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求其他手段迫在眉睫 国债发行助力央行回笼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06日 07:54 中国证券报 | |||||||||
本报记者 黄宪奇 去年底以来,央行公开市场操作效率递减,寻求其他调控手段迫在眉睫。财政部公布的2006年关键期限记账式国债发行计划显示,关键期限记账式国债品种和期数将有所减少。在国债发行即将实行余额管理的背景下,非关键期限国债品种发行便有了更大的空间。据此,分析人士认为,今后将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来回笼资金,春节后国债发
截至2005年12月底,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差额已达到了创纪录的9.32万亿元,比2004年底增加了近3万亿元。另外,全部金融机构存放在央行的超额储备比率也达到4.17%,创下超储利率下调以来的最高纪录。这些情况表明,商业银行的资金过剩状况出现了加剧态势。 同时,央行公开市场操作效率正在递减。据中信证券测算,2004年以来,公开市场操作回笼资金的效率已降到0.5以下。2006年元旦前后的几周里,公开市场操作的效率进一步降到0.3以下。显然,公开市场操作已经难以承担回笼资金之重任,今后央行将不得不选择新的工具。业内人士认为,可选择的工具包括在外汇市场做市、货币互换甚至上调准备金率等。但外汇市场做市和货币互换这两种方式仍摆脱不了调控对象过于集中在大银行的弊端,而上调准备金率会给市场带来较大的冲击,短期内可能难以付诸实施。1月24日,财政部公布了2006年部分关键期限记账式国债发行计划。业内人士认为,和往年相比,今年关键期限国债的品种和期数都有所减少。这一变化意味着非关键期限国债品种的发行规模将会增加。今年3月份是关键期限记账式国债发行的真空期,而第一季度往往是市场资金富裕之时,因此不排除财政部会在这期间加大非关键期限国债发行的力度,以配合央行回笼资金。 此外,业内人士认为,国债承销团成员涵盖范围广泛,且券商等非银行金融机构表现较为活跃,其通过代为投标可以把国债发行的影响范围扩展到城市商业银行和农信社等中小金融机构。因此,通过国债发行来配合央行货币调控将更有效。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