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军工】大立科技:高成长光电平台公司

【华西军工】大立科技:高成长光电平台公司
2020年12月23日 14:35 新浪财经-自媒体综合

新浪财经年度巨献,推出年度策略会,邀请200+金麒麟分析师、50+优秀基金经理专场直播,为投资者打造“全明星阵容”,全面透析2021年A股机会和风险,立刻观看

来源:机械军工e洞察

公司主业进入快速增长期

红外产业从2018年开始出现拐点。大立科技自2008年上市以来,受制于军用红外产品有限的订货,08-17年10年间利润一直在三千万元上下徘徊。2018年,公司利润大增82%达5500万元,2019年利润增长147%达1.36亿元。假设本次疫情没有发生,我们预计公司主业2020年将实现利润2亿元,同比增长47%;2021年主业将实现利润4亿元,同比增长100%;2022年增长50%达6亿元(上述预测均未考虑健康测温类产品)

红外军品需求暴增是主因

2018年以来,军用红外产品订单暴增,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军改后陆军单兵红外装备集中放量,二是红外制导在导弹等精确打击武器上的应用开始大规模普及。

公司军品包括导引头系统、惯导、球型吊舱和观瞄器具等,导引头占比超50%,增长最快。目前,大部分导弹的红外导引头都采用制冷型探测器。公司向电科11所等单位采购制冷探测器,采用核心算法做成模组并配上镜头,以整机形式销售。其核心技术包括算法和部分镜头及系统的设计。同时,公司的光电惯导产品(寻北仪等)订单增速也很可观。预计公司今年实现军品收入近5亿元,同比增长66%,军品贡献利润1.5亿元。

在非制冷红外探测器领域,大立科技是非晶硅技术龙头,并将向氧化钒技术路线拓展。预计到2025年,非制冷弹占比将从当前的5%提升至30%。公司自产的非制冷探测器将扩大用量。预计现有武器装备中的进口非制冷探测器都要需要国产替代(存量产品规模较大),公司已获得部分维修延寿市场。预计公司研制的大面阵非制冷控制器将在很多低成本应用场合取代制冷探测器。

我们预计,公司的导引头产品将保持连续3年每年翻番的高增长,带动整体军品明后年连续50%的高增长。预计2024-2025年高峰期,公司单年军品收入规模可达20亿元,贡献利润6亿元。

机载光电吊舱打开新天地

公司今年6月收购的北京航宇智通公司主要研制机载光电侦察吊舱。吊舱能够有效提升飞机的侦查、作战能力,特别是实现空优战斗机的对地打击能力现代战机挂载的侦察吊舱的种类和数量都在逐渐增加。雷神公司的AN/ASQ-228先进瞄准前视红外(ATFLIR)和洛马公司的“狙击手”XR先进目标探测吊舱(ARP)是美军装备利器。预计我军现役主战飞机未来10年装备吊舱1000具以上,未来10年随军机出口吊舱500具以上。目前此类吊舱国际市场单价达200万美元。

公司收购航宇智通将带来两大改变:一是产品价值量、利润率的提升;二是公司从部件产品向系统级平台型产品拓展。预计公司将和航空613所共享市场,公司能分享的目标市场空间约150亿。预计从明年开始少量贡献利润,2022年有望投产一条线。

多品种巡检机器人需求旺盛

民品方面,大立80%的核心零部件为自产,具备较强的成本优势和渠道优势。公司把红外热像仪集成到机器人产品中,在电网巡检机器人、轨道交通巡检机器人和IDC机房巡检机器人等领域接单能力较强。公司的机器人大部件中除了激光雷达是外购,其他部件都是自产。公司的IDC机房机器人产品还增加了数据识别和智能读取功能。巡检机器人行业渗透率低,行业空间大,是公司未来五年的民品重头戏。

