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古代中国“智造”

了不起的古代中国“智造”
2024年05月18日 15:08 学习强国

转自:学习强国

编者按:泱泱中华,历史悠久,文明博大。漫漫的历史长河,留下了很多精美绝伦、巧夺天工的文物。它们被收藏在各大博物馆里,凝聚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有一些文物还蕴藏着有趣的“数理化”知识。2024年“5·18国际博物馆日”,让我们一起走进博物馆,去听听这些文物的精彩“讲述”吧。

1.故宫博物院 “金瓯永固”杯

关键词:金的稳定性

我叫金瓯永固杯,来自清代,高12.5厘米,口径8厘米,足高5厘米,使用八成纯金打造而成。作为清乾隆皇帝的专用酒杯,工匠们将我装饰得颇为华贵,我身体外壁满錾宝相花,花蕊以珍珠及红、蓝宝石为主。两侧各有一变形龙耳,龙头上有珠。三足皆为象首式,象耳略小,长牙卷鼻,额顶及双目间镶嵌珠宝,设计非常少见。

我之所以叫“金瓯永固”杯,是因为我身上錾有篆书“金瓯永固”。“金瓯”有国土、疆土之义,而金的化学性质相对稳定,具有很强的抗腐蚀、抗氧化能力,相比其他材质,可以长久保存,不损坏、不变色。“金瓯永固”这四字和金材质的组合颇有深意,寄托了清乾隆皇帝希望江山永固的愿望。

我曾装满屠苏酒,在旁静静见证了清王朝的兴衰。如今我就在故宫博物院,欢迎你的到来。参考资料、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2.中国国家博物馆 青铜冰鉴 

关键词:融化吸热

我叫青铜冰鉴,出生在战国时期。1978年,我出土于湖北省随县插鼓墩1号墓,长宽均为76厘米,高63.2厘米,是一个“大家伙”。

我被称为世界上最早的冰箱,能在炎炎的夏日里提供制冷服务,让古人随时畅饮解暑的冰镇美酒。这得益于我非同寻常的结构。我整个身体由外层的铜方鉴和内层的铜尊缶两件器物组成。到了夏天,人们将美酒倒入尊缶,在鉴、缶之间放置冰块,冰块在融化过程中会吸收周围的热量,稍等片刻,缶中的美酒就变凉啦!(参考资料、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官网)

3.上海博物馆 “见日之光”镜

关键词:微观曲率、铸造应力

我是“见日之光”镜,一枚西汉时期的青铜镜,直径虽只有7.4厘米,却承载着“见日之光,天下大明”的铭文,寓意深远。不同于一般的青铜镜,我会变“光影魔术”,镜面不仅能映照人影,更能在平行光的照射下,反射投出与镜背的文字和纹饰相同的影像。

这背后的奥秘,在于铸造工艺的巧妙。

原来,在铸造阶段迅速冷却时,由于我背后纹饰的凹凸,形成了薄厚不均的镜体,收缩有快有慢,便产生了铸造应力,后期镜面研磨抛光,薄至一定程度时,表面就形成了不同的微观曲率。正是这些微妙的差异,使得平行光线在照射我时,经过反射形成明暗相间的花纹,将背面的图案映射出来,让古韵之美以一种神秘而优雅的方式呈现于世人眼前。(参考资料、图片来源:上海博物馆官网)

4.陕西历史博物馆 葡萄花鸟纹银香囊

关键词:力矩平衡

我是葡萄花鸟纹银香囊,直径4.6厘米,链长7.85厘米,由金银制成,盛放香料后,主要用来熏衣物和寝具,还具有杀虫的作用,在唐代风靡一时。我顶部有环链和挂钩,可以挂在车仗帷幔上或贴身佩戴。

我由银质外壳、2层机环以及金盂组成,外壳、机环、金盂之间用银质铆钉铆接,可以自由转动,在重力作用下保持重心向下,与地面呈平行状态。无论怎样转动,香料都不会溢出,可以一直保持稳定,达到“机环转运四周,而炉体常平”的效果。可以说,这是力矩平衡原理的早期应用。(参考资料、图片来源:陕西历史博物馆官网)

5.河南博物院 酱釉黑彩虎形枕 

关键词:陶瓷导热度低

我叫酱釉黑彩虎形枕,是一件金代陶枕,宽15厘米,长40厘米,高11厘米,是一只匍匐在地、缩颈抬头、小圆耳、大粗眉的萌萌老虎造型。在古代,虎的形象被赋予了趋吉避凶的寓意。看我的样子,是不是还挺可爱的?

