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动态 > 正文
 

高科技投资预警 高层明确要有保有压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0月24日 10:27 中国经营报

  作者:李苑立编辑:唐清建

  10月19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章启月向媒体透露,目前中国核电新项目的招标工作已启动,包括美国、欧盟一些国家在内的国际知名公司已经收到中方的标书。

  中国近期除了在核电技术有大量投资之外,在其他领域也将进行大量的高科技投资
。在深圳日前举行的第六届高交会“部长论坛”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一位官员透露,除了在生物、信息、海洋等领域加大科技引进之外,百万千瓦级核电设备、超临界火电设备、高速铁路设备、民用直升机等将会加大投入力度。其中新能源是重中之重。

  新一轮高新技术投资会不会造成局部投资过热影响宏观调控?商务部副部长魏建国日前在深圳回答记者提问时明确表示,高科技投资原则上也要实行“有保有压”,这一点中央已经有所考虑。

  产业升级引发大量高新技术投入

  “中国向科技强国转化过程中,为提高竞争力,产业升级成为必然。”中山大学产业竞争力研究课题小组一位研究人员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在国际竞争面前,我国产业基础最薄弱环节科技应用比较差,因此产业升级很大程度上依靠技术改造,引进先进的技术与设备,近几年珠三角地区技术引进投入每年以20%以上速度增长。”

  如今,在经历了去年与今年的拉闸限电之后,我国对能源产业升级就十分明显。

  在今年9月初,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副主任、国家原子能机构主任张华祝在国务院新闻办一次新闻发布会上透露,我国政府对核电计划已做出新决策,提高了核能在能源供应总量中的比例,目前核电仅占我国电力装机总量1.7%,2020年计划提高到4%以上。为达到这一目标,国家计划在2020年之前,完成27个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的建设。

  “截至今年7月,我国仅有9台核电机组投入运行,如果要达到2020年的规划,意味着今后每年要有2~3台核电机组开工建设,这个任务是非常艰巨的。”张华祝对此表示出一些忧虑。

  广东某银行一位熟悉大亚湾核电站信贷情况的人士告诉记者,大亚湾核电站经过十多年运行,至今都要偿还银行利息,开工一个百万千瓦级的核电工程,基础资金就要超过100亿元人民币。

  在发展核电的同时,超临界火电机组技术也在积极引进。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火电专家告诉记者:“从全世界电力工业的构成分析,未来30年内,火电仍将是我国主要构成部分,即便‘西气东输’和俄罗斯天然气管线的建成,我国以煤为主的燃料结构不会发生重大改变。国家发改委十分重视大力发展超临界火电机组项目。一台采用超临界机组发电的60万千瓦机组,每年可节省约2.5万吨标准煤。”据悉,一项庞大的超临界火电机组技术引进正在启动。

  有专家预测过,在2020年之前,在我国由发展中国家挺进中等发达国家的关键时期,各项产业基础需要有一个更新换代的变化,除了新能源之外,汽车、航空、通信、铁路、港口、生物等产业引进投入也会达到一个高潮。

  高科技投资也要“有保有压”

  虽然宏观调控的大棒还在不停敲打,但各地庞大的产业升级已经掀起了一股股投资热潮。

  以能源方面为例,据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国宝日前在一次会议上透露,初步统计,目前我国未经审批的电力建设项目可能高达1亿千瓦,今年正规报批的电力在建项目为1.6亿千瓦,两者已经基本可以抗衡。

  “违规上马的地方能源建设,也不乏从国外引进高新技术与设备。”南方电网高压设备公司一位工程师介绍,广东、湖南等地现在计划的电力项目都在上马超临界机组。现在最担心的是由于科技类投资没有一个全面的统筹,也未列入调控目录,一旦造成局部投资过热,不容易被察觉,等察觉之后损失就已经形成。

  商务部副部长魏建国在参加高交会部长论坛时表示,高科技投资虽不在调控目录上,但其投资行为应符合国家宏观调控大背景,对高科技投资也要采取“有保有压”政策,国家已经注意到这一点。

  如何做到对高科技投入“有保有压”呢?科技专家马俊如认为,国家一直鼓励发展高新技术,尤其是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但引进高新技术并不能完全解决我国产业发展的根本问题,关键要将引进的技术消化掉。我国目前高科技投资比较“重引进轻吸收”。2002年,中国花在引进技术上的费用与消化吸收费用之比为12.7比1,而日本、韩国分别为1比5与1比8。

  有专家认为,现阶段要对国内急需且与我国应用方向一致的高新技术,在引进中进行适当保护,对一些费用高、太超前的技术应采取一定的“压制”。

  科技界人士还认为,高新技术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要抑制投资过热,已经不能从某些行业中规避,当前宏观调控中对某些单个行业调控的手法对科技调控会不太适应。“有保有压”要执行好,需要多个部委联合起来,共同审批、共同协调,从体制上讲,难度比较大,需要更大的勇气与智慧。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中超俱乐部酝酿大变革
阿里汉下课几成定局
北京新交法听证报告
考研大讲堂 报考指南
2004中华小姐环球大赛
京城劣质楼盘备忘录
调查:南方周末创富榜
安妮宝贝笔记连载
全国万家餐馆网友热评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