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面要80元,出租车漫天要价,安检排队太长差点误机…你在机场是否遇到过这样的问题?“首届金跑道奖·国内机场口碑评选”正在进行!【点击投票】为机场打分,你说了算!
滴滴死了出租车笑了,这样的网约车结局真是我们真想要的吗?
来源:江瀚视野观察
最近一段时间,关于滴滴的事情可谓是甚嚣尘上,在我们热议滴滴,为遇难者哀悼的时候,我们也发现以滴滴为代表的网约车企业开始了全方位的大整顿,滴滴全面下线了顺风车,高德暂停了顺风车业务,嘀嗒关闭了午夜场,可以说整个网约车产业是一片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最近一段时间网约车是越来越难打了,甚至于有网友发出了“滴滴死了,出租车笑了”这样的感叹,我们不得不说这样的网约车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
一、滴滴引发的网约车市场寒冬
8月27日零时起,滴滴在全国范围内下线顺风车业务,重新评估业务模式及产品逻辑。受波及的不只是顺风车用户,基于安全考虑,滴滴宣布9月8日至9月15日深夜11点到凌晨5点,停止出租车、快车、优步、优享、拼车、专车、豪华车服务。也就是说从这两天开始,如果要深夜出行,那么只能选择回到扬召出租车的年代。
即使到了9月15日整改期之后,估计在全面从严监管的情况下,网约车产业在各地监管部门的全面从严监管之下,很多不合规的车辆和司机都将会被清退出市场,到时候各地打车难的问题估计并不会得到真正的缓解。
我们纵观整个案件的全局,在我们为遇害者感到哀悼的同时,网约车平台的确有着太多管理不规范的情况,无论是涉事司机之前已经被投诉没有被得到重视,乃至于到了受害者出现问题的时候,客服却缺乏足够的能力和权利判断事件的严重性,客服的迟缓和没有应急响应机制,让网约车企业是难辞其咎,所以全国人民似乎在舆论上都没有放过网约车平台。
因此,国家也是重拳出击,各地派出工作组进驻网约车平台,要求清退不合规司机和车辆,达不到合规标准就得下线。于是,以滴滴为起点,一场网约车的寒冬似乎已经来临了,由于滴滴是整个市场中规模最大的巨头,所以现阶段受到整改的就是滴滴,但是可以预计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其他平台同样难以逃脱滴滴的命运,一场网约车市场的寒冬已经来临了。
二、滴滴死了真是我们想要的吗?
网约车市场的寒冬已经来了,甚至有人都会在怀疑,滴滴会不会因此走向衰落,但是我们不妨做一下沙盘推演,如果以滴滴为代表的网约车被下线乃至于退出市场,这到底会发生什么?
我们可以把时间线推到滴滴出现之前,当时的出行市场是一个异常痛苦的市场,在个人出行领域要不是公共交通方式,要不就是扬招出租车的方式,这两种方式都有着非常大的问题,公共交通方式很不舒适,而且受到很多的制约,很多城市的公共交通其实并不足够发达,导致了很多时间将会被浪费在公共交通上面。而扬招出租车呢?这个更是大多数人诟病的焦点,不仅价格非常高,而且服务质量相对低下,问题也非常多。可以说,没有网约车的时代中国人的出行是非常不便的。
那么,以滴滴为代表的网约车企业的出现,让国人第一次明白了有互联网叫车的这种生活方式,由于网约车市场的快速发展,中国已经在短时间之内改善了我们的日常出行质量,最终改变了中国人的出行市场,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网约车这种模式是有其社会积极意义的。
我们不妨问几个问题:
一是加速合规会真的改变出行安全吗?在很多地方对于滴滴的规范要求中,基本上在司机端都包含了户籍、无犯罪记录等要求,而车辆端也有购置价格、排量和轴距的硬性要求,要求司机没有犯罪记录这个可以理解,但是类似于户籍、购置价格、排量和轴距这些要求就让人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大部分城市都在对标北京上海,设置了类似于本地车牌、本地户籍、轴距等门槛,但是这些门槛和安全似乎并没有直接关系。这次出事的顺风车其实不受网约车监管相关规定的管理,没有轴距、排量、户籍的限制,那么这个时候收紧合规要求,并不是针对网约车,却是针对快车、专车,所清退的司机也不是顺风车,而是快车、专车这样的业务。从安全的角度来说,快车和专车的监管难度比顺风车低得多,以顺风车出事为要求,将对快车、专车的监管上升到了本地户籍、车辆购置金额和轴距限制上来,是不是有些矫枉过正了呢?
二是出租车和网约车到底谁更安全?其实,我们在讨论网约车安全的时候,我们不妨再对标一下出租车,出租车和网约车到底谁更安全?的确,出租车有更高的进入门槛,但是我们仔细研究一下网约车的业务逻辑,我们就会发现,在网约车模式中,司机的行车数据是被实时监控并被记录存储在第三方平台的,司机的信息和行车数据是被实时监控的,所以对于公安机关来说网约车可以更容易地被监管,而传统的出租车模式中,司机的服务信息和服务质量都是没有监控和反馈的,这也就意味着出租车更难被监管。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大家也都可以发现,如果我们在车上丢了东西,网约车找回东西的概率是远超出租车的,而网约车的服务质量、车况质量在一般情况下也是优于出租车的。
三是网约车的需求可以被完全放弃吗?这么多年网约车的发展,其实网约车已经衍生出了很多我们原先的出行模式没办法满足的需求了,比如说跨城出行,顺风车是低价跨城出行的一个绝对刚需,这次滴滴顺风车出事,几乎已经让所有的顺风车企业都暂停了业务,甚至不排除退出市场,这样就让我们的跨城出行变得非常不便。假设最终滴滴退出了顺风车市场,由其他平台补位,但是滴滴作为中国最大平台的服务和安全控制水平还是比较有优势的,那么其他的平台真的可能在这方面超过滴滴吗?这还是一个未知数。
其实,我们纵观整个事件的始末,我们就会发现,滴滴作为一个互联网平台,有着天生的互联网基因,而互联网基因是一把双刃剑,滴滴出事了互联网在其中扮演了一个推波助澜的作用,让消费者和民众形成了滴滴可能更危险的一种误判。
所以,我们虽然坚定不移地支持国家对于网约车平台的从严管理和合规监管,但我们在批评网约车企业的同时,面对着有可能卷土重来的打车难难题,我们是不是该更多地想想深层的逻辑呢?
免责声明:自媒体综合提供的内容均源自自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并获许可。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场。若内容涉及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勿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责任编辑:李彦丽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