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银行
跳转到正文内容

国资委研究中心主任:国资委一直在破垄断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10月11日 11:14  中国新闻周刊网

  国资委:一直在“破”垄断

  专访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主任李保民

  报道/秦 鹏   采访/倪 婷

  改革开放30余年,中国国有企业在激荡的历史演变中焕发着活力,传承着使命。从改革脱困到做强做优,再到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中国国有企业始终坚持探索、深化改革,正在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成功之路。

  目前,全国国有企业改制面超过90%,中央企业及其下属企业改制面由2002年的30.4%提高到72.1%。截至2011年6月底,中央企业控股境内外上市公司达359家,中央企业资产总额的54.07%、净资产的68.67%、营业收入的60.4%都在上市公司。

  奇怪的是,与成绩如影随形的不是社会公众的赞誉,而是责难和讽刺。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研究中心主任李保民博士表示,社会公众对国有企业的不满主要来自垄断经营、国进民退、收入分配等认识问题。不过,李保民同时强调,对这些问题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理性和理智地加以看待和深入分析。

  那么,面对部分公众的不理解,国企发展的真相到底如何?我们的理性和理智又应该指向何方?本刊特别专访了李保民博士,对这些公众的疑问一探究竟。

  “国有企业改革以来,反垄断就是一个重要任务”

  提及国企,“垄断”一词不自然地强烈刺激着社会公众的敏感神经,负面情绪油然而生。那么,到底什么才是垄断?国企垄断是否具有合理性、合法性?如何看待垄断导致的结果?或许这些问题对于大多数公众还是未解的。

  Q:你在多个场合对“国企垄断”作了解释。有人将这种解释视为一种辩护。你如何看待外界的这些声音?

  A:打破垄断一直是我们改革开放的重要内容。自从国有企业改革以来,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和内容就是反对垄断,而且我们在实践中一直在这么做。对垄断行业,我们一直在改。但是,对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这就是,在“一直改”的情况下,我们要清楚现在已经进入了什么阶段,要分环节、分类别、分行业地认真对待。假使提及“反垄断改革”,以电信和电力为例,虽然一字之差,可是在哪些方面造成垄断,是不一样的。这都提醒我们要区别对待。

  Q:我们以石油行业为例,这是社会公众抱怨最多的一个垄断产业。对它的改革体现在哪儿?

  A:石油、石化行业的垄断到底在哪儿?我认为,可以从4个大的环节仔细分析。之前,有人说这是勘探开采出了问题,不允许民间资本进入。现在,国务院已经出台的“新老36条”,都明确指出,非公经济发展可以进入勘探领域。但是,有两个前提是需要我们考虑的。一个是你是否具有相关技术。不管在戈壁沙漠,还是深山老林,都需要掌握一定的技术。另一个是要有资金力量,一般勘探,大概预先投资15~20年,这就需要你有雄厚的资金支持。提前15年或者20年,你愿意去做这个事吗?况且15年、20年以后,这地方到底有没有油都是充满着变数的。

  第二个环节是炼油。炼油涉及排产计划,目前,这件事情是由中国石油中国石化替政府部门在做。国家发改委、环保部以及一些地方政府都对炼油厂提出了一系列的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的标准。这就产生一个问题,一些不达标的企业是无法拿到排产计划的。我们不能因为这种情况就说垄断。

  第三个方面是零售。零售涉及零售配额,这个零售配额实际上也有一个大概的规划。比如说,北京的北二环和北四环,95号和97号汽油会配给多些;南三环和南四环配给的柴油多,那么南三环或南四环就说北二环或北四环是垄断,为什么能得到那么多的高标号的汽油。其实,这都涉及到规划调配的问题。

  第四个方面是采油。中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异常高,在这种情况下,国家鼓励你进口国外的油。但是,你能不能拿来,在拿来的背后,外汇的支持、运输的支持、政策的限定等等,我们都可以再做深入分析。所以,这些问题都是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

  Q:你觉得,既然垄断问题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社会公众应该以一种什么心态对待这些问题?

  “采用什么机制是由客观的生产力决定的”

  国进民退是总能挑起社会舆论关注的热点。不过,李保民从生产力的角度对“国进民退”进行分析,从而论证国有企业在一些领域占有主导地位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Q:人们一提到“国进民退”,就会认为这是市场经济建设的倒退。你认同这种观点吗?

