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改革大事记】 

1978年12月,安徽凤阳小岗村18户农民秘密签定契约,决定将集体耕地承包到户,搞大包干。

1984年3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农牧渔业部《关于开创社队企业新局面的报告》,同意将社队企业改称乡镇企业。
1985年1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决定改革农产品统派购制度,从1985年起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
1991年11月25日-29日,中共十三届八中全会举行。全会提出,把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作为我国乡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一项基本制度长期稳定下来,并不断充实完善。
1993年11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
1998年4月27日-29日,全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举行。朱镕基在会上讲话,强调要坚决贯彻落实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国有粮食收储企业实行顺价销售、粮食收购资金封闭运行三项政策。
2000年3月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通过试点,探索建立规范的农村税费制度和从根本上减轻农民负担的办法。
2003年7月,国务院下发了《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按照股权结构多样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原则,根据不同地区情况,分别在8省市进行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
2004年8月,国务院将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范围扩大到29个省(区、市)。
2005年7月,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做出通知,明确任务和要求,做好税费改革试点工作。
2005年12月29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关于废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的决定》

农村改革人物记

邓小平:农村变革的铺路人

邓小平在推动中国农村的改革当中,所做的第一件事,应该说是肯定“包产到户”。1978年,中国农村开始探索进行土地制度改革,这个重大的变革拉开了中国改革的序幕。邓小平在这一变革中作为国家的领导人,以他坚决的支持,为这个变革铺平了道路。[全文]

杜润生:使更多人同意包产到户

杜润生为了总结推广群众包产到户经验,创造了过渡性的、阻力较少的概念:“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集体与农户双层经营”、“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集体土地农户承包经营机制”、“股份合作制”等,使更多的人同意或者不反对“包产到户”。[全文]

严俊昌:大包干带头人

1978年底,安徽凤阳小岗18户不想饿死的农民在一起赌咒发誓,签下分田到户“生死契约”,关闭了一扇门,又开启了一扇门。严俊昌是当时小岗生产队的队长,他出于求生本能做下的决断,震惊高层,并终获认可,“中国改革第一村”由此诞生。[全文]

吴仁宝:中国农村改革的先锋

在华西这片并不肥沃的土地上,村党委老书记吴仁宝苦心经营数十年,开辟了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发展道路,创造了中国新农村的幸福和谐,缔造了“天下第一村”的恢宏奇迹,弘扬了华夏民族瑰丽的民族精神,吴仁宝本人也由此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的里程碑式人物。[策划]

年广九:致富光荣时代的探路者

在中国,无论何时,重提改革开放初期的那段历史,年广九都是一个绝对无法绕开的话题。那些打着时代烙印的代价,总是需要走在最前面的人来付出与承担。是年广九,用自身经历让开放之初的国人逐渐认识到“投机倒把”不是罪、雇佣工人也不是罪、发家致富更不是罪 。[策划]

王宏斌:坚持建立共产主义小社区

南街村之路,起源于1979年。当年,村里兴办了第一家集体企业机砖厂。1985年,全国最后一批249个人民公社解体,而南街村却在此后,重新完成了逆向的分合过程。王宏斌的底气来源于企业的发展,1989年,第一条方便面生产线上马,当年村工业产值便跨过了2000万元。[全文]

林毅夫:新农村理论先驱

当倡导了六年的“新农村运动”被写入“十一五”规划,林毅夫成为最值得关注的人物。几年的奔走呼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议终于被中央采纳,圆了他“左手经济政策,右手经济理论”的梦想。在林毅夫看来,政府在基础投资当中也会有不少转化成农民的增收。[全文]

温铁军:中国九亿农民的代言人

把 “中国研究‘三农’问题最权威专家”的帽子戴在温铁军头上,也许有点言过其实,但要加上“之一”便毫不夸张了。他独到的视角、新颖的见解、深刻的思想以及文章中充盈在字里行间的忧国忧民之情,在今天让不少中国人牢牢记住了一个名叫“温铁军”的经济学人。[全文]

袁隆平:中国最忙碌的“农民”

坐在自己命名的“瀑布稻”大幅图片下,76岁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国家的重视和支持,对我来说既是鼓励又是鞭策。”袁隆平告诉记者,到2010年,中国超级杂交稻将实现亩产900公斤的第三期目标,“这是我立下的军令状!”。[全文]

李昌平:敢向总理说实话

李昌平斗胆上书给朱镕基总理,倾吐自己关于中国“三农”问题的苦恼与思索。朱总理在李昌平的长篇书信上作了肯定性批示。李昌平被大众媒体推为年度风云人物,他向总理反映的原版三句话“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也成为中国“三农”问题的经典表述。[全文]

农村改革乡村记

小岗村:农村改革圣地

1978年秋,凤阳遭遇特大旱灾,不少农户开始准备出门讨饭。11月底一个夜晚,队干部召集全村人开会讨论生产问题。最后,他们作出了一个大胆决定:包产到户。昏黄的灯光下,18位农民神情严峻地立下“生死状”,在一张秘密契约上一一按上了鲜红的手印。[全文][独家视频]

绥滨农场:全国农垦唯一的农村改革试验区

黑龙江绥滨农场作为全国农垦唯一的农村改革试验区,率先开展土地承包制度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多次成功改革;从单一种植到多种经营,让玉米、大豆、食用菌等产品在国内国外打开一条条销路……为全国农垦系统提供了生产经营的宝贵经验。[全文]

华西村:天下第一村

早在1969年,华西村就开始办小五金,比较早就搞起了农村工业化。乡镇企业大力发展是在1980年代,小城镇化热起来是在1990年代中期,而华西在1980年代末就搞了城镇规划,分工业区、农业区、娱乐区、游览区等等。[全文]
独家视频华西村:致富路上的变与不变

