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31日,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博士,辞去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主任。并于当天下午,林毅夫正式离开北大飞往华盛顿世界银行就任。 [全文] [评论] [最新报道] >>查看全部财经人物志
林毅夫:首位非欧美裔副行长
  1月20日,世界银行行长罗伯特·佐利克决定任命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所主任林毅夫为世银的首席经济学家。世银的首席经济学家在拟定研究计划及发展方向上扮演相当重要的决策角色,林毅夫出任世银首席经济学家将更进一步转变世银与中国的关系。林毅夫将是第一位非美国或是欧洲人士出任此职。
    佐利克在透露相关任命后指出,林毅夫是一位“很富有经验的经济学家”,任命他为世行首席经济学家兼负责发展经济学的高级副行长还有助于推动世界银行与中国之间合作。 [全文]
世行副行长档案:林毅夫

   1952年10月生于台湾宜兰;1971年,台湾大学农业工程系肄业;1978年,台湾政治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硕士;
     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学系,1986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系获博士学位,1987年在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发展中心进行博士后研究。
     1987年学成归来后曾担任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副部长。
    1994年创立北京大学CCER,并担任主任至今。
     2008年6月开始担任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 >> 详细

林毅夫号脉中国经济

• 林毅夫:中国转型基本成功
• 林毅夫:中国对美国出口仍会相当强劲
• 林毅夫:美经济衰退不会大幅影响我高增长
• 林毅夫:中国粮食安全绝不是高枕无忧
• 林毅夫:次贷绝对不会导致中国出口负增长
• 林毅夫:中小银行设立门槛应提高至1亿元
• 林毅夫:多发展劳动相对密集的产业
• 林毅夫:赞成暂缓港股直通车
• 林毅夫:解决分配不均才能根治投资过快
• 林毅夫:金融资源和垄断行业改革严重滞后
• 林毅夫:通胀5%是正常水平
• 林毅夫:中国可大胆利用升息政策
• 林毅夫表示限价房不会造成房价下跌
• 林毅夫:中国不会出现恶性通货膨胀
• 林毅夫:紧缩性宏观调控应继续

林毅夫重要理论成果 >>详细

“比较优势”理论
    林毅夫逐渐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思想,建立了以要素禀赋、政府的发展战略及其内生形成的政策制度基础之上的理论体系,而这也成为理解其经济学思想和政策建议的“核心”。 “农业经济”为本
    林毅夫上一次引起轰动的时间,或许应该在 “新农村运动”的实施时。这一理论变为政策并开始大规模推行是在2007年,但林毅夫在1999年就第一次提出了这一理论,当时他撰文指出,“我国从1979年开始的改革以农村为突破口,20年后的今天,走出当前生产能力普遍过剩、内需不足、市场疲软的突破口,仍然在广大的农村。”
“渐进式改革”
    当年在评论中国的汇改政策时,林毅夫指出“没有政策就是最好的政策”,他认为渐进式的汇率改革办法才是最适合中国国情的。一叶知秋,因为这个论调有很深的林氏烙印,他始终是渐进式改革的拥护者。

“林毅夫现象”

     2008年岁末年初,出现“林毅夫现象”,让他成为媒体和聚光灯的宠儿。
   谈困难:我总觉得我这一辈子过得很顺利,并没有太大的困难。有困难的话,其实就是锻炼自己意志的时候。
   谈心愿:还是能够教出一批好的学生,让我自己的学生看到这个时代所给予的机会,然后来努力,创造一个更好的时代。
   谈仕途:如果做官是我的追求,在台湾我有更好的机会;如果做官是回大陆的追求,我走的道路应该会和现在很不一样吧。
   谈两岸:我爱台湾,也爱大陆,我们都是中华民族的子孙,不分彼此。 [全文]

