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声叹息郑俊怀 郑俊怀等5人涉嫌挪用公款入狱

一声叹息郑俊怀 郑俊怀等5人涉嫌挪用公款入狱
2018年04月05日 21:56 新浪综合

  2005年12月22日,原伊利高管郑俊怀等5人涉嫌挪用公款一案,在包头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开庭审理。由于涉案人数众多、案情复杂、证据繁多,从早上9时庭审开始之后,光是公诉机关举证就进行了近6个小时,直至晚7时,庭审还在继续。而郑俊怀是否属于国家公职人员,成为了昨日控辩双方的焦点。

  昨天早上8时刚过,旁听席150个座位就座无虚席,与旁听席遥相呼应的是被告人的辩

  护律师队伍。共8名律师为5被告辩护,其中郑俊怀、杨桂琴和郭顺喜的辩护律师分别有两人。

  记者在现场看到,公诉人手中的证据摆了很高一摞,据不完全统计,公诉人在举证期间出示的证据多达80余份。直至下午4时,法庭才进入最为紧张的质证阶段,控辩双方的焦点也在此时展现出来。由于检察院对5被告起诉的罪名是涉嫌挪用公款罪,因而,被告人的身份是否属于国家公职人员,决定罪名是否成立。公诉人认为,伊利的股权结构和呼和浩特市政府的相关文件等证据,足以认定郑俊怀受党和政府的委派管理伊利,因此,郑俊怀应该属于国家公职人员。而郑俊怀的辩护律师却辩称,伊利国有股权比例不到30%,达不到国有绝对控股50%和相对控股30%的限制,因此伊利不属于国有公司。并且,如果呼和浩特市政府和党委委派郑俊怀担任伊利公司董事长,违背了证监会关于股份公司董事长任命的相关法律文件,因此,可以推定郑俊怀不是国家公职人员。

  截至晚7时,庭审还在继续,包头中院宣传负责人表示,无论多晚,庭审将在一天内结束。

  
  素 描  原伊利高管郑俊怀(右一)等5人在庭审现场。

  一个男青年在农场的失意

  “要清清白白做人、与人为善,但骨头要硬。”母亲对幼年的儿子郑俊怀说,这是一个生活穷困的家庭,父亲早就过世了。郑俊怀一直记得母亲这句话。生活的艰辛经历给予他不服输的性格和执著的意念,读书是改变生活的惟一出路。终于,郑俊怀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内蒙古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

  1974年毕业后,郑俊怀分配到呼和浩特市农林局,当了一名政工科科员。这一年他24岁。在农林局干了仅一年时间,他所在的兵团转移到了呼市一个国营畜禽农场,郑俊怀当上了这个农场的副书记。郑俊怀在农场里拼命地干,带领农场的人修路、养猪,活干得不少,但领导、部下却都对他有意见。在农场里干了4年,郑俊怀心灰意冷地离开了。为什么付出了而没有回报?郑俊怀离开的时候思索着。

  卖油条积累的生意经

  1979年,从畜禽场出来的郑俊怀,接近而立之年,他两手空空被分配到呼市一个兽医院的招待所。这是一个没人来住的招待所,怎么办?于是郑俊怀带人跑去火车站接,市里没有车,怎么办?于是他们就蹬着三轮来回跑。冬天的呼市冷得出奇,他们顶着风去一趟一趟地跑。

  但即使这样,招待所的生意也没多少起色,怎么办?郑俊怀日思夜想,最后决定在招待所开早点铺。他每月花70元请当地有名的老师傅在店里炸油条,70元在那个年代就是重金聘请。这个小小的早点摊从第三天开始,居然排起了长队,一个月下来挣了两万多块。接着,郑俊怀开始搞活招待所的餐厅,他是餐厅里服务态度最好的服务员,客人没有不喜欢他的。

  油条生意这么红火,让他突然领悟到了产品受欢迎的根本——质量。炸油条炸了3年,郑俊怀更加坚信自己的执著,他在寻找机会。

  破旧牛奶厂变成最好企业

  1982年,郑俊怀由招待所调到呼和浩特回民奶食品厂——伊利的前身,一度称为红旗牛奶厂任副厂长,从这时起,郑俊怀开始了在乳品行业的光辉生涯。

  当时回民奶食品厂是呼市远近闻名的烂厂,两个破车间、一个门市、几十个人。郑俊怀此时在经营管理上表现出了惊人之处。他首先考察市场,看究竟什么产品才受欢迎;走访南方成功企业,带回技术和设备。公司转年的利润达到了10万元——这在当时是一笔巨款,全厂振奋。1987年,郑俊怀主动争取工资与企业效益挂钩的企业试点,公开招聘,谁有能耐谁上。顶住骂娘、哭鼻子、条子的压力,改革顺利推行,1990年牛奶厂的利润增至100万元。

