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新浪财经客户端第一时间接收最全面的市场资讯→【下载地址】
把核废水排向太平洋的责任,日本承担不起。
今天早上(4月13日),日本政府召开相关阁僚会议,正式决定向海洋排放福岛第一核电站含有对海洋环境有害的核废水,此举引发巨大争议。4月12日,菅义伟就表示“一旦正式决定排入大海,可能还需要2年的时间来准备。这段时间主要是努力获得国民对于安全性的理解。”
而据德国的海洋科学研究机构计算结果显示,从(核污水)排放之日起,放射性物质在57天内就会扩散至太平洋大半区域,美国和加拿大在3年后也将遭到核污染影响。
对此,4月13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就日本拟决定核废水排海事再次回应,他表示,中方已通过外交渠道向日方表明严重关切,要求日方切实以负责任的态度,审慎对待福岛核电站核废水处置问题。
另据《科技日报》报道,生态环境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首席专家刘新华表示,我国管辖海域不可避免会受到放射性物质的跨界污染影响,他还说到“目前,不存在由国际第三方机构对处理后核废水进行检验再排海的规定,也没有相关的检验程序和标准。”
日本政府为什么急于做决定?
我们先来看看有关核污水问题的来龙去脉。
2011年“3·11”日本大地震及巨大海啸导致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最高等级7级核事故。东京电力公司为了冷却核反应堆需要持续注水为反应堆降温,加上地下水和雨水的渗入,福岛第一核电站每天会产生约180吨高浓度放射性核污水。几天就能装满一个容量约1000吨的巨型储水罐。现在总共有120多万吨核污水被保存在这些巨型储水罐中。
笔者曾经前往福岛第一核电站采访过,走进这种巨型储水罐存放地仿佛走进了巨大的化工厂区,到处都是几层楼高的巨型储水罐。据介绍整个福岛第一核电站院内共有上千个这样的储水罐。
目前,这些核污水的处理方法是把水“净化”:用“铯吸附装置”除去铯(Cs)和锶(Sr);再进行淡水化;接着送进“多核素去除设备”(ALPS),除掉了63种放射性核种中的62种。还有一种去除不了,那就是氚,含氚的水和普通含氢的水,化学性质相同,物理性质也很接近。就像西游记里的“真假孙悟空”。现在的水处理方法,都很难去除氚。而氚是一种放射性核素。而有国际环保组织的报告就指出,氚会“大幅增加人类的集体辐射剂量并且存在损害人类DNA的潜在危险”。
福岛第一核电站是一块专用地,占地面积约350万平方米,核污水就存放在核电站大院内。但是,这些巨型储水罐的建设用地已经接近饱和,预计到2022年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核污水将无处可存。这也是日本政府和东京电力公司急于做出决定的一个原因。日本首相菅义伟在日前出访印尼时表示,“不能一直不做出决定往后推迟”,表示将尽早决定核污水处理方案。
据日本《读卖新闻》等媒体此前报道,2020年2月,日本政府召开的专家会议拿出了两个最有可能的核污水处理方案,一个是稀释后排放入海,一个是蒸发后排放进入大气。当时的报告书认为前一个方案更为实际。日本政府基本决定将采用稀释后排放入海的“海洋放出”方案。在把放射性氚稀释到远低于日本有关标准的“每升6万贝克勒尔”的水平后再排放入海。预计将从2022年开始在福岛附近海域排放入海,全部排放完毕需要约30年。
东电提供的日本政府专家小组的评析报告中写道,其他核设施也有向海中排放含氚的放射性废液的例子。但就时间和经济成本而言,“排污入海”优势最显著。
早在2011年4月4日,东电就已非常“低调地”将含有氚的核污水排入大海。当时含低浓度放射性物质的1.15万吨核污水就被东电排入大海。时任日本内阁官房长官枝野幸男表示,这样做是“别无选择”。
