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世济民林毅夫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24日 11:12 中国经营报
作者:杨静 岁末年初,出现“林毅夫现象”,让他成为媒体和聚光灯的宠儿。 这或许并不是林本人乐见的。这位经济学家近年来出现在公众视野里,除了每年两会期间作为政协委员参政议政,就是在北京大学举行的纯学术论坛上。 2007年岁末,林毅夫作为首位受邀的中国学者,在英国剑桥大学“马歇尔讲座”发表演讲。据了解,登上该讲坛的学者中,曾有14位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由此人们认为林毅夫可能是中国离诺奖最近的人。2008年初,林毅夫“即将获任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的消息不绝于耳。这个传言在本月初成为事实,林毅夫创造了一个纪录:在世行这一全球最大发展机构60多年的历史上,他是第一位来自发展中国家的首席经济学家。 “我想我能够到世行去,一方面是世行行长佐利克自己认识到,需要把发展中国家的经验和视角带进世行,包括理论、政策研究等;另一方面,我作为在中国研究多年的经济学家,应该把我所了解的发展中国家的国情、有效的政策和观点带入世行。”林毅夫认为,中国最值得推广和借鉴的就是“务实主义”,也就是“摸着石头过河”。中国通过一种渐进的改革,逐步建立起一个完善的、现代的市场经济。转型经济体的目标就是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而中国通过渐进式的改革过渡到这个目标,就是重要的经验。 研究经济于他,不过是“经世济民”的通道。他曾经说:“研究我国的经济现实,进行理论创新,才能够使经济学的教育和研究贡献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同行评价林毅夫,他最主要的贡献在于对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研究,“特别是以发展重工业为代表的赶超战略转型为发展比较优势,发展劳动密集产业带来的经济快速、长期发展经验的研究。” “渐进式改革”支持者 当年在评论中国的汇改政策时,林毅夫指出“没有政策就是最好的政策”,他认为渐进式的汇率改革办法才是最适合中国国情的。一叶知秋,因为这个论调有很深的林氏烙印,他始终是渐进式改革的拥护者。 当年,在总结东欧等转型国家经验之后,林毅夫明确提出“反对休克疗法”,主张渐进式的改革。他的这一学术思想也在很大程度上被认为相对承认历史现实,为政府进行渐进式改革提供了空间。 按照他的观点,私有化并不能解决问题,关键在于市场是否透明有效。按照西方理论,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在于国有制度。林毅夫则认为,产权是否私有化与企业自生能力并没有必然关系。 “市场先于产权”是“企业自生能力”这一理论成立的前提,他认为只有实行市场经济,理顺市场价格体系,才能为国有企业改革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而国有企业的关键问题并不在产权,而在于其政策性负担,“只有把政策性负担(包括社会保障负担和执行赶超战略的负担)剥离,才能谈到产权改革。” 这就意味着国有企业的委托代理关系,并不能断言就是无效的。当年,坚持这一理论的林毅夫与杨小凯的“后发劣势”等理论有过一场论战。而林毅夫利用其资源禀赋学术,从比较优势观点为中国实际进行的渐进式改革提供了支持。 “比较优势”理论 早在1988年前后,在经过了对中国举国体制、赶超战略的反思,林毅夫逐渐形成了他比较系统的思想,建立了以要素禀赋、政府的发展战略及其内生形成的政策制度基础之上的理论体系,而这也成为理解其经济学思想和政策建议的“核心”。 新中国一度以重工业优先发展的发展战略,林毅夫认为是“典型的赶超战略”,他认为这种片面发展国家资源相对匮乏的产业的战略,是形成扭曲价格的宏观政策环境、资源计划制度以及没有自主权的微观经营机制的根源。 在此基础上,林毅夫引申出,“一个国家的产业和技术结构内生决定于其要素禀赋结构,一个国家的发展政策应该以提高要素禀赋结构的水平为目标”的发展理论,而这就是其针对欠发达地区发展战略理论的著名命题。 这种理论在中国的运用,就是经济体制改革成功的前提是放弃推行带有赶超色彩的发展战略,“最关键的必须是按照中国的比较优势来发展经济,即充分利用中国当前劳动力多且相对便宜的优势,去发展劳动力相对密集的产业。”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