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系出手 芯片巨头紫光再现新变局

清华系出手 芯片巨头紫光再现新变局
2018年09月07日 10:28 新浪财经-自媒体综合

一碗面要80元,出租车漫天要价,安检排队太长差点误机…你在机场是否遇到过这样的问题?“首届金跑道奖·国内机场口碑评选”正在进行!【点击投票】为机场打分,你说了算!

  清华系出手,芯片巨头紫光再现新变局

  华商韬略

  文 / 华商韬略 王又新

  中国校企成功标杆,超级校企清华控股再一次走在了改革发展的前头。正以“芯”“云”两大核心奔向世界级高科技企业的紫光集团,因此站上新里程碑。

  【校企改革再创新】

  伴随紫光集团旗下紫光股份等上市公司的最新公告出炉,此前备受关注的中国第一大高校企业——清华控股的改革大棋,走完最关键的一步。

  公告显示,9月4日,清华控股已分别与苏州高铁新城国有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高铁新城)及海南联合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海南联合)签署附生效条件的《股权转让协议》。

  公告披露的协议内容显示:此前持有紫光集团51%股份的清华控股,将分别转让其所持有紫光集团30%、6%的股权给高铁新城及海南联合。

  这意味着,清华控股将不再是紫光集团的单一最大及控股股东,但根据签署的另一份协议,交易完成后,清华控股、高铁新城、海南联合三方将对紫光集团实施共同控制。

  这也是此次转让的一大创新所在:一举多得地让产权结构更加优化,更多企业资本介入让股东更加多元化,以及产业企业的发展体制变得更加市场化——

  对清华控股而言,它需要更加市场化地寻找更多力量来支持属下的企业发展,并以适当的退出机制收获产业培育的成果;对高铁新城与海南联合而言,它们需要立足自身的优势,寻找更具确定性并更加面向未来的产业。

  对于身处竞争最为激烈和严苛,且变化日新月异之高科技产业环境的紫光集团而言,它也需要更加灵活高效的经营管理体制,乃至更多的资源,去支持其在全球产业的竞合中发展。

  松绑单一资本对企业的绝对控制,这样的案例,在整个混合制改革中也是一大创新。

  清华控股能完成这样的创新,并且信心十足地以紫光集团为试点来开展这个创新,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清华控股在这方面的丰富经验、领先成果,以及紫光过硬的自身条件。

  【改革的又一大步】

  紫光集团今日的成就,正是一次次成功改革的结果。

  其核心公司紫光股份1999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是紫光集团改革发展史上的关键里程碑。背靠清华大学的金字招牌,以及资本市场对科技产业的追捧,紫光股份上市不到半年股价即突破百元大关,成为行业内的第一支“百元股王”。

  但它最大的挑战也在此间发生。

  因为市场和产业经验不足,特别是缺乏投资风险管理意识,庞大起来的紫光股份不但没有实现更好的发展,反倒陷入从未有过的困难:2001年出现历史上的首次亏损。

  直到2009年,一次更大的改革为其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引入清华校友赵伟国旗下的北京健坤投资集团成为集团49%的股东,清华控股将所持集团股份减低至51%。

  紫光集团由此成为清华产业里最早尝试混合所有制的企业之一。

  出生于新疆的赵伟国1985年考入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靠维修电视和帮人写软件获得收入读完大学。大学毕业后,赵伟国先在中关村做了3年工程师,后回清华攻读通信硕士学位并开始了与紫光的缘分,最终职至紫光集团自动化工程事业部副总经理。

  1997年,赵伟国出任清华大学旗下另一家公司同方电子的总经理,后于2004年辞职创办了私人企业健坤集团,从事IT、天然气、房地产等领域的投资。

  赵伟国与紫光算是相互知根知底,而真正打动清华控股的是,他此时已是一名创业卓有成效且具雄才韬略的成功企业家,并对发展中国高科技产业有着独到见解与远大使命。

  此后,赵伟国先后出任紫光集团总裁、董事长,紫光的经营活力因此得到根本性的提升。

  肩负起重塑紫光的使命后,赵伟国放眼全球科技产业发展的格局和趋势,立足中国科技产业发展的实际,跳出紫光当时的格局,将其未来锁定在半导体产业上,并围绕这一新的战略目标启动了一系列的工作,也给紫光带来了史无前例的改变。

  2013年,已对新的业务战略非常清晰,也让内部经营管理焕然一新的赵伟国,在全球范围内快速展开一系列的收购行动。2013年,紫光集团以17. 8亿美元收购全球第三大手机芯片商展讯通信;2014年,以9.07亿美元收购全球第四大手机芯片商锐迪科;2015年5月,又斥资23亿美元洽购惠普旗下华三通讯51%股权……

▲紫光董事长赵伟国▲紫光董事长赵伟国

  赵伟国认为,中国在半导体产业已经落后发达国家太远,完全靠自身的积累去追赶,几乎已经不可能,收购则可以发挥市场和资本的作用,极大地弥合、缩短这种差距。

  但在发达国家对半导体产业的特别关照下,收购并不能真正让自己长足发展,掌握最核心的技术。于是,以收购打下发展根基之后,他又及时启动了自主发展的按钮。

  如今,紫光集团已是中国最大的综合性集成电路企业,全球第三大手机芯片设计企业,也被认为是中国最有希望率先冲入世界领先阵营的半导体公司。

  目前,紫光集团不仅在移动通信、存储、安全、AI等多个领域掌握极具竞争力的芯片技术,并且拥有全面的云网基础架构产品,贴近行业需求的云解决方案,以及从芯到云的全产业链能力。在企业级IT服务细分领域,公司已分别取得排名中国第一、世界第二的成绩,并与英特尔、惠普、西部数据等全球IT巨头形成战略合作。

