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家企业都渴望永续经营、基业长青。
企业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形式,迄今为止已经历数百年的发展历史,就个体而言,企业并不是长寿“物种”。《财富》杂志认定的世界500强企业的平均寿命约为40-50年,一般跨国公司约13-15年,中国集团公司的平均寿命约8-11年,中小企业只有3-4年。
可见,一家中国企业,如果屹立40年,可以算得上是一家成功的企业了。
创立于1984年的海尔,可算是中国成功企业的代表。40年来,从一家资不抵债、濒临倒闭的小厂,海尔成长为享誉世界的一张中国名片。
“没有成功的企业,但有时代的企业。”海尔创始人、董事局名誉主席张瑞敏却不止一次说,海尔不是一家成功的企业。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周云杰也一再重申,海尔始终坚持做时代的企业。
低调是海尔固有的本色。但是,放在中国制造40年风云激荡、全世界明星企业市场沉浮的语境里,海尔无疑是响当当的品牌。
海尔的时代逐浪,不仅重新定义了海尔,还展示出这个时代优秀企业的鲜明特质:时代的企业,不在于规模大小,而是拥有持续进化、持续创造价值的能力,能与时代同频共振,让人对它既熟悉又陌生。
属于时代的企业,才可以走得更远。
1
以奔跑之姿,做时代的企业
走过40年的海尔故事很多,标签很多,但很多了解海尔的人常说的一句话是:这是一家不按常理出牌,总是走在时代浪尖上的企业。
1985年,张瑞敏率领员工,在几乎内外一致的反对声中,用大锤砸向了76台有瑕疵的冰箱,那激昂的锤击声,在中国制造企业普遍对质量重视不足的年代,敲出了中国企业的“质量觉醒”。
1999年,顶住众多质疑的声音,海尔投资3000万美元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设立海尔美国工业园,这是海尔的第一个海外工业园,也是当时中国企业在美国最大的制造业投资项目,在业界对品牌出海并无概念的彼时,海尔在大洋彼岸陌生之地上迈出的这一步,激励了中国企业开启全球化征程的破浪前行。
从2005年提出“人单合一”概念,到2018年提出物联网背景下的“生态品牌”概念,面对全社会对这些概念的茫然甚至质疑,海尔坚持做自己,坚持做难而正确的事,不急不躁地生长,从容淡定地绽放。
40年来,海尔从质量、品牌、产业、生态等不同维度,精心磨砺大国制造名片,而不同时段的进阶,其实都指向同一个命题——做时代的企业。
张瑞敏说,现代企业必须要有观念的革新。企业成功只是因为踏准了时代的机遇和节拍,绝不应骄傲地停下脚步。因为一旦停下创新的步伐,就无法跟上时代的节奏。
“观念,对企业来讲要么进化、要么僵化,二者必须其一,所谓进化就是与时俱进,在时代的潮流中变革自己,所谓僵化就是作茧自缚,用昨天成功的经验来指导今天的工作,这也就是为什么世界500强的寿命越来越短,因为时代发展太快了。”他说。
以奔跑之姿,与时代同跑。
2024年12月26日,海尔集团举行创业40周年纪念会暨未来十年发展战略研讨会。经过40年的创新创业,海尔已成长为全球化企业、闪亮的民族工业品牌。
目前,海尔已进入全球200个国家和地区,服务10亿用户。海尔在全球布局了海尔、卡萨帝、GE Appliances、Fisher&Paykel、AQUA、Candy等品牌集群,以本土化布局,打造“当地用户喜爱的本土品牌”。
海尔已经不再是原来的海尔。伴随着在全球加速布局,海尔已不限于在家电领域打造品牌,而是通过多元化的业务拓展,实现了横向布局的广泛延伸。
在蓬勃向上的创业生态中,海尔聚焦智慧住居、大健康和产业互联网三个赛道,以无界生态构建了从智能家电到智慧家庭再到智慧生活的智慧住居生态;以卡奥斯产业互联网平台为底座,赋能卡泰驰、海纳云、纳晖等产业创新发展,构建了数字经济的产业生态;以海尔生物、盈康生命、上海莱士三家上市公司为核心,构建了大健康产业生态。
海尔一次次至关重要的迈进,从更广泛意义上说,它呼应的正是整个中国制造的进取心——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中国制造企业该如何向时代交出出色答卷?