大邱庄:10年破冰

作为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一个重要典型,翻看它20多年的改革进程,有如一幅幅跌宕起伏的连环画,其中既有模糊与暗淡,又不乏美丽与精彩。2006年,撤村建镇后的13年后,大邱庄经济再次腾飞,但大邱庄人的性格似乎也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全文]

南街村:共产主义样板村

他们还是每月只有少量的工资,强调着自己的集体主义。昔时的“共产主义”样板村——南街村,仍然是时下一条红色旅游热点,村里实行着“共产主义”的分配制度,成为外界特别关注的对象。其实,早在三年前,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的事件就发生在南街村。[全文]

刘庄:集体经济新考验

马克思主义并不认为在一个国家和一个区域内可以建成共产主义。但是,依然有许多人将河南省新乡县七里营镇的刘庄称为“共产主义社区”。刘庄的集体所有制和共同富裕道路已经持续了数十年,在中国农村的发展历程中享有显赫声誉。[全文]

洪田:中国林改第一村

7月14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正式发布。而由于甘冒风险创造性地完成了“分林到户”,并自下而上引发全省乃至全国波澜壮阔的集体林权改革,洪田村被国家林业局等部委誉为中国林改的“小岗村”。[全文]

南充:中国农村金融改革的样本

四川南充,一个700多万人口中600多万为农业户口的川东重镇。2007年,它的名字频繁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联系在一起。2007年3月1日,经银监会批准,国内第一家村镇银行和贷款公司在南充市仪陇县正式成立。这两家机构的服务对象被确定为基层中小企业和农户。[全文]

义乌:乡镇企业发展的代表

1979年,邓小平把中国带上了改革开放之路。在浙江义乌,当代敲糖帮到1982年时已经成为遍及全国的小商贩群体,对各地的小商品需求极为敏感,而更多的义乌当地人也纷纷开始为他们提供货源,这成了义乌小商品市场的雏形。[全文]

合寨村:中国村民自治第一村

伴随着农村包产到户的实行,原先负责农村公共事务管理的“生产大队”等领导机构变得不适应。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地方开始探索村民自治的路子。1980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宜州市屏南乡合寨村村民代表选举产生了全国第一个村民委员会,成为“中国村民自治第一村”。[全文]

农村30年改革路线图

10个一号文件

·第一个“1号文件”:
推行家庭联产承包制

·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第一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对迅速推开的农村改革进行了总结。由于改革刚刚展开,1982年“一号文件”基本上没有涉及农村金融问题。

·1983年中央一号文件:
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

·1983年1月,第二个中央一号文件从理论上论述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合理性。值得关注的是,文件开始对农村金融体制变革予以强调。要求农业银行和信用社应改善服务态度,在聚集资金,办理信贷,监督资金的使用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信用社应坚持合作金融组织的性质。

·1984年中央一号文件:
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4年1月1日,在中共中央发出的《关于一九八四年农村工作的通知》中对农信社改革提出具体要求,允许农信社经营农村工商信贷业务,在放活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有益探索。

·1986年中央一号文件:
肯定了农村改革的方针政策

·1986年1月1日的文件,进一步摆正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强调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强调发展国民经济以农业为基础,必须坚定不移地把它作为一个长期的战略方针。并首次提出因地制宜制定区域、产业信贷政策。

·2004年一号文件:
解决促进农民增加收入问题

·时隔18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以“三农”为主题,与时代发展、金融改革相契合,“创新”、“改革”、“支农”成为这份文件有关农村金融政策的关键词。

·2005年1号文件:
解决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问题

·2005年1月30日,新的一号文件要求,按照既有的各项政策和规定,推进农村金融各项改革和创新。

·2006年1号文件:
解决新农村建设问题

·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在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上迈出的步伐很大,有不少重大突破和亮点。

·2007年1号文件:
解决积极发展现代农业问题

·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突出强调建设现代农业,对如何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做出全面、系统、具体部署,其中,全方位保证不断加大三农资金投入和使用效益、效率,则是最值得关注的亮点。

·2008年1号文件:
解决加强农业基础建设问题

·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以“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为主题,抓住了保持经济稳定和促进农业发展的关键环节。

 第一步:农村经营体制改革(1978年-1984年)

 中国农村改革发轫于农业改革。它首先从改变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入手,在推行“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等责任制形式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家庭承包经营制度,这是农村改革初期的核心内容。从时间上看,第一阶段是农村改革的突破阶段。
 在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改革像星星之火,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就从局部地区扩展至全国所有省份。1980年,政策上明确提出在农业领域普遍建立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

 第二步:农村分配制度改革(1985年-2005年)

 1985年,国家对农产品的统派购制度进行全面改革,实现“双轨制”。取消了粮食、棉花的统购,将其改为合同定购。乡镇企业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异军突起,而且促进了农村经济从传统的农业单一结构转向多部门的综合发展。
 农村税费改革2000年在安徽省启动,其他省选择部分县市进行试点。江苏省2001年在全省试点,取得了明显进展。2004年,全国取消农业特产税,吉林、黑龙江两省免征农业税,河北等11个省降低农业税3个百分点,其他省区降低1个百分点。

 第三步:农村综合改革(2006年至今)

从2006年起在全国农村彻底取消农业税,这是农村税费改革取得明显成效的标志性事件。温家宝强调:农业税的取消,标志着我国农村改革开始进入综合改革的新阶段。
 “这三步改革一脉相承,也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相关人士认为,“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再造了农村市场的微观基础;农村税费改革增加了农民收入;如今,国家又不失时机地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有利于从根本上消除农民负担反弹的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