庶民的胜利还是悲哀 顾雏军符号意义的玩笑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09日 06:39 新浪财经 | |||||||||
田禾 张维迎最近有点烦,因为一个和他说不上有多大关系的人。 顾雏军最近很不走运,所谓的产业整合成为囹圄中的春梦。
张维迎和顾雏军不能说全无关系,张维迎和顾雏军不熟悉,这是张维迎自己的说法,但普罗大众可不这么认为,他们认为张维迎肯定和顾雏军有所“勾兑”,去年的“郎顾之争”演变为随后的“国企产权改革路径选择”大讨论,此次顾雏军被拘似乎宣布了郎咸平的胜利,进而被欢呼为所谓“庶民的胜利”。但事实果真如此吗? 顾雏军涉嫌业绩造假,挪用上市公司资金等问题,笔者从来就没有怀疑过。正如分析师黄昕在《格林柯尔异数》一文中所分析的:根据格林柯尔年报披露,2000年有125个客户,工程收入不到9200万。这样,2000年平均则为254万。254万是平均每个客户8个月电费(实际上,绝大多数企业每年使用空调时间不会达到8个月之久)的10%,即客户一个月的电费为317.5万,按照全国28家电力企业上网电费的平均价每度电0.42元计算,这相当于每个客户的中央空调每小时耗电1万多度。2000年,28家电力上市公司的平均每小时发电才42万度。也就是说,为了满足这254家公司的用电,需要6家电力上市公司专门为这些客户发电。可能吗? 格林柯尔的财务问题由黄昕的上述分析中可见一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并不因为顾雏军是企业家,为社会曾经做出多少贡献而豁免其罪过。从这个角度而言,顾雏军可谓应该得到如此结局。但当初把顾雏军作为一个符号意义的人物对待,似乎拥护顾雏军就是力挺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革,反对顾雏军就是否定“国退民进”这一方向,这样非此即彼的的思维方式也是可笑的。毕竟,顾雏军就是顾雏军,他仅仅代表他个人,格林柯尔的资本运作除了代表资金的流动方向外似乎代表不了其他的任何更为形而上的理论层面的探讨。不幸的是,在国企改革路径选择中辩论的两方都被顾雏军绑架了,单纯的学术探讨因为触发事件而把辩论的两方简单划分为所谓“挺顾派”和“倒顾派”。 在那次大讨论中表现出的学界的情绪已经是很可怕的了,辩论双方或者拍案而起,或者破口大骂(这个绝非夸张,笔者曾现场目击所谓的经济学家不仅攻击辩论对手,还破口大骂和自己站在一个阵营的学者,也见过所谓经济学家要和旁听民众中持不同观点者动手的场面)。这样戏剧化的场面已经让沸腾的民众情绪难以自己,何况辩论双方都在为自己争取最大程度的民众支持而努力,似乎谁能获得多数支持真理就在谁的手里。在这样的情势下,所谓的“民意”,所谓的“多数人支持”,这一数量上的胜利居然能够得出观点的正确这一结论实在是让人啼笑皆非。 “多数人的暴政”也是暴政,“少数人的独裁”还是独裁,真理从来不会因为人数的多寡而改变其自身。国企产权改革路径选择的讨论中全民一边倒的唾沫似乎宣告了郎咸平的胜利,但在这种氛围中,作为庶民的我们还能保持多少自我思考的理性? 中国学界的治学环境已经进入一个尴尬的境地,保护说话人独立思考的权力并不轻视对方的观点,这是治学的一个基本出发点。但习惯掌握话语权的学者们也习惯于在自己的观点得到某种验证的时候充分放大自己的声音,放大自己的声音没错,民众将这种放大的声音误认为所谓的“伟大而正确”的观点也没错,但党同伐异,将所谓的不同观点说得一无是处,默许民众的唾沫攻击自己的辩论对手的做法似乎就有些叵测了。毕竟学术讨论就是学术讨论,决不是街头牛二们的撒泼,把对方打倒在地再踩上一只脚就能证明自己是正确的。 同样,“成王败寇”的思维是可怕的,它会扼杀因为不同声音带来的思考,受到利用的民众的唾沫是可怕的,它可能导致一些真正想说话的人不敢说出自己异于大众的观点。 “我可能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是我坚决维护你说话的权利!”,伏尔泰老人家的观点已经是深入人心,但我们所谓的这些参与辩论的喝“土墨水”或者吃“洋面包”的精英们往往在拼命维护自己观点的同时忘记了维护对方的权利,而作为旁观者的民众似乎也忘记了这点。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顾雏军的被拘不知是庶民的胜利还是庶民的悲哀?但顾雏军本人肯定可以在狱中笑了,不管苦涩与否,毕竟他已经成为这个事件的符号了,也许,这才是顾雏军本人最大的成功。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