2020年10月21日,日本原子能规制委员会委员长更田丰志称,在遵守基准的前提下将福岛核事故核污水稀释后排放入海不会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造成影响。在日本政府决定将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污水稀释后排入海洋时,将加强周边海域放射性物质监测。将通过准确发布排放前后的放射性物质浓度的信息,减轻“风评被害”等。
【注:风评被害,日本四字熟语,从2011年3月11日东日本大地震以后开始流行。当时人们担心产自灾区的蔬菜等农产品乃至工业品受到核污染而对其敬而远之,对灾区经济形成雪上加霜般的打击。】
核污水排放入海,不只是个科学问题
虽然日本政府和东电都声称处理过的核污水不会对海洋环境造成影响,但是日本方面要想获得国内外的理解,显然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有日本媒体指出,除了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污水中的放射性氚难以被多核种去除设备(ALPS)清除,ALPS处理后的核污水还残留碘129和钌106等其他放射性物质。而东电早前却宣称清除了除放射性氚以外的62种放射性物质。东电在整个核事故处理过程中的信用已经多次受到质疑。东电今后到底是否能够如实排放所谓稀释核污水,在这个问题上人们的疑虑难以消除。一旦再次出现“鞠躬道歉”的场景,排入大海的核污水也已是覆水难收。
核污水排放入海的方案一直遭到日本全国渔业协会和福岛当地渔民的强烈反对。
此外,日本共同社报道称,由广岛和长崎核爆受害者的子女等组成的市民团体“全国核爆受害者第二代团体联络协议会”当天对此发表声明称,“作为核受害者,不能允许产生更多的核辐射受害者”。希望日本政府在自己能顾及的地方进行管理。
日媒报道称,全世界核电站排放的污水中都含有放射性氚,这是全世界核电站的通用做法。只要将其浓度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不会造成环境问题。
但是,将上百万吨核污水排放入海一事其实超越了科学问题本身。日本政府可以坚持自己的“稀释无害论”,但无论如何一定会遭到国内外严重质疑,毫无疑问将对日本国际形象造成打击。这也是日本渔业协会最为忌惮的所谓“风评被害”问题。
除了日本渔民,韩国政府一直坚决反对日本将核污水排放入海。韩国外交部发言人崔泳杉在4月8日的记者会上表示,“迄今为止,我们一再强调日本政府需公开信息,遵守国际社会可接受的环境标准,以及进行客观透明的检查。”此前,韩国水产业协同组合中央会会长任俊泽曾会晤日本驻韩国大使馆参赞长井真人,反对日方将核废水排入大海的设想。
福岛核电站核废水处理事故不断,
背后是人为的灾难
实际上,在日本政府向国际社会公开倾倒核废水的决定之前,福岛核电站的核废水已经数次“闯祸”。
2011年4月,东京电力公司就曾将内含低浓度放射性物质的1.15万吨污水排入大海。对此,时任内阁官房长官的枝野幸男辩解称,排放污水是“实在没办法的事”,但这“不会立即对邻国产生辐射污染”。
2013年8月,日本福岛核电站发生严重泄漏。据日本媒体报道,核厂储存槽泄漏出约300吨高度污染的核辐射水,“可能已经流入海洋”。这是核灾危机发生以来的最严重的辐射废水外泄事件,日本原子能规制委员会将该问题升至国际核能事件分级表第3级“严重事件”。
2013年10月,含有放射性物质的废水从福岛第一核电站蓄水罐群周围的多处防漏围堰内溢出。经检测,从核电站港湾外连接外海的排水沟中采集的水样中,锶等释放β射线的放射性物质,最高辐射值每升的辐射强度已经高达14万贝克勒尔。这是有史以来此处检测到的辐射强度的最高值。
