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发改委每次调油价都挨骂

2013年04月27日 12:15  作者:  (0)+1

  文/新浪财经 席淑静[微博]

  油价上涨使发改委饱受诟病。在价格司举办的调价发布会上,负责人总不忘交代媒体,一定不要写他的名字,就以“相关人士”“有关负责人”来指代就行。发改委官员私下抱怨,他们夹在石油企业与消费者之间,两头不落好。其实稍微梳理即可发现,发改委喊冤并非没有道理。

  近日成品油调价新机制首秀,汽油每吨下调了395元,这个数字有整有零,在历次调价的数字中显得别具一格。

  但这么具体的数字也未必能够让大家满意。如果看一下几家油价监测机构的预测,395元的下调还是略显保守了。

  此前金银岛和卓创资讯对几大原油品种的价格监测,显示本周期内主要原油品种变化幅度超过-6%,加上上一个周期未作调整的幅度,预计本轮下调幅度将超过400元/吨。

  官方数字和机构测算数字的偏离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了,如果发改委这次召开新闻发布会,有记者问起,官员们依旧会用过去的一套辞令回答:我们的计算公式和机构猜测的计算公式不同。

  发改委喊冤

  油价的上涨使得发改委饱受舆论诟病,以前每次调价,价格司都会召集媒体举办简单的新闻发布会,负责人总不忘交代媒体,一定不要写他的名字,就以“相关人士”“有关负责人”来指代就行。对于之前网上铺天盖地的提着他名字骂,这位负责人似乎心有余悸。

  发改委的官员私下抱怨,他们夹在石油企业与消费者之间,两头不落好。如果认真梳理历年来的国际原油价格变化和国内成品油价格调整,发改委似乎的确冤枉。

  在新机制实行前,“22天+4%”的旧机制运行了四年多,始于2008年12月19日,结束于2013年3月27日。期间经历了10降15升共25次调整,国际原油价格从约40美元/桶升至100美元/桶以上,国内汽油价格也总体呈上涨趋势,以北京为例,93#汽油价格从5.44元/升涨到7.85元/升。

  四年多时间,布伦特原油价格上涨了149%,北京93#汽油价格上涨了44%。所以,在面对舆论指责国内成品油价格为何“涨多跌少”时,发改委解释称“国际原油价格总体处于震荡上升态势,所以成品油价格整体呈上涨趋势”,也曾在官方网站给出自2009年以来国际原油价格上涨的具体幅度来印证解释。

  如果比较2009年以来国际原油价格和国内汽、柴油出厂价格变化曲线,会明显看出国际原油价格的变化曲线更为陡峭。因此发改委喊冤并非没有道理,政府的确在一定程度上熨平了国际原油价格激烈变化对国内市场的冲击。

  一笔糊涂账

  政府对《石油价格管理办法》的弹性执行,使得成品油价格成了一笔糊涂账,价格信号的失灵进而扭曲了国内成品油市场,市场参与者的每一方都认为自己的利益受损。

  与亚洲周边国家相比,中国政府对自己制定的调价办法显得极不尊重。日本、韩国、台湾等国家及地区都先后经历过政府管制、与国际接轨、放开市场三个阶段,在改革的过程中,严格按照机制调价,并遵守设计安排稳步推进改革,即便是改革中间遭遇了国际原油价格暴涨,也没有出现停滞或者走“回头路”。

  而中国的成品油价格改革从一开始便呈现出犹豫与踌躇。2006年3月,我国出台了“22天+4%”的机制,但由于此后国际原油价格一路上行,该机制搁置两年后才开始实施,实施之后无论是在调价时间还是调价幅度上,都没有严格按照机制运行。

  如果调价遇到重要节假日或者如“两会”这样的重要时点,通常政府会选择推迟调价时间;如果国际原油价格上涨幅度过大,并且国内存在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政府通常会选择调低成品油价格上涨幅度;如果遇到了国际原油价格处于下行通道,政府又要想办法缩小成品油价格的降幅,以平衡上调不到位造成的市场影响。

  发改委在原油价格上涨时考虑消费者的利益导致成品油价格上调不到位,在下调时又考虑油企的利益使得下调也不到位,而欠账的不断积累让发改委找不到机会去修正价格,最后无论是消费者还是油企都认为自己的利益受损,只有囤油的投机者利用严重滞后的调价机制赚了个盆满钵满。

  闲不住的手

  四年多时间的“22天+4%”机制的运行,政府这只闲不住的手一直在向市场宣示自己的存在感。新机制运行之后,政府的手是否可以减少干预呢?

  情况并不乐观。

  新机制有效打击了投机行为,从近一个月来的石油批发市场来看,囤油投机行为大大减少,成品油市场得到规范,但可惜的是,成品油机制的透明度并没有随着改革而有所增加。

  关系到成品油定价的几项核心要素政府并未对外公开,譬如:挂靠油种调整后,我国成品油价格将与哪几个油种挂钩?这些油种所占权重分别是多少?预留的炼油利润率是多少?成品油价格与国际原油价格之间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由于核心内容不公开、不透明,公众无法对成品油价格调整进行监督,发改委对调价幅度是否到位、调价时间是否合适等问题拥有完全的随意解释权。

  云山雾罩的成品油定价机制无疑给政府预留了足够多的自由裁量空间,但他们的殚精竭虑往往让价格信号一步步走向严重扭曲,引发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双重不满。调价机制的透明度成为关键,如果能够提高透明度,舆论便可发挥有效监督,减少政府之手对价格的过多干预。

  目前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已经达到58.7%,未来还会进一步扩大,国内油价需要更贴近国际原油价格变化,成品油价格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市场化定价,政府对改革应该抱有足够的信心,有断腕的决心,减少干预,在国际原油价格出现大幅度波动时,顶住压力,避免走上印度石油改革几经反复最终回归政府定价的失败之路。

  (本文作者介绍:)

  本文为作者独家授权新浪财经使用,请勿转载。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文章关键词: 油价发改委投机

相关专题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银行都可以破产了余额宝还安全吗 茅台出厂价已降百元还会跌吗 为什么美国经济一枝独秀? 存款保险为啥千呼万唤才出来 韩国对中国态度转好是大势所趋 存款保险打破国家信用背书 国际油价大跌令中美受益 2015年中国将继续货币宽松 关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十点思考 一位摩羯座投资总监的牛市告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