 林毅夫告别北大 前往世行赴任
林毅夫告别北大前往世界银行就任
   2008年5月31日,林毅夫正式离开北大飞往世界银行就任。
     在北大学生的心中,林毅夫就如同一个传奇的明星。原本5月初就该去世行报到的林毅夫,为了能完成这个学期的授课任务,延后了自己的报到时间。一直到前天晚上,他才终于上完了他在北大的最后一课。往年都在6月份举行的毕业典礼也因此提前到了昨天。
     与往年作为主持人不同,今年林毅夫成为第一个在毕业典礼上发言的老师,他演讲完后,得到了同学们三次长时间的鼓掌,林毅夫在台上不停和台下同学鞠躬道别。 [全文]
林毅夫告别北大 周其仁接棒
   2008年5月31日,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北大国际MBA2008届毕业典礼在北大百年讲堂举行。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博士最后一次以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身份在典礼上致词并为每一位毕业生颁发毕业证书,下午即将飞赴华盛顿世界银行总部赴任。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将由著名经济学家周其仁教授接任。同时出席典礼的北京大学副校长海闻教授也将辞去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一职。[全文]
林毅夫披露世行任命决策过程:佐利克当面邀请
   如何在制度真空中寻找出经济增长的第一推动力,是世行一直未能如愿的事。
    世界银行需要中国智慧。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正式宣布,任命北京大学教授林毅夫为世行首席经济学家,兼任负责发展经济学的高级副行长。 [全文]
 林毅夫:一位传奇性学者
愿意累死在书桌上的传奇经济学家
  林毅夫是第一位运用规范现代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研究中国问题的中国本土经济学家。根据自己对中国改革发展和许多发展中国家、转型中国家改革发展成功与失败原因的认识与理解,提出一套新的发展经济学和转型经济学的理论体系。这也是林毅夫自己“最引以为豪的成就”。
    然而要实现中国富强,仅靠一己之力显然不行,所以林毅夫最大的心愿“是能够教出一批好学生”,让学生看到这个时代给他们的机会,然后通过努力创造一个最好的时代。
     “军人的理想是马革裹尸还,我最大的愿望就是累死在书桌上”,一贯被认为书卷气很重的林毅夫,2008年主要的工作仍然是“老师”。 [全文]
华人经济学家的新坐标
  从去年10月31日林毅夫登上英国剑桥大学马歇尔讲座这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事件来看,主流经济学界已经开始正视并逐渐尊重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学者的研究成果了。所以,当具有符号意义的林毅夫即将被贴上世界银行的首席经济学家的标签时,包括林毅夫在内的中国经济学人不必觉得这是一种恩赐,而应觉得这是更高意义上的责任担当。
    中国的发展,在理论借鉴上,与传统意义上的发展经济学也没有太多的内在必然联系。某种程度上,是在诸如林毅夫这样的经济学家的理论研究与政策建议基础上,在善于汲取国际经验的中国政府的主导下,逐步向前推进的。
     中国的发展经验已经到了应该和世人分享的时候了。所以,此次林毅夫看起来有些非主动的高调亮相,其实是中国经济影响力的一种客观表达。 [全文]
 林毅夫:理想主义者的四次抉择
泅水回归祖国
  林毅夫属龙,天秤座,星座书对这个星座的人是这样描述的:诚实温和,理想主义者。这个外表斯文儒雅的经济学家,在过往人生的四次抉择中,都做出了出人意料的选择。
    他生于台湾,27岁时泅水渡过台湾海峡来到大陆;留学美国时成名,却在那个出国成风的年代回到北京;坚定地选择弃官从学后,又于有所成就之时,选择从零开始,创办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他的理想是成为一名独立学者。
    他说:“理想主义者,是大家对我的赞许,我的幸福感,来自于内心的平静,我一直在向着这个目标努力。” [全文]
学成依然归国
  1987年,林毅夫完成耶鲁大学博士后的学习,北大经济系的很多老师都猜测说,那个曾经游泳渡过台湾海峡,到大陆来求学的林毅夫,不会再回来了。