预计公司2020年-2022年分别实现营收10.36亿元,13.13亿元和17亿元,分别实现净利润4.03亿元,5.07亿元和6.05亿元。其中今年收入和利润主要来源为疫情拉动的红外测温仪设备和军品放量,明年5.07亿元的利润构成主要为:军品1.99亿元;电力机器人0.74亿元;轨交+IDC机房机器人1.39亿元;工业+消防0.21亿元;户外瞄具+健康测温产品0.74亿元我们认为公司当前预期差较大,疫情过后仍具有高速增长的动力,股价具有戴维斯双击潜力。给予公司2021年主业4亿利润40倍PE,大健康业务1亿利润20倍PE,目标市值180亿元。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目标价40元。

风险提示:

受军品采购政策和需求的影响,公司军品订单不及预期;

机载光电吊舱研发进度不及预期;

民品市场拓展不及预期。

1. 军民品并进,中国版FLIR雏形初现

1.1 科研立身,研发+产业化扎实发展

浙江大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前身为1984年成立的浙江省测试技术研究所,2001年完成改制,2008年2月在深交所上市(002214)。公司是专业从事非制冷红外焦平面探测器、红外热成像系统、智能巡检机器人、惯性导航光电产品研制的高新技术企业,是国内少数技术自主可控、完全知识产权、独立研发的厂商;产业链方面,公司具备从生产热成像核心器件、机芯组件到整机系统制造能力,是国内少数具有完整产业链的专业制造商之一。在军品领域,公司拥有国内最大的非制冷焦平面红外探测器(非晶硅)生产线。

大立的发展路线呈现出研发突破→实现产业化→进一步研发突破的螺旋式发展路径,其中非制冷焦平面探测器的成功研发标志着公司具备了红外设备最核心器件——红外探测器芯片的研制生产能力,坐稳国内红外厂商第一梯队。在2020年并购航宇智通以前,公司所有的规模扩张和产品类型拓展均来自于企业内生,公司以科研立身,科技属性鲜明。

1.2 收入利润规模扩大,费用率降低彰显管理能力提升

2018年以前公司的营业收入和利润规模变动较小,2018年起公司的营收和利润开始高增长,2018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24亿元,同比增长40.46%;实现归母净利润0.55亿元,同比增长81.95%;2019年公司实现营收5.30亿元,同比增长25.25%;实现归母净利润1.36亿元,同比增长147.41%。今年因疫情影响,公司的人体红外测温设备出货量巨大,截至三季度公司2020Q3实现营收8.18亿元,同比增长106.90%;实现归母净利润3.39亿元,同比增长270.22%。

2018年和2019年公司营收和利润的高增长主要原因可分军民两方面,其中民品增长的逻辑在于红外芯片实现国产化,性能提升的同时成本大幅下降,促进了红外产品在民用市场的普及。军品收入和利润增长的原因在于:1、军改落地,公司军品订单逐年回升;2、近年来公司军品红外热像仪从陆军单兵配套升级到航空、导弹等配套,军品中导引头和球型吊舱红外组件的收入占比已过半,军品毛利率大幅提升至60%以上;3、惯性导航器件等产品快速增长。

公司军品的纵向拓展使毛利率和净利润提升明显,此前公司的红外军品主要以单兵的枪瞄、望远镜等产品为主,价值量较小且采购相对分散。自2018年起公司红外军品拓展至导弹导引头、飞机光电吊舱组件等高端产品,利润率大幅提升,使得公司的整体毛利率从50%左右提升至60%以上。

费用方面,公司的三费占销售收入比重自2017年起便逐年下降,销售费用占销售收入比重从2017年14.41%下降为2019年9.11%,管理费用占销售收入比重从2017年的31.19%下降为2019年的10.02%;财务费用占销售收入比重从2017年的3.46%下降为2019年2.44%;今年因为公司测温产品属于国家防疫应急采购物资,前期民品的主要产能用测温仪的生产,大幅减少了销售费用和财务费用,导致三费占比进一步降低。后续抛开今年疫情的特殊情况,公司2018年、2019年经营费用的连续改善体现了经营管理能力有显著提升。