  A:针对“国进民退”,我们必须辩证地看。在电力行业、电信行业、石油石化行业,关系国计民生,你说国企不进能行吗?有些副业,国企是退出了。但是,民企就一定能进入吗?现在,一些国企退出了日用化工行业,但是,民营企业没有进来,进来的都是一些洋品牌。这导致的结果就是,洋品牌把民族品牌都给挤压了。我们要知道,品牌的背后不仅是物质财富,还有精神财富。这些都是我们需要警惕的。

  Q:以盐业为例,由于它采取专营专卖的方式。非国有资本进入不了这个行业,这是不是会导致一些负面的经济效果?

  A:对于盐业实行的政策,我们考察研究过美国、日本等国家的情况。调研认为,要取消专营专卖的政策,现在整体条件还不具备。从考察的情况看来,要取消专营专卖需要4个条件:首先是一个集约化的、专业化的、形成规模的食用盐的生产体系。也就是说,老百姓要什么样的盐,市场需要什么样的盐,厂家都能给你生产出来。可是,现在,行业比较很散乱。其次是政府强有力的监控。食盐必须要加碘,不吃加碘盐是违法的。但是,边远地区的老百姓,哪能顾上这些东西。很多时候,他们就弄些土盐吃。这样的营养是不够的。再次,群众应该是成熟的消费群体。缺碘会影响人的智力,这不仅影响你,还影响下一代,这是很要命的事情。最后,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配送体系,有能力将产品配送到千家万户。可是,我们现在的实力很难做到完全覆盖到村村户户。

  所以,采用什么样的机制不是人为决定的,而是客观的生产力和生产水平决定的。生产关系要符合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客观上,以上4个条件不具备时,你敢随便变动吗!所以,对食盐产业而言,更重要的是在价格机制上,应该在节约成本方面再下点功夫。

  “收入分配要向生产一线、重点岗位、科技创新倾斜”

  收入分配的公平问题是时下社会的热议问题,尤其以国有企业的福利待遇为甚。那么,国企在收入分配领域具体存在哪些问题?其实,这是一个结构性的问题。

  Q:社会公众对垄断行业的收入分配抱怨很多。从你的判断看,大家对收入分配的抱怨的主要缘由是什么?

  A:垄断行业的收入分配,要分环节深入分析。如果他们的收入是通过资源整合得到的,我们可以通过登记税种的方式来调整它。这些都要求我们要做深入的分析。你看报表,觉得他们收入很高,但是关键我们要知道高在哪儿。是集团总部的员工收入高?还是一线部门的员工收入高?这些都需要深入分析。

  另外,技术、专利、经营、管理、信息和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体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政策不够明确,好多措施不好操作,等等,也是人们抱怨的原因之一。

  Q:你认为,应该是总部员工的收入高?还是一线部门员工的收入高?

  A:如果一线员工的劳动收入高,就对了。我想,我们的分配结构一定要进行调整,向生产一线倾斜,向重点岗位倾斜,向科技创新倾斜。其实,收入分配是世界性的难题。在深化分配改革这个过程中,企业作为一个市场主体和竞争主体,一定要把收入分配作为一个突破口先调动起来。在企业这个初次分配层次,一定要首先讲求效益,然后讲求公平,这与以财政为主的二次分配重点不同。

分享到: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 新闻外交部:日方必须承认钓鱼岛争议
  • 体育NBA中国赛-19:30视频直播快船VS热火
  • 娱乐郭晶晶霍启刚喜帖曝光 22页史无前例
  • 财经交通部专家:大面积叫停收费公路尚不现实
  • 科技美对华为中兴启动第二轮调查
  • 博客装疯卖傻是中国人智慧 抵制日货便宜谁
  • 读书对越反击战前邓小平如何对日美发出警告
  • 教育留学后就业仍不乐观 海归进入低起薪群
  • 育儿小学生回家功课有多少回忆那些年的作业
  • 健康疼痛分12级分娩居首 揭秘你身边藏哪些毒
  • 女性梦露珍贵私人生活照 好声音女友谁最美
  • 尚品国境之内的绝色秋景 大闸蟹配酒法则
  • 星座测试哪种男人旺你 12星座藏私房钱
  • 收藏苏富比秋拍20亿港元 007原味泳裤4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