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网新浪财经

      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发表致辞时指出,这次百年不遇的疫情让我们深刻认识到,要更加重视以人的生命健康为中心推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要更加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要更加重视全球合作和保护产业链的完整稳定,要更加重视经济社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详细】

      刘鹤表示,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4%,其中制造业增长5.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环比提高5.87%,一些消费零售指标也出现积极变化,车市和楼市均在回暖。【详细】

      刘鹤指出,从经济发展实际出发,加强逆周期调节,坚持总量政策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促进金融与实体经济良性循环,全力支持做好“六稳”、“六保”工作。【详细】

      刘鹤表示,坚持“建制度、不干预、零容忍”,加快发展资本市场。要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完善信息披露、发行、退市等基本制度,着力增强交易便利性、市场流动性和市场活跃度,健全鼓励中长期资金开展价值投资的制度体系。【详细】

      刘鹤表示,强化对市场中介机构的监管,大幅提高对财务造假等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加快推动证券代表人诉讼机制落地,更好保护投资者利益。【详细】

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步伐进一步加快

易会满指出,在支持行业机构做优做强方面,将继续鼓励和支持外资金融机构设立或者控股证券基金期货机构,为外资机构创造公平、良好的市场环境。继续支持本土机构充分利用上海的发展优势,努力打造国际一流投资银行和财富管理机构。在优化金融法治环境方面,我们将继续加强与司法机关的合作,支持上海在证券代表人诉讼、全国性的证券期货纠纷调节等方面积极探索实践,努力建设诚信、法治的资本市场的示范区。 [详细]

货币政策传导效率不断提高

易纲强调,这几年,我国央行扩表和缩表在金额上大体相当,所以央行的资产负债表的规模这几年基本稳定在36万亿左右。这与目前国际上主要经济体的央行资产负债表大幅扩张的机理是不同的,但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表现为持续合理扩张,贷款保持较高的增长,反映了货币政策传导的效率不断提高,市场机制运行良好。 [详细]

中国不会搞大水漫灌、赤字货币化

郭树清表示,各国已经出台的财政金融刺激措施规模之巨史无前例,但边际效用逐步递减。目前看,疫情还可能在较长时间内与我们的生活共存。一些国家还在酝酿进一步的刺激政策,建议大家三思后行,应当为今后预留适度空间,中国不会搞大水漫灌、赤字货币化和负利率。 [详细]

支持创新丰富人民币金融产品

潘功胜指出,人民银行、国家外汇局将支持上海发挥人民币资产发行和交易中心的独特优势,创新丰富人民币金融产品,拓展人民币金融市场的深度和广度,满足全球各类投资者的投融资需求。下一步,将继续支持上海优化多渠道开放布局,同时顺应市场需求,积极扩大在岸市场的对外开放,持续推动在岸市场和离岸市场共同繁荣发展。 [详细]

境外投资者参与中国金融市场的广度深度有很大提升空间

交行董事长任德奇表示,我们境外投资者的占比参与度明显低于发达国家和一些主要的新兴经济体。所以我们在境外投资者参与中国金融市场的广度和深度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这也是我们在新的起点上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一个很重要的使命和任务。

任德奇:沪新金融合作为金融机构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性发展机遇

[详细]

沪新双方在金融科技等领域具备了良好的合作基础

浦发银行董事长郑杨表示,沪新双方服务一带一路、要素市场、金融机构、金融科技等众多领域具备了良好的合作基础和发展前景。沪新可以进一步加强金融合作,推动人民币跨境使用,加快发展人民币的离岸业务,提升双方一带一路建设当中投融资的综合服务功能。

郑杨:上海金融机构正加快海外布局 新加坡是重要一站

[详细]

推进支付设施和网络的互联互通

银联国际有限公司董事长蔡剑波表示,这几年来,银联国际在新加坡加速推进移动支付受理场景的建设,并且参与了新加坡监管局主导的通用支付二维码项目SGQR。推进支付设施和网络的互联互通,更好地服务新加坡和上海两地间和区域间的跨境支付。 [详细]

