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外汇 > 正文
 

投资者的选择打开存款利率上行空间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5月31日 02:51 第一财经日报

  石鑫杰

  一进入4月,整个中国的经济开始提速,房地产的反弹、快速飘红的股票市场、高位徘徊的债券市场、依旧处于低点的CPI、净值超过2元的基金的诞生、外汇储备世界第一、人民币破8……这就是我们面临的繁荣局面。一切在意料之中,同时也在意料之外。意料之中的是由于外来资本的大量注入,中国自身的产业结构优化必然会带动经济的发展;意料之外的
是这个提速来得太快太猛了,车骤然间加速过快,如果不及时地降低速度,那么很有可能面临失控的状态。

  消费变投资

  央行的态度在2005年就很明晰:控制热钱的流入,保持汇率的稳定。央行采取的措施是提高货币市场利率,降低热钱的套利空间,加快股权分置改革,加快金融市场建设,放弃单一盯住美元,改为一篮子货币等。整体的政策体现了前瞻性和有效性,控制住了热钱的流入速度,但是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

  为了保持汇率稳定而对冲外汇占款,央行向市场中投放了大量的基础货币。对货币市场来说,直接造就了债券市场的繁荣,缩小了热钱的套利空间。在让老百姓手中有了更多钱的时候,在投资与消费之间,央行希望的是去消费,老百姓却更多地选择了投资,希望资金保值增值。

  央行更希望看到的是通过增加老百姓手中的钱除了分流高额外汇储备的压力外,最主要的目的是希望老百姓进行消费,进而提高内需,减少对外贸易占贸易总体的比重,降低对其依赖度。而实际上,存款的不断下降主要作用没有表现在消费上,而是进行了投资,老百姓只是把钱从银行放到了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和房地产上,直接推动了股市和房地产的繁荣,但这种繁荣的风险是比较大的。因为这部分钱不是进行长期的投资,而是带有一定短期性的投机行为。在我们依旧薄弱的市场中体现出来的就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形成了国内的“热钱”,这也不得不警惕。

  从某种形式上来说,百姓的投机行为成为国际游资的助力,在国际游资引发第一轮股市、房地产上涨的时候,百姓就断然跟上,将行情推向更高。可以预期,当人民币及股票、房地产等上升到一定幅度后,国际游资必然会抽离,我并不怀疑已经逐渐走向成熟的股市、房市可以抵挡住这次抽离后引起的下跌,但是,行情下跌随后将会引起的恐慌,导致老百姓纷纷撤离资金,这是股市、房市所不能承受的。同时也将造成银行大量的呆坏账,对中国的金融体系将是个考验。

  存款利率存在上行空间

  由于本应该进行的消费变成了投机,同时为了避免股市的拔苗助长,避免房地产的再次失控,央行一直没有动用的存款利率的上行空间被打开。

  存款利率的提高,将会把一部分资金由股市抽回到储蓄中,适当地降低股市提升的速度,有利于控制股市、房地产泡沫的形成,达到了预先调整的目的,引导百姓不要盲目地跟随国际热钱继续推高股市,增加不必要的投资风险。

  存款利率的提高也有利于控制银行放贷。对于固定资产投资过快的问题,央行在利率工具上提高了贷款利率0.27%,加大企业贷款成本,降低固定资产投资。但另一方面也扩大了存贷款之间的利差,在

商业银行股份制的今天,更加注重利润与业绩,因此也增加了银行放贷的冲动。虽然先有央行进行的“窗口指导”,后有定向票据的发行,但根据我的测算,5月份的固定资产投资环比虽然会下降,但是同比却依旧要高于去年同期。因此缩小存贷款利差,从源头解决固定资产投资过快的问题。

  提高存款利率很可能给流动性泛滥的金融机构增压,积累更多的资金无法投资。我们可以看供需之间,央行、

财政部、国家发改委等一直在加大债券的供应力度,如短期融资券、滚动国债、千亿企业债、
资产证券化
产品等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不久更会有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和ABCP,通过加大债券的供给来解决金融机构的投资无路的问题。

  提高存款利率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消费,不利于拉动内需,不过小幅度的提高存款利率对消费的影响有限。另一方面,股市与房地产的过热将更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因此,提高存款利率也是很有必要的。(作者系北京速达客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债券分析师,本文不代表本报观点)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