2. 军品纵向拓展,民品多点开花

2.1 红外行业简述

红外线的波长在0.76微米-1000微米之间,按照波长范围可以分为近红外(短波红外,波长0.76~3微米)、中红外(中波红外,波长3~6微米)、远红外(长波红外,波长6~15微米)和极远红外(波长15~1000微米)四类,它在电磁波连续频谱中的位置是处于无线电波与可见光之间的区域。

红外热像技术的本质是将自然界中的温度信息有效识别并加以利用。所有高于绝对零度(-273℃)的物体都会发出红外辐射。利用某种特殊的电子装置将物体表面的温度分布转换成人眼可见的图像,并以不同颜色显示物体表面温度分布的技术称之为红外热成像技术,这种电子装置称为红外热成像仪。通过红外探测器将物体的辐射功率信号转换成电信号,再由成像装置输出就可以完全一一对应地模拟扫描出物体表面温度的空间分布,经电子系统处理后传至显示屏上,得到与物体表面热分布相应的热像图。运用这一方法,便能够实现对目标进行远距离热状态图像成像并进行分析判断。在一张热像图背后,涉及到了物理学、光学、计算机、微电子、图像处理等多个学科,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高科技。其中具有红外探测器研制生产能力的单位在整个产业链中最具竞争力且产业链地位较高。

红外探测器是红外热像仪的核心器件之一。早期探测器技术被美国、法国、日本等国家垄断,国内探测器全部依赖进口。由于探测器成本占到了红外热像仪的60%,直接导致国产红外热像仪价格昂贵。2008年前后,我国陆续有企业走上红外热成像技术的自主研发之路,政府也通过各项政策和专项提供了良好的科研环境,从2015年起,我国已能够自主生产红外探测器、机芯等红外热像仪所需的全部关键零部件,目前我国红外设备制造产业整体呈现出了军工集团、中科院系科研院所和少量优质民营企业三大体系并存的格局。

红外热像仪有多种分类方式,按照工作机理可以分为基于热效应的热探测器和基于光电效应的光子探测器。一般来说,光子探测器需要制冷,探测响应率高,而热探测器则不需要制冷,成本相对较低。在非制冷探测器中,根据探测器的主流热敏材料不同,也可将红外探测器分为氧化钒(VOx)和非晶硅(α-Si)两类。氧化钒的研究使用历史较长,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的Honeywell公司在军方资助下开始研究氧化钒薄膜,并于20世纪80年代末研制出非制冷氧化钒微测辐射热计。氧化钒材料具有较高的TCR,其制备技术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很成熟,在微测辐射热计产品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非晶硅则是1992年法国原子能委员会与信息技术实验室/红外实验室研发的探测器热敏材料,目前技术上已非常成熟。非晶硅的高温度电阻系数(TCR)与氧化钒相当,其优点是与标准硅工艺完全兼容,制备过程相对简单。但由于非晶硅是无定形结构,呈现的1/f噪声比VOx要高,所以NETD通常不如VOx材料。由于采用多晶硅材料的微测辐射热计可以将薄膜厚度控制的非常小,具有较低的热容,所以在保持较低热响应时间的同时也具有较小的热导,可一定程度兼顾图像刷新率和信号响应率的要求,目前非晶硅的热响应时间常数为7ms左右,而氧化矾一般在10ms左右。

目前,大立科技具备非制冷型红外探测器研制生产能力,芯片中的热敏材料以非晶硅为主。因公司在国内独有的非晶硅非制冷红外焦平面探测器的先进性,特别是在型号应用领域的独特优势,分别在2014年底和2017年获得两期“核高基”专项。

公司最新一代的非制冷红外产品进一步拓展军事用途。高分辨率是光电产品的重要发展方向,公司2019年成功研制出12μm像元、3072×2048规格600万像素非制冷红外焦平面探测器,是业内首款达到600万像素级的产品。该探测器采用非晶硅技术路线,保持了非晶硅技术路线大面阵、高均匀性和高稳定的特点,可提供更高速、更细腻红外图像,满足高动态、大视场的应用需求,适用于航空航天、空间遥感、态势感知等高端应用场景。此外,像元尺寸的减小,降低Die size尺寸,从而可以提升探测器的产能,对整机系统的大小、重量和价格有明显优化。在未来低成本应用场合有可能取代制冷产品。