古普塔:进一步加强上海新加坡数字伙伴关系

星展集团控股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古普塔表示,上海已经非常积极的在努力,建立区块链平台来更好的支持金融的交易,新加坡也在进行对自己的整个贸易和物流的系统还有金融系统打造出区块链的技术支持。我觉得我们都是两个非常大的港口城市,可以利用端到端的一些数字联系双边的方式,实现共同的目标。 [详细]

利用金融力量促进更加绿色和更加可持续的经济发展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行长孟文能表示,2020年是中国和新加坡建立双边关系30周年,金融合作则一直是双边关系中的亮点。要利用金融的力量,共同来促进更加绿色和更加可持续的经济发展,这是上海和新加坡今后可以携手共进的领域。 [详细]

柯宗盛:上海和新加坡能利用市场上的创新元素 推进创新发展

新加坡交易所主席柯宗盛表示,新加坡和上海之间建立更强的联系,能够把上海更好的打造成国际金融资金的发源地。上海和新加坡还能进一步的利用市场上的创新元素,推进创新发展。 [详细]

摘牌和退市虽然接近 但技术细节不一样

央行前行长周小川表示,中国媒体喜欢用“退市”这个说法,但实际上比较准确的说,应该是中概股中某些少数企业想通过主动的私有化从纽约交易所退市,再寻找其他地方二次上市。就纽约交易所来讲,这些企业是摘牌。摘牌和退市虽然很接近,但是技术细节是不一样的。

周小川:瑞幸事件暴露我们审计、透明度和国际要求有差距

周小川:目前人民币距离资本项目可兑换差距不是很大

周小川谈中概股:新兴企业在美上市遇难题 上海能做补充吗?

[详细]

疫情过后可能会来一轮更迅猛的全球化

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表示,说不定疫情过后,会来一轮新的全球化、更迅猛的全球化。中国在下一轮全球化中承担了非常重要的责任,我们有这个条件提出新的建议,推进新一轮全球化。

方星海:中概股在美国上市是一件互利的事情

[详细]

从1+5入手 关注疫后宏观政策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新金融研究院理事长屠光绍表示,在面对疫情时应当意识到全球宏观政策的重要性。此次疫情带来的内生和外生冲击于过去都不太一样,它不仅会在区域间蔓延、对社会和经济影响程度深而全面,并且持续时间比预想更久,甚至会有反复。因此导致了一定程度上的市场失灵。

屠光绍:疫情持续久甚至有反复 导致一定程度市场失灵

屠光绍:货币政策是弹药 不能没有但不能一下打光

屠光绍:美国这一轮股市V型反转是由货币政策来支撑的

[详细]

疫情有效控制后 经济才会慢慢复苏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纽约大学教授迈克尔·斯宾塞表示,没有人知道经济恢复会怎样,将来复苏可能和以前不同,经济体情况会不同。“但是总体来看,如果你关注于经济面,我们可以相信将来不会看到V型的复苏。” [详细]

预计疫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或呈区域化趋势

新开发银行副行长兼首席运营官祝宪预测,在疫情之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可能会呈现区域化的趋势,这对中国产业链的发展和安全会有不少的影响。除此之外,祝宪认为,在非常规的财政政策条件之下,很多国家在本身债务高居不下的情况下进一步举债,如果经济恢复不能很快进行,那么债务压力,包括主权信用评级都会受到影响。 [详细]

科创板包容性明显提高 科创属性评价标准明确

上海证券交易所理事长黄红元发表演讲表示,从去年6月13日至今年6月12日,科创板实现110家公司发行上市,累计筹资额1274亿元,总市值1.71万亿元,日均交易额156亿元,上市股票涨跌幅中位数111.25%,两融日均余额86亿元。

黄红元:科创板目前从企业申请受理到完成注册平均用时5个多月

黄红元:从境外长期投资实践看 股票类权益资产正成为重要配置标的

黄红元:鼓励引导长期投资者参与科创板

黄红元:长期投资者对遴选优质企业、合理确定发行价发挥重要作用

[详细]

科创板审核流程缩短18天 问询避免题海战术

刘逖表示,科创板上市的审核流程之所以能够从65天减少到47天,是因为在审核理念没变的前提下,把选择权交给了市场,简化了发行上市的条件,并且增加了包容性。 [详细]