在古代,养生讲究“头凉脚温”,而我的枕面覆了一层釉,可以让头部保持相对低温,夏天枕于其上,更是冰凉舒爽。这是利用陶瓷导热度相对较低的原理实现的,陶瓷具有较低的热损失率,变凉慢,变热也慢。(参考资料、图片来源:河南博物院官网)

6.湖北省博物馆 彩绘凤鸟双连杯 

关键词:连通器

我叫彩绘凤鸟双连杯,是战国时期的一件婚礼用合卺(jǐn)杯。我的体量精巧,通长17.6厘米,宽14厘米,高9.2厘米。

我的外观设计别具一格,整体髹以红、黑二色漆料,彰显出战国时期的审美。两个杯身紧密相依,底部由一根巧妙的管道相连,象征夫妻之间的紧密联合与和谐共生。杯身前方,一只凤鸟展翅昂首,姿态优雅;两侧则各有一只雏凤,它们与凤鸟共同构成三足,巧妙地托起整个杯身,展现了战国至秦汉时期的典型艺术风格。

在婚礼仪式中,新婚夫妇会用我共饮合欢酒。两个杯子内部通过管道相连,形成一个连通器,使得无论夫妇哪一方饮用,液面总能保持平衡。这一巧妙的设计不仅体现了对新婚夫妇的体贴关怀——酒量大者可多饮,酒量小者可少饮,更在无声中传递了平等与尊重的情意,表达了人们对婚姻美满、夫妻和谐的美好祈愿。(参考资料、图片来源:湖北省博物馆官网)

7.浙江省博物馆 猪纹陶钵

关键词:胎土掺炭 增加强度

我叫猪纹陶钵,约7000岁了。我的口边长21.7厘米、宽17.5厘米,底边长15厘米、宽13.5厘米,高11.7厘米,厚约1.1厘米,是浙江省博物馆馆藏一级文物,出土于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我的长边两侧各阴刻一猪。猪长嘴,竖耳,高腿,短尾,粗鬃,腹略下垂。猪的腹部均运用了阴刻重圈和草叶纹等装饰纹样,这类纹饰常见于河姆渡文化。

我是一种低温夹炭黑陶,史前先民在烧制陶器时,会在胎土中掺杂上一些稻壳、稻叶、稻穗和植物茎秆烧成的炭灰,可以减少黏土的黏性,利于成型,还可以增加陶器强度,使其在干燥和焙烧时能够对抗应力,不易开裂。经过大约800摄氏度的精心焙烧,胎土中的炭质逐渐渗出至表面,赋予了我独有的色泽和质地。参考资料、图片来源:浙江省博物馆官网)

8.湖南博物院 曲裾素纱单衣

关键词:蚕丝、高强度、轻薄

我是曲裾素纱单衣,一件出土于湖南马王堆汉墓的珍贵文物,曾是轪侯夫人辛追生前钟爱的服饰。我的长度为160厘米,却仅有48克,是世界上现存年代最早、最薄、最轻的服装。

我轻薄如蝉翼、轻盈若烟雾,这背后的秘诀在于我所用的材料——蚕丝。养蚕缫丝,这一技艺是中国的伟大发明之一,不仅展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也体现出他们对自然界的细致观察和深入探索。蚕丝以其卓越的柔软性、出色的耐久度和较高的拉伸强度而著称,不易断裂。用蚕丝织成的衣物,既保持了必要的强度,又极为轻盈。(参考资料、图片来源:湖南博物院官网)

9.南京博物院 错银铜牛灯 

关键词:环保

我叫错银铜牛灯,是一件东汉时期的铜制灯具。我通高46.2厘米,身长36.4厘米,被人们亲切地称为“环保灯”。

过去,人们常常使用动物油脂作为点灯的燃料,然而油脂燃烧时会产生浓烟,污染室内空气。为解决这一问题,我被设计成了由灯座、灯罩和烟管三部分组成的精巧结构。

使用我时,人们将油脂置于灯盘之上点燃。油脂燃烧产生的烟尘会因为高温而变得轻盈,自然上升。这时,我身上的灯罩就像一个守护者,合上后会引导着烟尘通过精巧的导烟管,导入我盛有清水的腹部。烟尘与水接触后,便被部分溶解吸收,有效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参考资料、图片来源:南京博物院微信公众号)

备注:本文馆藏文物排序不分先后。以上9家博物馆,除了故宫博物院和中国国家博物馆外,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湖南博物院、河南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为首批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重点博物馆。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浙江省博物馆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5-24 汇成真空 301392 --
  • 05-21 万达轴承 920002 20.74
  • 04-29 瑞迪智驱 301596 25.92
  • 04-25 欧莱新材 688530 9.6
  • 04-01 宏鑫科技 301539 10.64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