2.2 军用红外热像仪发展前景良好

二战时期红外技术被首次应用于战场上,经过多年的技术迭代和产品升级,红外设备已在各军兵种的各型武器装备中得到广泛应用。

目前红外热成像仪在美国、法国等发达国家军队的普及率较高,市场较为稳定。根据Maxtech International预测,2023年全球军用红外市场规模将达到107.95亿美元。目前国际军用红外热成像仪市场主要被欧美发达国家企业主导占据,因各国保持高度军事敏感性,限制或禁止向国外出口,大部分市场集中在欧美地区。根据Maxtech International统计,2014年全球军用红外热成像仪系统市场中,北美占50%,欧洲占18%,亚洲地区目前市场份额仅占12%。根据《红外成像技术的军事应用及展望,2003》一文中显示,目前我军红外装备的人均配备比例尚不足0.1,而美军为1.7。从军队规模和红外热像仪的匹配性看,我国军用红外热像仪的渗透率较低,潜在市场空间巨大。

2.2.1 单兵红外设备:进入稳健增长阶段

单兵红外设备以红外夜视设备和枪瞄为主,主要装备对象为传统陆军。夜视是红外技术在军用领域的开端,红外夜视技术使作战部队能够突破夜幕的障碍、获得夜战的自由。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士兵人均拥有1.7具红外热像仪产品,充分说明红外设备在军队中的需求量大且战争效应良好。

公司传统非制冷红外产品在陆军广泛应用。公司擅长的非制冷红外焦平面阵列技术特别适用于单兵携带的便携式武器装备,在此技术上研制生产的武器夜间瞄准器在陆军中得到广泛应用。大立科技在此领域一直保持国内技术领先优势,并且在过去十年一直以陆军瞄具等产品为主。

近几年我国在红外单兵设备的装备比例上有所提升,但相较于欧美等发达国家等依旧存在较大差距。我们认为当前陆军夜视仪、红外枪瞄市场将进入稳健增长阶段,主要增长来源于渗透率继续提升和原有设备的同类高端化产品替换。

2.2.2 红外导引头:需求爆发

制导武器是当前和未来战争的主要打击力量。现代实战数据表明,精确制导武器已成为高技术战争的主要杀伤工具,并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海湾战争中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用8%的精确制导武器击毁了80%的敌方目标,各军事强国均看到了精确制导武器的发展潜力和重要性,并大力推进。此后,精确制导武器在战争中的使用量不断上升,科索沃战争已升至35%、阿富汗战争升至60%,伊拉克战争升至68%。从目前的发展趋势可以看出,随着武器装备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精确制导武器的占比将会继续提升,而制导技术则是决定精确制导武器作战性能的关键因素。制导方式根据工作原理可大致分为光学制导,雷达制导,卫星制导和惯性制导等,其中光学制导技术可分为红外制导、激光制导、可见光电视制导及复合制导等,光学制导技术在现代战场上得到了广泛应用。

其中基于红外热成像技术的红外制导具有分辨率高、抗干扰能力强,隐蔽性好、自主捕获目标,昼夜工作能力强等特点。导弹越接近目标,接收到的目标红外辐射越强,制导精度越高,大大提高了命中率。目前在空空、空地、地空、地地、反坦克导弹等领域均有广泛的应用。

随着红外成像技术的快速发展,世界各国相继研制了多种红外成像制导导弹。如美国的毒刺改进型(Stinger Post和Stinger RMP),斯拉姆AGM284E远程攻击型导弹,苏联的SAM213和法国的西北风改进型,美国幼畜AGM265D/F空地、空舰导弹,法国MICA导弹(红外型),英国ASRAAM导弹,德国IRIS-T导弹,美国AIM-9x导弹,其中,美国的AIM-9x近距空空导弹是美国重点发展的最新型空空导弹。