2014年4月14日,东京电力公司宣布,福岛第一核电站再次发生泄漏事故。高浓度核废水被误送至其他厂房,约200吨核废水泄漏至地下室,原因是平时不使用的水泵被打开。该公司称,泄漏的是冷却反应堆后产生的高浓度废水,由于处于清除铯等放射性物质之前的阶段,每升废水中含有数千万贝克勒尔的放射性铯。
每一次事故发生后,东京电力公司相关负责人都进行了“诚恳的道歉”,但并没有解决实际问题。
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泄漏事故发生后,东京电力公司曾表示,海啸是无法提前预料的。然而,来自政府和独立调查机构的报告,都将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描述为人为的灾难,是安全疏忽、监管机构疏于监督和相互勾结的结果。
据日本媒体报道,早在2008年日本国内就有独立调查机构分析福岛第一核电站所在地有可能遭遇7级以上大地震和10米级海啸的冲袭,但是当时东电公司却以“并未感到有采取应对措施的需要”低调处理,而这份预警报告则是拖延到2011年3月7日才递交到日本核安全机构手里。
正是由于日本消极应对此次核事故,才使得事态持续升级并迅速失去控制。而福岛核事故善后不力,日本政府难辞其咎。为避免东京电力公司破产,日本政府虽然对其采取了实质上的国有化,却没有在核事故处理上负起应有的国家职责,而是任由信用破产的东京电力继续将福岛核电站变成一个“信息黑洞”。
日本原子能规制委员会一名委员在考察核废水泄漏问题时发现,东京电力甚至没有记录核废水储存槽周边辐射量的变化。换句话说,核事故发生以来,日本政府和东京电力制定的应对方案实际上已破绽百出。
更令人惊讶的是,据共同社报道,福岛第一核电站内保管废弃物和瓦砾等的集装箱中,无法把握箱内所装物品详情的,约有4000个。报道称,福岛第一核电站厂区内,今年3月在放置集装箱的区域地表发现了辐射量较大的凝胶状块形物,有可能是从被腐蚀的集装箱外泄的。
引起恐慌的核废水,究竟有何可怕之处?
根据日本专家的研究,核废水中的主要污染物是氚等多种放射性物质,它们各自的半衰期有所不同。氚的半衰期约为12.43年,铯-137的半衰期是30年,锶-90半衰期29年,它们的危害都不是短时间内能消除的。
为了安抚国际社会,日本政府正极力宣传排放的安全性。东京电力一名负责人甚至在采访中声称,这些核废水即使每天喝下去2升,也不会对身体健康造成损害。
然而,根据“绿色和平组织”2020年10月发布的报告,福岛核废水中含有的大量氚和碳-14,将大幅增加人类集体接收的辐射剂量,存在损害人类DNA的潜在危险。用该组织高级核专家肖恩·伯尼的话说,废水中的有害元素和其他放射性核废料将危害环境达几千年之久。
此外,这些放射性物质很容易进入海洋沉积物,被海洋生物吸收。它们不仅对人类具有潜在的毒性,还能以更持久和更复杂的方式影响海洋环境。
在无数生命栖身着的太平洋面前,日方所谓“对人体无害”的说辞显得无比单薄。
太平洋的生物是世界各大洋中最为丰富的,生物量占世界大洋的50%以上。太平洋动物种类为其他大洋的3至4倍,仅印度尼西亚各群岛海域就已知有2000多种鱼类,热带太平洋软体动物门区系超过6000种,石珊瑚类超过2000种。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太平洋海洋研究所实验室首席科研员、生物学博士弗拉基米尔·拉科夫表示,这些核废水即使经过净化,如果被排到海洋中,仍可能导致放射性同位素留存在包括鱼类在内的海洋生物体内、继而在人体内积累。
浩瀚的海洋的确可以稀释放射物剂量,但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将总量可观且具有较长半衰期的各类放射性物质释放进入全球水循环系统的先例。诸多科学家与环保组织均表示,由于核废水的巨大体量和现有技术的有限,无法完全预知排放的废水将给海洋环境和人类安全造成什么潜在伤害。
