均在上升通道,绝大部分ST股的涨幅在80%以上,其中34家涨幅超过100%,占到ST公司总数的1/3。 “敢进入ST股的,一定是私募基金,公募基金基本只做价值投资。”北京一位私募基金经理告诉记者。 赵锡军认为,私募基金面临着外汇、债券、产业风险投资等多种市场的选择,股权分置改革全面推进,股市开始有了起色,的确可以吸引私募基金。 “不管长远预期如何,但目前行情转暖是共识,从这点来说股改是一个机会,私募基金对股改也起到了推动作用。”上述经理说。 监管的难度 “事实证明,私募基金可以活跃证券交易,增加投资渠道,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王连洲同时指出,私募基金也存在扰乱市场秩序、承载道德风险,缺少法律保障的隐忧。他说,何时给私募基金合法地位,谁来负责监管,成了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我觉得私募基金合法化是个必然趋势,但究竟什么时候能得到正式身份,谁也不知道。”上述杭州私募基金人对记者说。 北京这位私募基金经理告诉记者,一两年前,曾有相关法规要出台的消息,细则都出来了,但最终还是无声无息。 王连洲认为,从央行有关负责人近期的表态看,私募基金的启动似乎令人有了新的希望和预期。他说,将私募基金合法化、阳光化,主要是为了保护投资者利益,维护正常的金融秩序,也有助于管理层掌握私募基金的流动规律,打击坐洗钱等不法行为。 “私募基金如果合法化,它的监管层是谁?”赵锡军说,从监管职能范围看,央行、证监会等都不能成为其完全的监管者,目前监管资源有限、分散,私募基金合法化后面临着无监管者的局面。 赵锡军说,这并不是说不需要监管,可以先出台法规,让司法系统来做最后的防火墙。赵锡军还建议,私募基金的规范化,也可以像股改一样,先进行试点,“先抓几个来做,慢慢摸索其规律”。 不过,不是所有私募基金都愿意浮出水面。上述北京私募基金经理告诉记者,他手中的基金有一千多万资金,如果相关法规出台,自己要权衡一下利弊,“如果印花税、所得税太高,肯定不会去注册的,继续干自己的。”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