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基金半死不活 老鲶鱼私募基金引进抑或自产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14日 13:18 中国财经报 | |||||||||
私募基金正如沙丁鱼群中的老鲶鱼,能让资本市场活起来。国外的私募基金虎视耽耽,国内的私募基金尚处“地下”,要想既收鲶鱼效应之功,又避免给资本市场带来过大的冲击,有一个取舍问题 柯象中
沙丁鱼被捕捞上来之后,无论采取什么办法都难以保证它存活较长时间,因此,人们很难吃到新鲜的沙丁鱼。欧洲北海渔民想出一个绝妙的办法:在沙丁鱼中放入几条老鲶鱼———沙丁鱼的天敌,这样沙丁鱼始终处于疲于逃命的紧张状态,这使其有了活力,从而得以生存。 如今,中国资本市场也进来几条“老鲶鱼”———海外私募基金,不过它们不是被有意放进来的,而是偷偷溜进来的。据悉,8月22日,美国华平投资集团宣布成立规模达80亿美元的专门投资中国的第九号基金;9月6日,新加坡磐石基金以每股3.50元的价格把2.89亿股华夏银行(资讯 行情 论坛)国有法人股收入囊中……今年上半年,多达15只针对亚太地区的基金成立,每只规模都超过10亿美元,中国已占亚洲区集资总额的65%,按平均每只基金30亿美元计,今年上半年急切想进入中国的基金规模就达300亿美元。 对于正在大发展中的中国证券市场而言,这些成群结队、虎视耽耽等待进入的“老鲶鱼”是亦喜亦忧。喜的是,它们对中国证券市场至少有两大好处。 第一,中国证券市场正在进行股权分置改革,股市的大扩张愁的正是资金的承接盘,2006年第一次扩张高峰就达3000多亿元人民币,而据成都证券分析师陈东分析,2005年新增资金的六大来源———基金(公募)、社保基金、保险资金、QFII、券商集合理财、央行专项贷款及上市公司增持与回购,总计只有800亿元,缺口巨大,如今门外“重金”囤积,放与不放且不说,毕竟心里要踏实一些。 第二,中国资本市场的参与者大多活力不足,昔日庄家已是踪影全无,券商“遍体鳞伤”,基金(公募)也是半死不活。从2004年以来,人们曾寄托厚望的基金(公募)表现不尽人意,它们操作过于保守,趋同现象严重,不仅没有成为稳定市场的力量,反而成为本轮调整的最大做空动能。6月份开始的股改行情中,大盘上涨14%,而基金市值只上升了2%多一点,远远落后于大盘,业绩的平庸引得赎回如潮。“老鲶鱼”的进入或许能够改变这种死气沉沉的状况,带来活力和朝气。 但是,我们都知道索罗斯、老虎基金等国际金融巨鳄的大名,知道“动物凶猛”,如果把这些个虎视耽耽的“老鲶鱼”都放进来,不仅中国资本市场的“沙丁鱼”将惨遭灭绝之祸,中国金融也将陷入动荡不安之中,搞不好,东亚金融危机会卷土重来。对于是否向国外私募基金“开放”,大多数经济学家持反对意见,理由正在于此。 实际上,那个姓“私募”名“基金”的“老鲶鱼”不只是国外有,中国也有,而且规模还不小,高达7000亿人民币,它的活力也很充沛,有名的“5·19”、“6·4”、“9·14”行情都是中国的私募基金发动的。只不过它到现在还是“黑户口”,这不仅限制了它的规模,也限制了它作用的发挥。 与海外私募基金相比,中国私募基金有很多长处。首先,条件所限,它没有海外私募基金那么“凶猛”。海外私募基金能在几秒钟内从地球这一端向另一端调动数十百亿美元的资金,这正是它之所以凶猛的原因,中国私募基金做不到。其次,中国私募基金是座“桥梁”,一头连着10万亿储蓄,一头连着资本市场,如果打通了这“任”、“督”二脉,那么,不仅股市的三次扩张承接资金不成问题,而且,也实现了从以间接金融为主到以直接金融为主的转变,中国金融就全盘皆活。原来我们把希望寄托在(公募)基金身上,但是,不管是券商系、保险系还是银行系,看来都难以担当重任。私募基金便有了“舍我其谁”的历史使命! 近日,央行行长周小川提出“要考虑私募基金地位”的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证券专家王连洲认为,“发展私募基金是市场的客观内在需求,本来就应该予以正面疏导而非严格禁绝。私募基金同公募基金一样为资本市场所不可或缺,当然应该发展,这是对市场规律和需求的尊重。” 名词解释 私募基金:私募是相对于公募而言,两者的差异是证券发行方法的差异,向社会特定公众以非公开的方式发行的叫私募基金,否则就是(公募)基金。 私募基金的主要运作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是承诺保底,基金将保底资金交给出资人,相应的设定底线,如果跌破底线,自动终止操作,保底资金不退回。第二种,接收账号(即客户只要把账号给私募基金即可),如果跌破10%,客户可自动终止约定,对于赢利达10%以上部分按照约定的比例进行分成,此种都是针对熟悉的客户,还有就是大型企业单位。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