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何处去?十专家激辩国资“黑白”
有着太多误解和隔膜,国企和公众,似乎永远都不在一条沟通的直线上。“国企福利购车”、“农行高层遭调查”等声音几乎让“国企”成为垄断、不透明、腐败等的典型代表。35年来一直改革,一直“破垄断”的国企将归何处?
一、垄断问题篇
[解读]钉在垄断耻辱柱上的国企
西方一位学者曾撰文赞叹道,中国国有企业不仅数量多、规模大,而且还能在政府的协调下相互配合,在许多领域进行密切的全方位战略合作,蕴藏着西方企业无法比拟的巨大潜力。
[解读]驳“打破垄断就会乱”
打破垄断就会乱吗?石油虽然是战略性物资,但纵观全球,绝大部分的石油公司都属于民营。因此,对于“混乱无序”,我们必须有清晰的界定和认识,不能说因为市场有了竞争,影响到了垄断企业的利益就叫“混乱”。
二、收入问题篇
[解读]垄断≠分配不公的根源
据2011年国家统计局的资料,垄断行业与非垄断行业的平均工资从整体上看差距只有2至3倍;其中,垄断行业中工资最高的航空运输、烟草加工业与非垄断行业中工资最低的纺织业平均工资的差距为4至4.5倍。
[解读]分粥的启示
七个人每天分一大桶分量不够的粥。抓阄分,每周只有一天是饱的,就是自己分粥的那一天。推选一个人分,大家就开始去讨好贿赂他。最后轮流分粥,但分粥的人要等其他人都挑完后拿剩下的最后一碗,大家的日子终于过得和气了。
三、创新问题篇
[解读]技术创新需要5种动力
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技术创新是提高生产效率、创造产业附加值、扩大竞争优势的不二之选。国有企业要真正实现技术创新的飞跃,还要克服运行机制、思维方式、基础以及未来研究、企业软环境、技术制度创新等方面的问题。
[解读]破除“长子”特权:国家不能为国企托底
我无法看见国有企业积极进行技术创新的动力来源。“共和国长子”这种说法很有问题。“长子”让人联想到国有企业拥有特权,他们就会有政策支持,没有技术创新的积极性。
四、沟通问题篇
[解读]装傻:专业化缺席引致国企失语
信息的不透明引致猜疑,谣言漫天的同时又不见合理解释,国企的沟通往往更是无效且不及时的。遇到危机事件,国企要么就是傻了,要么就是装糊涂,爱理不理,唯一的想法是要'熬'得过这个时间。
[解读]过度公关:责任感缺失凸显浮夸
国企“过度公关”的心态各不相同,有的是希望借此发展成为一个事件营销;有的是基于一个比较真诚的动机;还有的则完全是在“作秀”。有的企业甚至认为,只要说得越充分,效果就越好,这是一种幼稚的、不成熟的认识。
五、效率问题篇
[解读]不是所有效率都能被量化
企业效率评价的标准可分为微观效率标准和宏观效率标准。其中,微观效率标准包括以净资产收益率等为代表的收益率标准和以全要素生产率和人均产出为代表的生产率标准,较容易定量化;而宏观效率标准衡量的是企业对于宏观经济稳定、社会稳定等的贡献,较难定量化。.。。
[解读]国企效率低下有碍公平
国企效率问题应包括宏观方面的考量标准并不妥当。垄断国企的存在事实上反而让宏观经济变得脆弱。因为垄断本身就意味着拿更多的钱,而没有对应的产品,这正是通货膨胀的特点。
六、历程篇
炼钢不如养猪 国企路在何方?
宁可养猪也不炼钢。武钢这样中国数一数二的炼钢企业近日要建“万头养猪场”。国有企业怎么了?从1978中国改革开放开始,近35年的时间里,国有企业大致经历了三次改革,但一直蹒跚前行,始终不尽如人意,到底是为什么?.。。
七、官方好声音
[访谈]国资委:一直在“破”垄断
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主任李保民表示,对垄断行业,我们一直在改。对“国进民退”,我们必须辩证地看。电力、石油等关系国计民生,你说国企不进能行吗?现在,一些国企退出了日用化工行业,民企却没能进来,进来的都是一些洋品牌。.。。
结语:
国企,也许需要的是一个展示“好声音”的舞台,可以很安静也可以很激烈,但这种声音应该是真诚的、平等的、透明的、动听的……
相关组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