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 | 新浪首页
   顾雏军落马,讨伐声一片。站在审视的角度上翻顾老底者有之,从法律的角度抨击顾雏军犯罪事实者有之,更有不少人上升到道德高度发出这样的拷问:那些去年在“郎顾之争”中站在郎先生对立面的经济学家们此时为何集体失语?一石激起千层浪,顾雏军给我们的留下的不仅仅是一系列疯狂的并购。他的被捕,更值得我们对“顾雏军”现象进行更深层次的反思。透过顾雏军被捕事件和“郎顾之争”引发国有企业体制改革的论争,我们到底应该抱以何种态度?面对多数人对此事和相关经济学家的痛声讨伐,是否应该打破少数人“沉默的螺旋”?  [发表评论]

顾、郎、张之间不得不说的过去

 

    2001年下半年,香港创业板上市的格林科尔科技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顾雏军以一系列并购行为逐渐搭建起格林科尔王国。[全文]
  2004年8月9日,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郎咸平发表一篇题为《格林柯尔:在“国退民进”的盛宴中狂欢》的演讲,引发“郎顾之争”,并由此发展成经济学界和企业界共同关注的关于国企改制的争论。
  面对于郎咸平“炮轰”顾雏军、张瑞敏及李东生的情况,中国经济学家曾一度“集体失语”,张维迎是第一个打破这种局面的权威经济学家。8月28日,张维迎在“中国企业家深圳高峰会”上表示,“最近兴起了一股妖魔化、丑化整个中国企业家队伍的舆论。我们不能低估这种舆论对中国企业生存发展的危害性”,“知名学者的社会责任还包括说话应该非常慎重,因为你的言论会带来相当的社会效应,对社会的舆论方向产生一定的影响”。
    2005年4月29日,科龙电器年报报出6000万元巨亏。10天后,公司公告称,公司因涉嫌违反证券法规已被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8月2日,科龙正式发布公告,证实传闻:顾雏军等5名公司高管已被公安部门立案侦查并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4月以来,当初力挺格林科尔的国内学者再度“集体失语”,直到此次张维迎作出“与顾雏军不熟”的表示。
[发表评论]

顾雏军符号意义的玩笑 庶民的胜利还是悲哀

   张维迎和顾雏军不能说全无关系,张维迎说和顾雏军不熟,但普罗大众可不这么认为,他们肯定张和顾有所“勾兑”,去年的郎顾之争演变为随后的国企产权改革路径选择大讨论,此次顾雏军被拘似乎宣布了郎咸平的胜利,进而被欢呼为所谓庶民的胜利。但事实果真如此吗? [全文] [发表评论]

    毕竟,顾雏军就是顾雏军,他仅仅代表他个人,格林柯尔的资本运作除了代表资金的流动方向外似乎代表不了其他的任何更为形而上的理论层面的探讨。不幸的是,在国企改革路径选择中辩论的两方都被顾雏军绑架了,单纯的学术探讨因触发事件而把辩论的两方简单划分为“挺顾派”和“倒顾派”。 [发表评论]
    “我可能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是我坚决维护你说话的权利!”,伏尔泰老人家的观点已经是深入人心,但我们所谓的这些参与辩论的喝“土墨水”或者吃“洋面包”的精英们往往在拼命维护自己观点的同时忘记了维护对方的权利,而作为旁观者的民众似乎也忘记了这点。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顾雏军的被拘不知是庶民的胜利还是庶民的悲哀?但顾雏军本人肯定可以在狱中笑了,不管苦涩与否,毕竟他已经成为这个事件的符号了,也许,这才是顾雏军本人最大的成功。 [发表评论]

孰是孰非 学者展开大讨论

主流经济学家的傲慢从何而来

    对效率的无限推崇使得主流经济学在相当大程度上忽视了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忽视了公平。在大众看来,主流经济学提倡一种嫌贫爱富的逻辑,似乎总是站在既得利益者的立场上。
    对于主流经济学家来说,在“郎顾之争”尚未完全消逝之际落下马来。然而,期望主流经济学就此偃旗息鼓,远远不切实际,而诉诸“良心”和“利益集团”之类的批判至多只能起到隔靴搔痒之功效。因为,只有观念能够打败观念。[全文]
[发表评论]