设立科创板试点注册制倒逼行业改革提升券商管理

海通证券党委书记、董事长周杰表示,服务科创板企业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包括信息披露、保荐责任和销售定价、销售队伍的建设、估值能力等方面都需要提升,倒逼了我们必须对人才队伍建设、管理流程完善以及激励机制提升方面做出一些重大改革。 [详细]

科创板的政策包容性非常好 公司治理要更为规范

优刻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季昕华表示, 去年看到政策出来以后,许多企业都感觉看到了希望,政策的包容性非常好,让更多企业有机会在科创板上市。上市过程当中越来越感受到公司治理要更为规范。过程当中特别感谢各方对我们的包容,我们是国内A股市场第一个同股不同权的企业,模式中有很多创新 [详细]

资产管理是信贷金融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行行长刘桂平表示,资产管理行业是信贷金融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球金融市场一支十分活跃的友善力量,建行将全力以赴参与上海全球资管中心建设。

刘桂平:要主动抢抓新一轮金融改革开放机遇

[详细]

资管业务发展基础越来越坚实 发展空间广阔

中国太保总裁傅帆表示,上海是国内资产管理机构云集之地,也是国内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最为密集的城市。面临新的金融开放的态势,与国际先进同业相比,坦率来说国内现金管理资产机构在风险控制以及系统支持等方面还是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但是从基本面来看,国内经济持续、长期稳定增长,居民收入不断增加,财富的积累,这些都使得国内资产管理业务发展的基础越来越坚实,发展空间广阔。 [详细]

需要为风险资产定价的资本市场 科创板是好开头

彭文生表示,有形的资产的评估比较透明,更容易跟银行信贷、抵押品结合在一起;而数字经济时代更多的是无形资产,比如是一种商业模式、科技创新,在成功之前很难评估它的价值,因此,无形资产更多需要风险投资。 [详细]

金融市场发展要与监管水平发展相互促进

朱宁认为,中国金融市场会因为全面对外开放出现三方面的深层次变化:第一方面是风险的改变,会有对于投资者风险的冲击,可能也会带来对金融机构风险承受能力的调整。金融创新虽然有更多的风险但是也要有更多的手段应对风险。 [详细]

需要政府持续地对信贷宽松等领域给予支持

穆迪首席信用官Richard CANTOR称,如果政府对于市场政策的信号有所变动,那么市场就会做出反应。并且市场的反应也会有延伸性和传播性,所以这时候需要政府持续地对于信贷宽松等领域给予持续的支持,还有对于货币交换和机构的借贷方面也建议要把限制去除。 [详细]

人民币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货币互换圈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朱民表示,过去几年里,中国央行和世界范围里39个国家的银行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货币互换协议的规模已经达到3.47万亿人民币,人民币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货币互换圈。

朱民:人民币将会在虚拟货币领域做出重大的突破

朱民:只有实体经济没有货币实力的国家 不能保障经济实体安全

[详细]

人民币相比中国经济的国际地位而言有落差

王江表示,在全球交易当中,各种货币的使用率美元是40%,欧元是15%,其次是英镑7%,日元3%,人民币现在不到2%。如果用储备货币作为衡量标准,美元占比61%,人民币占比2%左右。人民币相比中国经济的国际地位而言有落差,很大程度上还是由于中国金融体系总体来说独立于全球金融体系之外。 [详细]

中国可以在五方面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安联集团亚太区首席执行官Solmaz ALTIN认为中国在下一步可以在五个方面继续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首先,中国可以对人民币在海外的直接投资采取更加积极的态度,进一步开放QDI、QDLP相关资格和外汇额度的申请,此外监管也可以采取一个更加可预期的审批方式,有助于像安联这样有长期规划的机构可充分使用审批通过的额度。 [详细]

人民币国际化目前仍然处在"出生"阶段

摩根大通亚太区首席执行官Filippo GORI表示,中国的战略意图非常明显,就是要促进人民币的国际化,大力推动人民币的离岸使用,比方说促进人民币的可兑换性。然而人民币的国际化可能会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人民币的国际化目前仍然处在“出生”阶段,现在人民币在国际的交易当中只占了2%左右的比例,这和美元是远远不能比的。 [详细]

