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美国GE和西门子以核心技术争夺沈阳鼓风机股权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23日 12:38 经济观察报
本报记者 刘伟勋 刘长杰 沈阳 北京 报道 为了能获得沈阳鼓风机集团(下称沈鼓)25%的股份,美国GE公司和德国西门子公司正在展开激烈拼争。它们很可能首次打破跨国公司在中国长期坚守的合资底线,在只获得一小部分股权的情况下转让最先进的核心技术。 沈鼓一位高管日前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公司将在综合权衡后,欲将25%的股权出让给上述两家跨国巨头中的一家,前提条件是对方要同意转让核心技术。 此前,中石油、中石化在6月9日签订协议,联手收购沈鼓60%的股权。这为外资的进入增添了新的变数。三年前,GE有意整体收购沈鼓,但因中石油、中石化等沈鼓客户的坚决反对而最终未果。 “GE和西门子谁能获得沈鼓股权,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技术转让的内容,二是转让的条件。”一位接近谈判各方的人士说。 已有73年历史的沈鼓是中国通用机械行业的领军企业,其拳头产品压缩机、鼓风机在国内石化领域占有80%以上的份额,是惟一有实力和跨国公司抗衡的本土企业。和众多装备制造企业类似,最近几年国家对行业振兴的高度重视以及国内市场的爆发式增长,让一度低迷的沈鼓重现辉煌。在此背景下,沈鼓们对于外资的态度,以及对于“市场换技术”这种合资模式的理解,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争抢参股权 日前,总投资18.9亿元的沈鼓新厂区建成投产,已在沈阳城区“蜗居”70多年的沈鼓全部搬迁到位于铁西新区西部、占地面积70万平米的“新家”。 不仅如此,在沈阳市及铁西新区政府的主导下,沈鼓还重组了沈阳水泵厂和沈阳气体压缩机厂的优质资产,并剥离了三家企业长期积累的大量债务。这让本已在国内通用机械领域保持领先的沈鼓优势更加突出,也让GE、西门子等外资参股沈鼓的决心更加坚定。 得益于企业多年积累的核心技术和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沈鼓已成为国内石化装备领域惟一能和外资抗衡的公司。目前沈鼓在石化行业往复压缩机市场的占有率超过80%,化肥往复压缩机占有率超过60%,在离心压缩机、大型鼓风机领域分别拥有85%和40%的市场份额。 据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秘书长兼中国通用机械工业协会理事长隋永滨分析,如果不参股,外资在国内通用机械市场将受到沈鼓的强力阻击。出于长远发展的考虑,即便无法获得控股权,外资也会积极谋求进入沈鼓。 “沈鼓正在成为GE、西门子开拓中国通用机械尤其是石化装备市场无法绕过的一道关口。”铁西新区一位官员告诉本报,两家外资中的一家一旦获得沈鼓股权,不仅其和沈鼓的关系将从竞争对手转变为战略伙伴,而且还将把其他外资企业阻挡在中国市场门外。 6月9日,中石油、中石化决定各投入5.4亿元现金,分别参股沈鼓30%。这两大关键客户的入股,让沈鼓拥有了稳固的市场保障和资金支持,也让沈鼓在和外资对话时获得了更多的话语权。 沈鼓一位高管告诉本报,中石油、中石化即将展开对沈鼓的资产评估,力争年内完成公司的股份制改造。随后,GE、西门子入股的实质性谈判将展开,沈鼓将在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基础上,向两家外资中的一家出让25%的股权。 本报获悉,日前GE、西门子和沈鼓签订了技术转让的意向协议,将向后者转让离心压缩机、轴流压缩机等方面的先进技术。尽管此次技术转让和下一步参股沈鼓并无实质性关联,但两家外资都表现出比以往更加积极的姿态,以期在随后展开的入股谈判中获得优势。 技术转让悬疑 三年前,GE曾提出整体收购沈鼓,遭到了包括各级政府部门的强烈反对。“如果当初同意卖给外资,沈鼓现在可能只是一个空壳,成为外资的一个加工厂。”沈阳市铁西新区一位官员说。 如今,在和外资对话中占据上风的沈鼓主动同意出让一部分股权,主要是出于两方面考虑:一是改变国有资本一股独大的局面,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二是引入外方的核心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为企业2010年前产值超过100亿元 (2006年产值为56亿元)及改制上市提供支撑。 中石油、中石化进入后,沈阳市和铁西新区在沈鼓中持有的国资股份降至40%。尽管沈鼓已经初步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但仍有待于引进其它所有制主体,和国有股东形成互补和制衡。 较之优化股权结构,沈鼓对于先进技术的渴求要更为强烈。目前,在一些关键产品的核心技术上,沈鼓还存在空白,而且短时间内难以完成自主研发。沈鼓希望通过引入外资快速获得自己紧缺的核心技术,补足技术方面的短板。 “我们在选择GE和西门子时,主要看对方在技术上能给到什么程度。”沈鼓董事长兼总经理苏永强说。 沈鼓在与GE、西门子的前期接触中,外方已表达了即便无法获得控股权,也愿意转让一部分核心技术的意向。但由于没有签订协议,外方是否同意转让最为先进的核心技术,以及中方是否能顺利掌握这些技术,仍然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 GE、西门子在接受本报咨询时表示,目前尚没有关于参股沈鼓和技术转让的信息对外发布。 长期以来,中国的部分国有企业通过“市场换技术”的方式引入外资时,不仅没有获得对方的核心技术,反而在合作中逐步失去控制权,已有的技术、品牌被掏空或搁置,企业丧失自主发展的能力。即便有一些企业获得了看似先进的技术,但很容易陷入 “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恶性循环。 沈鼓已经意识到这一点,正在积极寻找对策。“关键还是要加强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只有把外方的技术真正转化为自己的,才能不受制于人。”沈鼓一位高层说。 美国GE公司和德国西门子公司正在展开激烈拼争。它们很可能首次打破跨国公司在中国长期坚守的合资底线,在只获得一小部分股权的情况下转让最先进的核心技术。 来源:经济观察报网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