    那时的林毅夫,已经获得了国际经济学界的认可,他的毕业论文《中国的农村改革:理论与实证》受到舒尔茨的盛赞,被誉为新制度经济学的经典之作。博士后毕业时,许多著名的美国大学和研究机构主动提出为他提供教职,世界银行也向他抛来橄榄枝。此时的中国,没有研究伙伴,没有讨论和交流,甚至资料都难以搜集,如何做研究?
     但是林毅夫回来了,带着几箱子书,妻子和一双儿女。1987年他们乘飞机回到中国。 [全文]
弃官从学
  比起在半政府性质的学术单位工作,林毅夫更愿意创办一个独立于政府机构的学术研究机构,发出学者更纯粹的声音,更重要的是,他想创建一个平台,提供给如他一样从海外回来的年轻学子,让他们可以更好地施展才华和抱负,更好地促进中国发展。
    被问及是喜欢独立学者身份,还是政府智囊的角色时,林毅夫几乎不假思索,“独立学者,只有作为一个独立学者思考问题,才能对政府的决策有所贡献,这样才能称得上是智囊。”这个愿望,在1993年成为现实。 [全文]
世行副行长之路
  如今,和林毅夫一样,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早已名声在外,在中国政府的诸多重大决策中,都可以听见研究中心学者发出的声音。
    21年前,林毅夫刚刚读完博士后时,世行就曾向他抛出过橄榄枝。与上一次的选择不同,这一次林毅夫接受了邀请。
     “我将在世行首席经济学家的位置上,更广泛地研究和探讨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机遇和限制条件,和各国政府、研究机构一起探讨符合该国实际的解决方案。”林毅夫给出了选择的理由。 [全文]
 林毅夫:世行之路中国制造
“中国制造”的奇迹
   林毅夫也创造了一个纪录:在世行这一全球最大发展机构的60多年历史上,他是第一位来自发展中国家的首席经济学家。
   但林毅夫的脱颖而出并不意外。据悉,早在酝酿世行首席经济学家提名人选之初,佐利克就明确了从发展中国家遴选的原则;林毅夫不仅来自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而且其学术成就深深植根于中国改革开放实践,他对“中国奇迹”的经济学阐述早已受到国际上的认可。
   今日中国已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林毅夫的世行之路或许提醒人们,在国际社会科学舞台,“中国制造”的学者也在崭露头角。 [全文]
林毅夫:把中国模式带到世界
   中国经济学家林毅夫担任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兼高级副行长,这体现了中国发展的理念受到世界的认同。林毅夫成了中国经济发展的“代言人”,将把中国的发展模式带到世界去。
    一直以来,世界银行的高层都由发达国家的人士出任,在林毅夫出任第九名首席经济学家之前便是如此,因此有不少人批评世界银行在执行政策上会受到一些国家的影响,并把利益趋向这些国家。
    而今次以中国人来担任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可见世界银行提高了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并重视中国的经济模式,同时也改善了世界银行一向“被西方控制”的负面形象。 [全文]
推广中国经验 促进发展中国家克服贫困
   林毅夫不仅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亲历者,更是积极的推动者和自觉的研究者。
   林毅夫从1987年回国至今,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已有整整20年的生活,研究和参与政策制定的丰富经验。今后,如何把中国经验有选择地推广到国情往往十分不同的其他发展中国家去,特别是非洲国家,是林毅夫面临的巨大挑战。相信林毅夫和世行的合作一定会使世行在帮助发展中国家克服贫困、共享世界繁荣、实现其千禧年目标的漫长道路上,大大跨进一步。 [全文]
          策划、制作:新浪财经 小匀     联系方式:010-62675284    欢迎各媒体合作    来信至:finance2@staff.sina.com.cn
网友评论 查看内容>>>

匿名 登录名: 密码:



新浪财经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75362  新浪网产品客户服 务联系电话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