支持在上海等地探索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的试点

科技司司长李伟表示,人民银行也高度重视金融科技创新的监管。我们支持在上海等地探索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的试点,在金融科技监管框架下将创新监管的工作做得更扎实,更细致。在这方面,上海要在试点的过程中借助于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加强或者推进金融市场交易报告库数据交换管理平台的建设,通过对数据的管控,提升风险防控的能力和水平。 [详细]

未来金融科技中心应当是政策和机制创新中心

蚂蚁金服集团董事长井贤栋表示,上海的国际金融中心是面向21世纪,面向未来建立的。过去的金融中心是以钱和机构为中心,而未来的金融中心应该是人才中心、技术中心、数据中心和创新中心。 [详细]

金融公司要想把“0到1”做好要有持续且巨大的科技投入

平安集团总经理谢永林指出,金融公司要想把“0到1”做好,还要有适当的调整。第一,要有持续且巨大的科技投入。第二,要有丰富的场景,尤其是金融场景,在场景当中不断试错迭代,才能够真正地实现服务、形成一些新的模式。 [详细]

未来金融科技的发展主要是集中在B2B领域

安盛集团董事长丹尼斯·杜威表示,未来金融科技的发展主要是集中在B2B领域。主要有三大考量重点:首先,现有的这些金融机构,在全球已经注意到了金融科技,他们正在不断改善自己的客户体验,进军金融科技领域,这也就意味着后来居上的金融科技企业很难异军突起,而且一些现有的金融机构也非常努力地想要占据这块市场。 [详细]

科技进步加快了金融服务业务的拆分

瑞穗金融集团董事长佐藤康博表示,现在,可以看到很多的科技进步,这也加快了金融服务业务的拆分。支付结算、贷款、资产管理等传统金融服务业都受到了金融机构垄断版图的影响,垄断版图正在逐步得到颠覆。 [详细]

进一步提升金融审判专业化、国际化水平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刘晓云表示,当前国际金融形势复杂多变,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金融风险和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加。如何适应新形势更好发挥金融司法职能作用,为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提供更加有力的司法服务和保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详细]

应整合上海自贸区新的金融创新条例

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周汉民建议,应当整合上海自贸区新的金融创新条例,并使其成为恒定的法律。“一行三会提出上海自贸区新金融条例51条、2018年9月28日提出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40条,今天仍然还不是完整意义上的法律规制。我强烈建议这些重要的规定,应当成为上海市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条例的修正案,不需要重新立法,更不应该另立一部法而应该成为原法的修正案。” [详细]

建立健全符合金融纠纷特点的诉讼机制

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刘贵祥表示,应建立健全符合金融纠纷特点的诉讼机制,针对部分金融纠纷案件具有模式化、批量化的特点,法院积极推进案件分流,广泛运用要素式庭审,示范性诉讼等缩短办案周期,提高办案效率,构建高效的案件流程,调裁对接程序转换机制。 [详细]

强化金融司法参与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的协同治理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茆荣华表示,要强化金融司法参与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的协同治理。除了依法履职、定分止争外,法院可以发挥司法延伸作用,积极参与金融市场治理。 [详细]

建设全球领先国际金融中心需稳定与透明金融司法环境

上海市金融法院院长赵红表示,建设全球领先的国际金融中心,不仅需要雄厚的经济基础,完善的金融法治体系,也需要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金融司法环境。 [详细]

  • 18日上午
  • 18日下午
  • 19日上午
  • 19日下午
时间 主题 阐释
09:30 - 11:15 开幕式暨全体大会一:上海国际金融中心2020:新起点、新使命、新愿景 中国经济转型和向经济强国迈进,需要一个现代化、开放的金融体系来支撑,以优化资源配置、推动改革创新。将上海建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是这个蓝图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2009年国务院通过《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明确提出上海至2020年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
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三五”规划也将收官。对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而言,是一个重要的承上启下之年。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将承担全新的使命,力争在强化“四大功能”方面取得新突破,着力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在这个关键时点,需要全面梳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并就未来发展目标和路径开展深入探讨。

新浪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2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