遏制畸形的“坟地产”迫切性不亚于治理高房价
要从根本上遏制“坟地产”的畸形发展,还是得依靠继续推进殡葬体制改革,实现让“公益归公益,市场归市场”的殡葬服务格局。
文 |社论
据新华社报道,近年来,“坟地产”的价格日益走高,在京沪等大城市,都出现了墓地价格数倍于房价的现象。在采访中,一些墓园工作人员直言,墓地“分批放盘、每年涨价”。距离北京市区120公里的河北世界华侨陵园,销售人员说,陵园已经开发了六期工程,“要趁早买,我们陵园墓地的价格以每年20%的幅度上涨。”
“地下CBD,人生后花园”,电影《疯狂的赛车》中,墓地销售人员的推销“套路”,让人捧腹。但回到现实,与“身后事”直接相关的高价墓地现象,却越来越成为一个让人焦虑的沉重问题。这些年,每逢清明节,有关墓地价格水涨船高的新闻几乎成为“标配”,就是对此的一种现实反馈。
这次记者报道的京沪等大城市周边的“坟地产”价格畸高,并非新鲜事,殡葬业入选十大暴利行业已持续多年,乃至一些地方还出现了买商品房摆放骨灰盒的现象。
从调查来看,不少大城市“坟地产”单价和增幅远超房地产,都有一些共同的直接原因。比如,当地老龄社会加速深化,墓地需求空前增大;另外就是一些中间人在热炒所谓的“坟地产”,这与民政部门严禁炒“活人墓”、严禁预售的规定显然形成冲突。
不过这些都只是表象的“助推”因素,其实墓地价格飙升,殡葬行业成为暴利行业,甚至由此衍生出“死不起”的现实焦虑,根子还是在于,殡葬业的公共服务属性被过度的市场逐利冲动所蚕食。
从历史上看,随着城镇化推进和人口增加,“墓地危机”在不少国家城镇化的过程中都曾经出现过。而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国家的化解之道,无一例外,都是将部分殡葬服务纳入公共服务之中,也即不能完全将殡葬业推向市场化。而我们当前民众殡葬负担的提升,一个重要原因,恰恰就在于公益性殡葬服务未能满足社会的基本需求。
此前有媒体报道,《殡葬绿皮书(2012-2013)》显示,全国大部分城市的现有墓穴都将在10年内用完。“物以稀为贵”,公墓用地供应严重滞后于现实需要,出现价格上涨,乃至让市民不得不跨区域寻求墓地,当然也就不算意外。
更不能忽略的是,墓地畸形市场的形成,以及其他殡葬环节成本的水涨船高,其实都与当前一些地方的殡葬行业的垄断特征有着直接联系。最具代表性的是,尽管高价墓地是以市场的面貌出现,可这个市场却并不纯粹。如一些地方民政部门将“准入审批权”变成了“经营独占权”,不少殡葬企业都有事业单位背景。另外,殡葬业腐败高发也由垄断而生。
近年来,无论是地方推进的殡葬改革,呼吁民众转变殡葬观念,还是一些技术手段的应用,倡导殡葬新风尚,对于缓解墓地资源不足与高价趋势,都有必要。但基于中国的殡葬业现实,要从根本上遏制“坟地产”的畸形发展,还是得基于中国的现实,依靠继续推进殡葬体制改革,实现让“公益归公益,市场归市场”的殡葬服务格局。
动辄比房价还贵的墓地价,本身也是对“厚养薄葬”的讽刺。过去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其实让民众不为殡葬而忧,也是让民德归厚的基本需要,其中的迫切性,一点都不亚于治理高房价。
责任编辑:李锋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