顾雏军倒下之后 反思经济学家的人品

   这里面批评者至少是存在少许概念化、脸谱化和简单化的倾向,至于在批评别人的时候以证明自己的正确那就是另外一个“道德”问题了。
    我说还是少一些分门别类为好。世间德有大小,大德敦化,小德川流。我们理应设身处地的思考,建设性的批评,一分为二的阐述,身体力行的实践——说容易,我做起来也难。世界本是丰富多彩,我们应该告别一个僵硬的脸谱化的时代。[全文]
[发表评论]

顾雏军倒下 麻木者们应扪心自问

    当时没有业内同仁在纸面媒体声援郎教授,财会界一直沉默下去不太厚道,……”主张“比起经济学家或言‘善待’、或言‘清算’的两极表态,建立在严谨的财务数据基础上的分析判断更有逻辑力量。”
    现在可以说了,科龙自顾雏军入主以来,从来就没有真正盈利过。对此心知肚明的顾雏军说过一番“意味深长”的话:“一夜之间,我受到怀疑,我觉得奇怪,党和国家的国企改革路线怎么就不对了?现在又是一夜之间,许多经济学家认为我没有问题。”
  顾雏军涉嫌虚构业绩以及挪用上市公司资金用于格林科尔收购的立案调查总算真相大白。用谎言构建的帝国,怎能基业长青?诚实是失信者的通行证?什么叫风光散尽凄凉来?一连串的问句既是说给顾的,也同时说给那些麻木者们。
[全文] [发表评论]

国企产权改革辩论刚开头 很想听倒郎派还说什么
  辩论双方其实都明白,两派讨论的是原则问题,而不是顾雏军一个人的问题。我们的原则是,不能利用国企产权改革的漏洞让一些人发财,而那边的观点是再怎么也不能改变国企产权改革的方向。现在,我很想听听当时支持顾雏军的人还会说什么。
    理论问题向来都是由学者在做结论,现在,“郎顾之争”已经告一段落,但是对国企产权改革的问题仍然没有定论,我想大家还会继续争辩下去。[全文]
[发表评论]
客观理性再看郎顾之争 经济学界有泛政治化之嫌

    对郎咸平所引导的所谓舆论,显然也需要注意其中包含的非理性、情绪化的因素。非常遗憾,我们一些人在基本学术研究和经济战略上的“以人划线”和泛政治化还相当普遍。一段时期以来,主流经济学成了企业家的代言人,而郎咸平则成了所谓民意和舆论的象征。于是两极对立相当明显。假如郎咸平也有以偏概全之嫌,甚至还有基本否定企业改制的立意,则这种两极对立尤其危险。为什么不能采取客观中立的立场,就事论事、一件件地分析落实呢?[全文] [发表评论]

不必讨论道德底线 要反对的是标榜和虚伪

    对经济学家要谈道德问题我建议应该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谈。经济学上有一个基本的概念叫交易,而道德应该是一种商品。如果用道德的标准来衡量,在经济学界有时候不出卖道德,那要比妓女不卖身都难。
    我反对在经济领域里追究经济学家的道德责任,否则我们只能先建造一座规模庞大的精神病院。那些制造过或正制造经济灾难的经济学家们大多处于无知者无畏的状态,如果非得通过自醒的方式让他们感受到失却道德的痛苦,那将给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全文]
[发表评论]   

透过顾雏军案辨识亟待解决的三大问题

    林柯尔系上市公司遭遇表明,顾雏军并非什么“经营之神”,类似资本运作模式并不能增进社会福利。透过顾雏军案,进而提出完善法制、规范哪些经济行为可行哪些不可行有可能引发争议。这同样是需要辨识与揭示的问题。眼下,于去年夏天“顾朗之争”中力挺顾雏军的经济学家集体处于失语状态。回顾这一事件中所发布的观点,平心而论,论战双方均有值得检讨与反思之处,并非因为顾雏军最终涉嫌犯罪,便表明郎咸平一方胜利。双方存在的共同问题是把论战提升到经济改革路径的层面。认为顾雏军代表了经济改革的方向固然大谬,因为顾雏军便认为国资国企无须改革同样依据不足。
  说到底,顾雏军式的资本运作模式反映出的是具体问题,应在“问题”的层面讨论。研讨经济活动中需要认真对待的案例与现象,不能就事论事分析,系内地学者亟待纠正的思想方法。[全文]
[发表评论]