  2016年以来,紫光集团更相继在武汉、南京、成都投资建设存储芯片制造工厂,开启了在芯片制造产业重点突围和发展的宏大布局。

  今年四季度,紫光旗下长江存储耗资10亿美元、动用1800人团队、历时2年研发成功的国内第一颗32层3D NAND闪存芯片将实现量产,这也是中国半导体产业的一大历史突破。

  而此时,无论紫光,还是清华控股,都需要继续改革了,于是也就有了此次的又一大步改革。

  【紫光喜迎大利好】

  高校办企业有很多的优势,但在经营管理体制上也存在比普通国企更明显的不足。早在2000年,国家就开始对校企国有资产管理机制和校企改制的探讨,创造了中国校办产业辉煌的“清华系”则一直扮演着改革的领军者角色。

  2001年11月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体改办、教育部等提出的《关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规范校办企业管理体制试点指导意见》。当年底,清华大学率先把自己草拟的校企改制方案上报到教育部,并在隔年3月得到了教育部批准,清华控股也在此后成立。

  经过10多年发展,清华控股取得了非凡成就。官方资料显示,2017年,清华控股已排名中国企业500强第163位,研发强度更是位居第7位,并以控股超过6家上市公司,累计超过1700亿市值和818亿净资产稳居中国校企最大最强。

  站在这个基础上再改革,对清华控股而言,不但是下属企业发展的需要,以紫光为例,它需要更多的资源,积聚更多的力量去实现其进一步的高难度发展,同时,也是整个国企深化改革的大势所需,是其使命所系。

  今年5月1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了《高等学校所属企业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要依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方向,进行高等学校所属企业体制改革,而且还特别强调要尊重教育规律,对高校所属企业进行全面清理规范,理清产权和责任关系,分类实施改革工作,促进高校集中精力办学、实现内涵式发展。

  最后一句很重点:集中精力办学。言外之意,大学应该减低自己办企业的精力比重。

  此次引入新股东入股紫光集团也就顺理成章,而其披露的方案也显示,这将是一个对各方都有利的安排。尤其是紫光集团,将因此迎来新的大利好。

  清华控股、高铁新城、海南联合三家共同控股后,紫光的经营活力将进一步得到提升。此前,紫光集团的重大事项需要上报清华大学直至教育部、财政部审批才可执行,此后,则有望在更灵活的层面,比如在地方国资委层面就得以推动实施。

  而且,不只是灵活。相对国资委而言,教育部的专业毕竟不在产业企业。这也是高铁新城、海南联合此次入股的一大看点,两家地方国资以重金投入半导体高科技产业,并对紫光的混合所有制特别青睐,本身就显示出对产业趋势的专业前瞻和长远布局信心。

  更重要的是,高铁新城、海南联合的加入,不但让企业运营管理更灵活、更市场化,同时也能给紫光集团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带来新的支撑要素。

  事实上,高铁新城在此次合作之前,就已经与紫光有过合作。

  目前,紫光集团旗下紫光股份的全资子公司紫光数码与高铁新城的子公司高铁新城经济,分别为紫光数码小贷持股60%的第一大股东和持股30%的第二大股东。此外,紫光还与高铁新城合资创办了苏州紫光高辰,并分别持有60%和40%股权。

  紫光还收购了全球芯片封装测试龙头企业日月光苏州子公司30%的股权,深入布局到封装测试业务。高铁新城一旦成为紫光的单一第二大股东,将大大有利于紫光在苏州乃至整个长三角的布局发展,而长三角也正是紫光投资布局的重点区域之一。

  海南联合是经国务院批准、由海南省人民政府出资组建的国有独资企业,也是海南唯一的一家省级资产管理公司,全国唯一经国务院办公厅下文批准成立的地方性资产管理公司。作为海南国资委的全资公司,它的入股则将为紫光把握海南自贸区、自贸港的有利政策和环境,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带来直接的便利。今年6月,海南省副省长曾专门前往紫光总部对其进行考察,并对紫光与海南的深度合作表达了欢迎和期待。

  赵伟国曾在谈到紫光集团2009年改制之后的发展时说,“这是高校资源和市场力量的一次完美结合。结果证明一切。”目前,紫光已经制定了“未来五到十年成为全球闪存主要供应商,芯片设计市场份额世界数一数二”的目标,此次改革则将为目标实现再添动力。

  高铁新城、海南联合的入股,也显示出地方政府正在打破传统的地界和边界,以更宽广的眼光和更前瞻的思维更好地服务产业,创造价值。这些创新探索,也将对校企、国资改革改革起到标杆示范作用。

  如何释放企业创新活力,尤其是和企业家精神更好地拥抱与结合,对经济的活力提升、产业的转型升级具有积极意义,这也让清华控股的此次行动,更加值得期待。

免责声明:自媒体综合提供的内容均源自自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并获许可。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场。若内容涉及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勿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责任编辑:梁斌 SF055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Array
Array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