  此时,郑俊怀42岁,南巡讲话让他有了新的想法,经验和敏锐让他当即决定,企业实施股份制,改名为伊利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股改推动伊利飞速发展,1993年主营业务收入4846万元。一个最不堪的牛奶厂成了市里最好的企业,他终于光芒四射。

  伊利创造的上市奇迹

  郑俊怀把目光放到了全中国,1994年伊利建立自己的冰淇淋项目,进军全国冷饮市场,很快成为华北地区最大的冷饮生产企业,年利润达500多万元。

  凭借这样强大的发展势头,1996年3月伊利股份在上交所挂牌上市,募集资金1亿元,当年主营业务收入3.55亿元,3年后就增长到11亿元。这是中国第一个上市的乳品企业。随后伊利股价一直保持遥遥领先,公司频繁募集资金,但对投资者也毫不吝啬,年年分红,回报颇丰,这在业内是很少见的。上市初期,伊利把大笔资金用于技术改造、扩建生产线,提高企业的整体生产效率。

  独董风波引发猜测

  和所有踌躇满志的企业家一样,郑俊怀想把企业推向极致,他成为无数内蒙古青年的偶像,政府眼中的功臣。此时,郑俊怀让人迷信,也让自己迷信。

  当时伊利股份一直势头良好,年年派送现金,投资者信心十足,郑俊怀开始找操盘手坐庄,据说8年以后有人算了笔账,说伊利庄家赚了数亿元。明眼人都知道,这笔钱不会作为赢利进入公司。2003年7月,金信信托代人以每股10元的低价,收购了2800万伊利股份的国家股,成为伊利的第一大股东。这个背后收购者成为伊利的控制人,大家纷纷猜测,这个人就是郑俊怀。因为,伊利就像他的孩子,20多年辛辛苦苦打拼下来的事业,他害怕失去伊利。如果是郑俊怀,那么2.8亿收购资金从哪里来?2004年6月,独董俞伯伟和王瑾要对公司专项审计,但被郑俊怀马上罢免,风波骤起。

  事发,入狱

  2004年下半年,中国证监会调查伊利。2004年12月,令人震惊的消息传来,内蒙古高级人民法院正式批捕郑俊怀和其他4名伊利股份高管。此时距离阳历年只有3天。据说,郑俊怀涉及两笔款项挪用嫌疑及国债去向,但确切信息有待官方公布。

  侧 记

  他绝对是个勤劳的人

  “郑俊怀是教父,但不是独裁者。特定时代的企业需要领袖式、教父式的人物。”孙先红说。孙先红至今对郑俊怀当初争取伊利股份制试点和推动伊利上市很佩服,“这些都是需要一定勇气的”。

  孙先红描述了这样一个细节,1998年郑俊怀去央视参加春晚,连倪萍和鞠萍都分不清谁是谁。孙先红说,在工作上郑绝对是一个勤劳的人,而他对郑的尊敬也正是因为郑的敬业。“他是一个非常值得尊敬和学习的人”,孙先红仍然这样认为。

  孙先红认为,郑俊怀出事后伊利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与郑此前建立的事业部制度不无关系,各事业部分头管理降低了风险,而且伊利在郑执掌的22年中,其企业文化不可避免地融入了郑性格中行事稳健的一面。

  人是有两面性的

  “人是有两面性的,他很朴素,平时出差,在国外只吃一个比萨饼,在国内则吃一碗面条。他表面比较谦虚,也显得会听别人的意见,但这只是表面现象,他永远是按自己的意愿做。”伊利股份前独董俞伯伟这样描述郑俊怀。

  据了解,郑俊怀多年来出差一直坐经济舱,几乎不进高档餐馆,常常以一碗面打发一顿饭,住宿也都是小宾馆。郑俊怀说过的“没有任何感情可言,做人都是讲利益的”、“你有不按我办的权利,我也有不用你的权利,这是对等的”,也广为流传。

  《蒙牛内幕》一书中曾用很大篇幅叙述牛根生离开伊利的前前后后,据说,郑俊怀用手段排挤牛根生,但牛根生不愿对此多说什么,仅归结于和郑俊怀性格不合。

  商报记者 蔡元元 苗燕 实习记者 王晓然

  来源:北京现代商报

责任编辑:罗思杨

郑俊怀 伊利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Array
Array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