海尔,做了出色的解题示范。
2
海尔的进化:献给时代的礼物
从崛起走向长青,贯穿海尔发展历程的,是其始终不变的自我进化。
40年来,在自我进化的基因裂变下,催生出了海尔勃发的创造力和生命力:
从一个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进化成一个大型跨国集团;从冰箱行业质量金牌——“国家优质产品金奖”进化到中国家电知名品牌,再进化到全球化品牌;从产品品牌(海尔)到高端品牌(卡萨帝)进化到场景品牌(三翼鸟),再进化到生态品牌(卡奥斯);从制造产品的公司进化到孵化创客的平台;从传统的行业进化到开放的生态……
进化的缘起,是海尔的自我革命。
2005年9月20日,张瑞敏提出人单合一模式,“人”,指员工;“单”,指用户价值;“合一”就是在为用户创造价值中实现自己的价值。以用户为是,以己为非——这是人单合一模式的核心思想。概括来说,就是打破自我,颠覆自我,重构自我,成为自我。
人单合一模式,为海尔造就了一个创新创业的雨林生态,12万海尔人、千百万海尔生态伙伴,协同创造,生生不息。创客张瑜从一台冰箱开始,围绕用户饮食方案迭代出智慧健康的食联生态;海尔衣联网的孙传滨从一台洗衣机开始,围绕衣物洗护打造出物联网洗护生态平台;海尔生物医疗的刘占杰博士打造血液网、疫苗网等生态圈;海尔工业互联网平台卡奥斯的柴纪强打造能源产业互联网平台,推动构建绿色低碳产业新生态……
企业的进化是复杂的系统工程,通过化繁为简,人单合一让海尔找到了自己的命门,也为中国企业闪耀世界舞台提供了“装备”,让中国本土商业模式、商业文化向外输出。
从一个看得见的海尔,到更多看不见的海尔,今天的海尔,是进化能力的集大成者,它依然在持续地、有节奏地进化。
周云杰说,生态的海尔既是海尔进化的土壤,也是海尔不断发展的方向。围绕生态海尔的建设,结合人单合一2.0的推进,海尔要加速进化,建立智慧住居、产业互联网和大健康三个世界一流的产业生态。
海尔的产业进化,放在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时代主题下,其重要性和迫切性尤为突出:
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给经济、社会、文化等带来全方位的重构。而与此同时,科技创新、消费、出海纷纷进入了深水区,面对不断加剧的不确定性,中国制造企业,该如何在深水区寻找确定性?
这对不同层级的企业都是一场大考,对攀高向上的中国制造更是挑战。唯有梯队式推动制造业企业进化,形成大型企业顶天立地、中型企业承天启地、小型企业铺天盖地的良好生态,才能夯实中国制造的底座,炼就中国制造的底色。
优质产业生态是中国制造业的重要家底。海尔的进化,是优秀者的示范,是海尔献给时代的礼物,必将给正在转型升级的中国制造和中国企业带来更多启示和更大价值。
3
海尔进化论:文化是魂
40年来,是什么造就了海尔的超级进化能力?或言之,海尔进化的底层逻辑是什么?
海尔有形成果的背后是无形的海尔文化,即海尔的创业创新精神,及海尔文化宗旨——“人的价值最大化”,这被认为是海尔创新创业精神的基因密码。
在商业文明的长河里,那些长盛不衰、基业长青的世界级企业无不昭示了同样的信仰,企业发展要始终契合商业伦理的底线,为顾客创造真正的价值。与之使命默契而又超乎其上的是,海尔致力于在为用户创造价值的过程中,实现员工价值最大化。
企业的初心原点看似弱小,但恰恰是最强大的力量。这个原点的力量决定了企业到底能走多远,因为原点决定了企业的韧性。
1984年12月26日,到青岛电冰箱总厂走马上任的张瑞敏,面对负债累累的工厂,着手制订了“十三条厂规”,包括“禁止随地大小便”等。
改变人,从改变人的观念开始。“十三条厂规”从改变人的观念开始变革,对当时面临改革难题的海尔来说,这是一剂对症的良药,海尔得以死里重生。
事实上,对刚刚打开开放之门的中国和中国企业而言,海尔对人的观念变革,又何尝不是从原点出发的精神坐标重塑?
此后,如何释放人的活力、发挥人的积极性、让人的价值最大化,一直是贯穿海尔一切行动的核心和根本。人单合一模式,就是将这一理念落地为方法论的管理工具。
海尔认为,人单合一模式是海尔持续进化的根本保障。过去40年,海尔一切进化都是围绕人展开的,讲述了一个个深刻、生动的“人的故事”。
海尔先后经历名牌战略、多元化战略、国际化战略、全球化品牌战略、网络化战略和生态品牌战略阶段,每个发展阶段的战略主题都与时代同频共振。
事实上,如果细心观察,无论置身于哪个阶段,海尔似乎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似乎又根本没有变化。
正如周云杰所言,海尔创业40年来,始终坚持“变”与“不变”两个原则——“变”是因时而变、驭势而变,“不变”的是坚持人的价值最大化。
企业即人,文化是魂。文化,是让企业基业长青的根本。基业长青的企业,都锻造其独特、稳定、强大的企业文化。
一代代海尔人,已经用40年,验证了海尔文化的蓬勃生命力。面向未来10年乃至更长时间,逐浪潮头的海尔还将继续验证、不断求索。
(资讯)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