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环保协会首席经济学家杜丹德博士:
本报记者 季谭 发自北京
活跃在中国的环境经济学家和“友谊奖”获得者——美国环保协会首席经济学家杜丹德博士(DanielJ.Dudek),曾开创了首例涉及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的不同污染物之间的交易,
他从1996年开始在中国开展二氧化硫排污交易的工作,与中国国家环保总局一起,通过在中国7省市建立和推行排污权交易制度,以达到更好地保护环境的目的。
日前,《第一财经日报》就中国开展排污权交易的必要性和未来在中国实施《排污权交易条例》的诸多问题采访了杜丹德。
《第一财经日报》:排污权交易简单说是怎样一回事?
杜丹德:简单说来,排污权交易是允许排污者找到任何有效的方法来控制污染,包括与他人合作。
当法律对污染物的排放总量进行限制时,排污权交易就是最有效的。这个总量会以配额和许可的方式分配给排放源。如果他们在减少污染排放上采用更聪明的做法,会把富余的指标卖给他人。控制污染是有偿的,市场会保证国家花更少的钱来治理更多的污染。政府分配公司一定数量的许可,保证他们之间进行平衡。
《第一财经日报》:排污权交易在中国推行的意义是什么?
杜丹德:如果在排污权交易这样的市场化经济政策条件下,排污者就会从市场得到持续的反馈,就没有必要调整计划和目标,是市场自动完成的。在排污权交易体系下,会给公司一个定量的排放许可,他们可以储存,可以卖,也可以买,但是他们必须持足够的许可,至少等于他们的排放量。
《第一财经日报》:目前在中国,排污权交易的进展情况如何?尤其在长三角地区,对于排污大户——发电厂的排污权交易实施情况如何?
杜丹德:在中国,排污权交易下一步要解决的问题是省际之间的合作。本来,中国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是当地政府对当地环境质量负责。
但是,我们现在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是污染物经常远距离流动,这要求的就不仅仅是一个城市的有效控制,甚至要超越省与省的分割。这与人们已经推动的区域经济合作的区别不大。当我们看长三角的时候,我们看到了上海、浙江、江苏为了相互利益一起合作的强势。实际上,高层的定期会议和协调投资已经产生了我们今天看到的经济动力。同样地,长三角要继续增长和吸引投资,要求对环境质量负责。我们相信长三角会采取下一步行动,在全国率先创造出二氧化硫减排的区域市场模式。
《第一财经日报》:一些人认为,排污权交易不适合中国的国情,虽然在美国实施很成功,但是中国还缺乏必要的条件。你认为排污权交易在中国具备实施的基础吗?
杜丹德:其实,我们在中国已经进行了排污权交易的实践,“4+3+1”项目中,至少有10笔交易,涉及排放4万多吨二氧化硫和7000万元的交易金额。当然,在中国建立美国这样完善的交易市场还有很长的路需要走。
但是,中国在有效实施排污权交易的几个关键步骤上也没有不可逾越的障碍。首先,中国必须重新确定总量控制下的环保目标,没有对排放量的严格限制,就没有市场。其次,中国必须建立排污权交易的立法基础。这一基础包括排污许可证和清晰界定排放者责任,以及环保总局的有效执法。没有有效的执法和严厉的经济制裁,就不会引导市场力量的释放。
当然其他细节也需要解决。例如,目前只有五年计划末期固定水平上的减排责任,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中间这些年怎么办?合理的答案是应该用年度的责任时间表来追踪排放者。我们相信这些细节问题将会随着环保总局的工作进展加以解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