《日本新华侨报》总编辑、北京大学历史系客座研究员蒋丰指出,发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水俣病事件”,是因为日本氮化肥公司1925年开始向水中排放未经处理的废水,但直到1956年水俣病患者才开始大量出现,并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污染。最初人们以为是排入海洋中的氮造成的影响,但最后通过调查研究发现罪魁祸首是汞。
“因此,日本政府今时今日向海洋排放符合‘标准’的核废水,但又有谁能保证未来不会发生类似的‘水俣病事件’呢?而且,当年的‘水俣病事件’主要集中于日本部分区域,但排放入海洋的核废水将会蔓延至整个太平洋,其造成的影响必将更为严重且深远。”蒋丰说。
把因自身疏忽产生的灾难性结果转嫁到海洋当中,是极端不负责任,也是极端短视的行为。环球同此凉热,把核废水排向太平洋的责任,日本承担不起。
而对于如此严重的问题,西方国家及其媒体却陷入了沉默。损害全球自然环境、对包括人类在内的众多生物造成深远伤害的行为,被热衷于炒作“人权”、“环保”议题的西方媒体选择性地集体忽略,更显讽刺。美国国务卿居然感谢日本……
日本决定将核废水排放入海后,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在推特上发文说:“我们感谢日方在决定处理福岛第一核电站处理水问题上所做出的显而易见的努力。我们期待日本政府继续与国际原子能机构进行协调。”
核电站报废更棘手
但除了核废水排放日本还面临着更为棘手的问题。和日本政府计划花费30年处理排放核污水问题一样,报废堆芯熔毁的反应堆(废炉)也是一个持续数十年的持久战。并且,似乎更难看到尽头,毕竟这是人类未曾经历过的挑战。根据日本的福岛第一核电站报废计划,将需要30至40年的时间来完成这项艰巨任务。然而,很快福岛核事故将迎来10周年,反应堆的清理和报废工作还在准备中。
人们甚至很长时间都看不到什么有关福岛第一核电站“废炉”的新闻,因为要在这里取得进展实在是太难了。近几年来东电取得的较大进展除了清理海啸袭击和爆炸后的反应堆残骸,就是向反应堆内部派出机器人,测量反应堆内部的辐射情况和拍摄熔化后的核燃料残渣散落情况,为后续清理工作收集信息。
2011年“3·11”大地震和巨大海啸袭击了福岛第一核电站,摧毁了核电站所有电力设施。福岛第一核电站1至3号机组发生了堆芯熔毁的最严重事故。反应堆压力容器中失去冷却的核燃料棒高温下熔毁,掉落到安全壳底部等形成核残渣。
根据国际废堆研究开发机构(IRID)的研究,共有257吨的核燃料发生堆芯熔毁,熔毁后的燃料棒和压力容器内的其他金属物质混合起来,总重达到880吨,如何取出这880吨超高辐射的核残渣成为福岛第一核电站报废工作的最大难题。
2018年3月初,时任福岛第一核电站报废工作负责人增田尚宏曾接受笔者采访,介绍了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报废工作进展。
福岛第一核电站有包括东电和外部公司在内的约5000人奋战,在辐射非常高的1至3号机组附近作业,工作人员需要最高程度的防护装备,但在核电站其他区域工作人员的作息环境得到改善。根据“废炉”中长期路线图,日本政府和东京电力公司计划于2021年内,也就是福岛核事故发生10年后开始取出堆芯熔毁的核残渣。预计彻底完成报废工作需要30至40年时间。
除了核污水处理和报废反应堆这些特别棘手的问题,福岛核事故还伴随着地表土壤清除核污染作业(除染作业)、污染土处理、饮用水和食品安全监测、避难灾民返乡难等诸多难题,福岛核事故的深远影响还将长期困扰日本。福岛核事故也是为全人类安全利用核电敲响的警钟。
本文综合自瞭望智库(ID:zhczyj)、第一财经、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等,不代表《财经》观点。
责任编辑:钟娴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