顾雏军被刑拘不代表郎咸平胜利

    如果不注重就事论事研究“问题”,累积建设性观点,今天自认为没有失语的人照样将失语,集体失语面积将无可避免地蔓延。顾雏军是当代经济生活中具有符号意义的人物。早在去年顾郎之争演化为公共事件之前,他所代表的资本运作模式即饱受质疑。在此意义上,顾雏军被立案侦查涵义远远超出了个人命运范围。因此,即使至今显露的证据有限,眼下需要做是,透过顾雏军案,辨识并揭示社会经济生活中亟待解决的若干问题。[全文] [发表评论]

是对是错 论坛热贴显爱憎

新浪网友:那些当初铁嘴铜牙的经济学家在哪里

新浪网友:我就我对张维迎的理解 为张做些辩护

    在我看来,无论是从道义上讲,还是从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需要上讲,这些经济学家都不应该沉默。因为正是他们大包大揽地把顾雏军的收购行为和“中国企业改革 路径”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他们有义务出来澄清:究竟顾雏军错 了,还是“中国企业改革路径”错了?抑或是他们自己错了,也就是说顾雏军和“中国企业改革路径”根本就没有什么关系?但不管结论最终到底是什么,他们都没有权利佯装没有这么回事。[全文] [发表评论]

    根本的原因还在于中国的政治体制。中国的股份制起始,是国家甩包袱,将大量亏损的国企上市圈钱,对从股市圈来的钱,又得随意的挥霍。正是因为这种历史及监管缺失,才造成了股民大量金钱的消失。顾雏军代表着一个大股东的群体行为,作为任何一个商人,当然都是为利是图的,整个股市都是没有监管的,大股东侵占小股民的钱就是一种非常普遍,非常自然的现象了。顾雏军等是这种监管体制的受益者及最终的受害者。”[全文] [发表评论]

新浪网友:主流经济学家的逻辑--你说对了也不行! 新浪网友:他们只是以学者的身份发表自己看法
    对于主流经济学家来说,顾雏军和格林科尔只是一个不争气的个案,在“郎顾之争”尚未完全消逝之际落下马来。然而,期望主流经济学就此偃旗息鼓,远远不切实际,而诉诸“良心”和“利益集团”之类的批判至多只能起到隔靴搔痒之功效。因为,只有观念能够打败观念。[全文] [发表评论]

    事实上这些经济学家只是以学者的身份对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那我们就不该在事实证明这些学者当时的看法错误后去含沙射影,毕竟他们也是人而不是神。含沙射影的结果必然是以后大家在对其他事件做出反应时不敢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一言堂”就产生了。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我们就能把事情办得更好。一言堂,则很容易把事情办砸。[全文] [发表评论]

旁观者清 请您发表高见

顾雏军被捕
您认为本次论争是谁的胜利?
倒顾派的胜利
倒顾派的胜利
庶民的胜利
没有胜利者

您希望当时的“倒郎派”学者站出来回应吗? 


希望
不希望
不好说

顾雏军事件是否会改变您对原“挺顾派”经济学家的看法? 



不会
不好说

您认为以后还会有像“郎顾之争”这样的大辩论吗? 



不会
不好说

结语

   顾雏军是一个在产业整合中疯狂扩张,以致资金链绷断,进而铤而走险的失足企业家,还是一个一开始就怀有歹意,借国企改革狂敛私财的坏人,抑或是两者的中间,相信总会有个水落石出的时候。对于参与郎顾论争的经济学家曾经对顾雏军的支持符合其一贯逻辑,我们不能一方面呼吁学者要有独立的立场,而另一方面一旦他们得出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就扣上代表某某利益集团的帽子,如此做法不能以理服人,于事无益。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真相到底如何?相信时间会给我们一个解答。全面、公正和客观一直是我们求真的法宝,当然我们这次也不能例外。

点击此处发表您的意见,点击此处给我们投稿。

  

欢迎各媒体合作 来电:010-82628888转5174        来信至:finance2@staff.sina.com.cn
欢迎投稿 信箱:finance2@staff.sina.com.cn        策划、制作:新浪财经吴加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