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伟:锋芒暗蕴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8月11日 12:16 21世纪经济报道 | |||||||||
本报记者 吴迪 博鳌报道 曾经有人感叹,房地产是一个可以将人性暴露得很彻底的行业,它所蕴涵的巨大利益,已经让人顾不得掩饰自己。涨的时候,暴露的是无尽的贪婪;跌的时候,暴露的是莫名
近几年中国各大城市房价的疯狂攀爬,使得房地产业界暴富无数,或张扬跋扈,或藏财不露,但多半都采取了捂盘惜售、炒作加价,一路追涨的态度。然而,形势突变,宏观调控利剑之下,众人又纷纷惶恐不安,共商对策、谋求出路。 这次的博螯年会,以“宏观调控、土地与信贷紧缩下的中国地产”为题,其实重点是谈企业自救,复地集团董事长范伟来时没带任何行李,一身轻松,来去匆匆。 游刃有余 紧张不会空穴来风,轻松自然也有轻松的理由。 “北京的开发商比较张扬,更喜欢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上海的开发商则多数务实。”范伟说,两地的文化差异造成了开发商处世方式的不同。在上海,购买者往往看重的是实惠,而不是房子的概念,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上海的企业领导者,多数不喜张扬。而且,以他的个性,在当前的形势下,他没有什么愿意表达的,因此也不做任何主题演讲。 事实上,即使不用性格和地域差异性做借口,宏观调控也确实无法令范伟激动。 复地的财务数字将令许多同行艳羡不已:20.6%的净利润率,上市前负债率为52.1%,2004年预计销售回笼款将达30亿,目前已经募集的资金有17亿。另外,在很多企业都为资金发愁的时候,复地已经获得包括摩根斯坦利、荷兰ING等诸多海外基金的支持,多融资途径的开拓,使得银根收紧对复地的影响甚微。 复地的土地储备同样走在同行前面。截至2003年1月,复地集团土地储备可建总面积共722万平方米,其中按集团收益权益计算面积约为437万平方米,约143万平方米土地储备已获《房地产权证》,293万平方米正在办理。以此储备,复地即使2004-2006三年都没有新的土地入帐,按现在的房价,也可以获得业绩增长。 范伟此行的潇洒,一如当前复地集团在整个房地产市场中的游刃有余。 锋芒暗蕴 “宏观调控所产生的变局对于复地而言,可能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而这个机会是以往的稳健赢取的应有回报。” 复地自1993年涉足房地产领域以来,始终以上海为大本营,70%的业务都在本地,自1994年来预售率就在97.5%以上,平均净利润率保持在20%左右,产品定位集中在每平方米3000-8000元的中档住宅范畴。虽然已经成为上海最大的地产企业,但自始至终给外界一种管理严谨、稳重的印象,其宣传口号也仅仅为“共创理想空间”,看不出任何张扬的痕迹。 与此对应,范伟向来处世低调,即使出席各种社交场合,也从不显山露水,更少有惊人言论,尽管外界对其精明干练褒扬有佳,但他唯一乐意对外宣扬的性格特点却只有一个:内敛。 性格各异,无可厚非,但能在充满浮躁氛围的房地产界依旧保持内敛,并非简单。 房地产业界有个共识,凡领导者非理工科毕业者多半激进,或从事销售代理出身者,亦不例外。 范伟1969年出生于浙江,1991年7月毕业于复旦大学遗传工程系,前期从业由代理入手,从事销售多年,后出任复地集团董事总经理。少年得志,总该意气风发,却留一个不露声色的表象在外,究竟是他真正的性格写照,还是复地的企业文化改造了他,外人不得而知。 不过,野心与张扬并非等同,沉默中蕴涵的力量更加令人惊叹。范伟并非一个毫无棱角的人,只是他的锋芒指向未必是抛头露面的光华表象,而是将自己的潜能最大化转为企业利益。 如今复地在香港成功上市,并获得全球投资者的热烈追捧,而外界对此的评价是,复地之所以被看好,主要得益于两个方面:一是公司具备良好的赢利能力,二是投资者对公司管理层的充分肯定与认同。 或许,对于当前的中国房地产业界,已经不再缺少东张西望、四面出击的张扬,绚目的光芒后面是夺命的锋芒。相反,逐步趋向理性的市场中,还蕴涵着更多洞察大局的眼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