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束缚的宽松:731政治局会议的七个政策信号

被束缚的宽松:731政治局会议的七个政策信号
2018年07月31日 22:37 新浪财经-自媒体综合

  被束缚的宽松:731政治局会议的七个政策信号

  管清友如是金融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

  朱振鑫如是金融研究院首席研究员

  来源:如是金融研究院(RuShiYanJiu)

  今年的年中政治局会议比以往来的更晚一些,去年是7月24号,今年是7月31号,这可能和总书记前段时间连续出访有关。虽然时间晚,但今年的关注度比去年高得多。一是国内政策处于拐点期,市场对宽松政策的走向存在很大分歧。二是国外贸易战处于高峰期,如何应对存在不确定性。总体来看,这次会议延续了近几年的风格,公报虽然简短,但干货很多,市场关心的问题基本可以找到答案。

  第一,对经济的总体判断出现两年未有之变化,但并不像2014年那么担心下行压力。对经济形势的描述是“稳中有变”,打破了过去两年不变的“稳中向好”、“总体稳定”,因为过去两年的经济复苏周期的确结束了,二季度实际增速从6.8%掉到6.7%,名义增速跌幅更大,从10.2%掉到9.8%。不可否认,压力和上个季度相比大了很多。不仅因为国内的“新问题和新挑战”(比如P2P爆雷、疫苗事件等),还因为“外部环境发生明显变化”(中美贸易战)。

  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央只是用了“稳中有变”这样一个从未用过的新提法,而不是像2014年底那样明确说“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当时GDP即将跌破7%的底线)。显然,在总体形势的判断上,中央看到了目前的下行趋势,但并不认为压力像2014年那么大。一方面,这次下行幅度、速度比当时差得远,2014年底GDP单季度下行0.3个百分点,这次只是0.1的波动;另一方面,现在的底线也比当时高多了,即便后两个季度持续下滑,今年保6.5%的目标也没有任何问题。

  第二,重提“管住货币供给总闸门”,2014-2015年那种大水漫灌式的货币宽松短期还看不到。从上次423会议结束到现在,市场一直在争论2018会不会重演2014年的大宽松,就等这次年中会议定调。近两年的宏观政策大体经历了两次拐点,第一次是2016年年中,提出“抑制资产泡沫”,政策从松转紧。第二次是今年一季度,没提“管住货币总闸门”,更强调“扩大内需”,从紧开始边际转松,于是我们看到了定向降准。这两次拐点略有不同,第一次很明确,是方向性变化,第二次目前存在分歧,到底是转向2014-2015那样的大宽松,还是适度微调、定向宽松,没有明确答案。

  中央这次会议给出了明确答案。“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是永恒不变的主基调,但真正的门道在后面的具体政策描述里,上次是删掉了“管住货币供给总闸门,保持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强调“把加快调整结构与持续扩大内需结合起来,保持宏观经济平稳运行”,这次变化明显,重提“管住货币供给总闸门”。也就是说:目前还是微调,不是转向,稳健的基调不能丢。至于新出现的“内忧外患”,更多的还是结构性问题,而不是周期性问题。所以中央特别强调要“采取针对性强的措施”,用结构性政策解决结构性问题,总量政策还是辅助,这和2014年有本质区别。

  当然,政策能不能持续保持定力要继续观察,但客观来说,现在再去放水对经济是弊大于利。一方面,现在放水不会有效刺激实体。过去十年三轮大宽松,经济反应越来越迟钝。2008年第一轮宽松,两个季度见效,GDP从6.4%反弹到12.2%,反弹5.8个百分点,持续4个季度。2011年第二轮宽松,5个季度见效,GDP从7.5%反弹到8.1%,反弹0.6个百分点,持续2个季度。2014年上一轮宽松,8个季度才见效,GDP只从6.7%反弹到6.9%,反弹0.2个百分点,持续2个季度。

  另一方面,现在放水会导致挤泡沫、去杠杆的努力付诸东流。行百里者半九十,如果现在放水,流动性不会定向流向实体,而会像2014年那样涌向金融市场,制造新的泡沫和杠杆。有人说货币宽松可以去杠杆,但过去十年的现实告诉我们,这是不可能的。每一次宽松都会让杠杆上一个台阶。十年前全社会杠杆率只有170%,2008年宽松后上升到190%左右,2011年宽松后上升到210%左右,2014年这一轮宽松后最高达到249%,而全球主要国家这个数字都在100-120%左右,最高的日本也只有200%。2016年货币政策收紧以来,去杠杆立竿见影。2016年杠杆率降到238%,2017年虽然又有所上升,但并未超过前期高点。如果2018年再次宽松,全社会杠杆率超过前期高点只是时间问题。

  退一步讲,货币宽松其实不单是靠央行,关键还在于金融体系的信用扩张,这次金融机构、企业和地方政府的手脚都被捆住了,宽松也会被束缚。央行把货币放到银行只是第一步,只有经过加杠杆,货币才能向外扩张。上一轮货币宽松靠的是金融机构、企业和地方政府一起加杠杆,原因是监管极度宽松,而现在条件完全不一样了,金融监管强化、地方债务管理强化,捆住了他们的手脚,央行放水,水也很难流出金融体系。

  第三,宏观政策重心转向财政政策,可能成为结构性微调的主要手段。上次会议对财政政策没有单提,这次加了一句“财政政策要在扩大内需和结构调整上发挥更大作用”。2014-2016年上半年,财政是很宽松的,中央的表述基本是强调“力度”、“更加积极”,2016下半年到2018年,财政一直是偏紧的,中央的表述基本是强调“优化支出结构”、“压缩一般性支出”、“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这次明显不一样了,重新强调财政要“发挥更大作用”,直接支出“扩大内需”,上次出现类似的话是在2014-2015年,当时紧接而来的是数以万亿计的PPP,是数以千亿计的专项建设基金,是说不清多少规模的政府性产业基金、引导基金。不出意外的话,2018的下半年我们也会看到更宽松的财政,形式上可能和过去相比更有针对性,专项债、专项资金、专项基金可能会增加,比如针对现在中央最着急的核心技术领域。

  第四,供给侧改革重心有变化,特别强调补短板,去库存不提了,去杠杆有微调,去产能常态化,降成本弱化。最大的变化是上次会议没提补短板,这次放在第一位,主要是“加大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的力度”,这和前面的积极财政对上了。去库存依然不提,因为显然现在已经不是问题。去杠杆有明显变化,上次没特别提,这次说了不少,坚定去杠杆这个说法不是重点,重点是强调“把握力度和节奏”,这和市场的感知一致,以强化金融监管为核心的去杠杆措施最紧张的时候已经过去了,接下来会常态化,甚至会有细微的放松,比如“协调好各项政策出台时机”,像资管新规这样的政策会有更多的缓冲期。去产能和上次说法有变化,上次是市场化法治化,这次是打通制度梗阻,一个意思,说的就是国企和地方政府刚兑下的僵尸企业。降成本上次点名了融资、用能和物流成本,这次没细说,主要是问题弱化了。

  第五,改革开放方面重心转向开放,改革提的不多,开放力度更大、更具体。过去几年的会在这部分一直强调的是对内改革,国企、财税、金融基本每次必提,这次没提,主要是这几块改革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分歧,还是没找准发力点。在中美贸易战的背景下,不出意外的加大了对开放的关注,有两点说的很具体,一是大幅放开市场准入,类似上半年金融业开放的政策会继续推进,二是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今年11月5-10号举办,规格会比较高,不仅是主场外交、主动开放的窗口,关键是向外展示一下进口的肌肉,这是贸易战其他国家攻击我们的一个痛点。

  第六,房地产再次进入政治局视野,对房地产不是好消息。房地产作为一个市场化产业,没有问题的时候不会进入政治局会议的讨论范围,一般政治局讨论房地产都是偏“紧”的定调,这次也不例外。一季度的时候房地产还比较稳定,所以423会议并没有提,但过去一个季度,房地产市场开始出现一些微妙的变化,货币宽松的预期开始让很多人憧憬地产调控的放松,中央这次新加的一段话算是把这个预期浇灭了。“整治市场秩序,坚决遏制房价上涨”,中央的政策取向显然和2014年不同,2014年定向降准之后不久我们就等来了“930地产刺激新政”,但这次的930恐怕不会有了。

  第七,和经济无关,但可能比前面六点都重要。这次会议的最后一段值得认真学习,核心是“政治性”、“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责任编辑:李锋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Array
Array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