目前来看,红外精确制导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一是可利用的红外波段由近红外(1.5μm~2.8μm)向远红外(8μm~14μm)波段发展的趋势;二是所采用的红外探测器由单元、多元向凝视焦平面阵列发展的趋势。可以推断,在未来的战场上,红外制导武器的应用前景会越来越广阔。

目前公司的红外导引头收入已占军品一半,对整体毛利率拉动显著。当前,实战化演练和周边国际局势趋紧,军方对导弹采购量和安全库存量均有显著提升。大立科技还是国内首家解决了高马赫数下红外气动光学效应难题的单位,也是唯一实现了在高马赫数下工程应用的单位。当前导弹的高速化是导弹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公司有望凭借其在相关领域的先发优势抢占超高速导弹红外导引头领域。

2.2.3 光电吊舱:收购航宇智通,向系统级供应商迈进

机载光电吊舱是各类机载光电系统的集合,机载光电吊舱主要用于飞机飞行和攻击时的导航、目标搜索识别、精确制导和跟踪。随着光电技术、计算机与信息处理技术、通信和网络技术的进步,机载光电吊舱正在向高分辨率、多波段、高度集成的新型系统发展。目前,国外正在大力研制新一代机载吊舱,其信息综合处理能力和智能化水平均有明显提升。国内装备的机载光电吊舱与外军产品相比仍有明显的技术差距,同时国内机载光电吊舱装备数量较少,难以满足现役装备作战使用需求。

固定翼飞机光电吊舱当前的装备对象广泛,大部分种类飞机均能根据需求选择是否加装,是飞机可选配件中的万金油设备。吊舱能有效提升飞机的侦查、作战能力,特别是实现空优战斗机的对地打击能力。以美军“狙击手先进瞄准吊舱”(Sniper Advanced Targeting PodSniper ATP)为例,该吊舱由洛克希德·马丁公司设计、开发并制造。该设备具有信息传输能力,提供精确的目标瞄准能力,集成了高分辨率中波第三代前视红外、双波段激光器、CCD电视摄像机、激光光斑跟踪仪和激光指示器,极大地改进了目标探测/识别能力,其目标确认距离为第一代吊舱的4倍。激光光斑跟踪仪还可以利用另一架飞机的激光器进行瞄准,并投放精确炸弹。此外美军已经向狙击手吊舱加装数据链,可以将图像等信息通过数据链传给地面部队,为其提供战场环境信息。

目前Sniper ATP已被集成到F-15“鹰”、F-16“战隼”、A-10“雷电II”、F-18、B-52、B-1战机平台上使用。截至2015年该系统已向美国空军交付第1000套该设备。据2017年5月15日媒体报道,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收到美国空军的一份交付命令,向科威特空军提供Sniper ATP,用于其F/A -18C/D大黄蜂飞机。

目前,国内固定翼机载光电吊舱技术水平和装备渗透率与美军有较大差距,技术水平提升空间和潜在市场空间巨大。公司此前已为国内多种吊舱提供所需的红外设备组件,充分掌握了光电吊舱所需的红外相关技术。新收购航宇智通主打吊舱整体产品,未来将帮助公司从吊舱零部件供应商拓展为吊舱整体供应商,单品价值量均在千万元级别。

公司收购的航宇智通时间点恰好赶上了此轮航空装备的需求爆发期。目前航宇智通研发团队针对新型光电吊舱产品已完成两轮样机研制,设计和装调经验丰富。公司还将以此为技术突破口,衍生出无人机载光电吊舱/球舱等产品。同时公司募投项目中也包含了研发及实验中心建设项目、光电吊舱开发及产业化项目,我们认为公司吊舱业务会在1-2年内开花结果,进入吊舱分系统供应体系中。

我们预计我军现役主战飞机未来10年装备吊舱1000具以上,未来10年随军机出口吊舱500具以上。目前此类吊舱国际市场单价达200万美元。公司收购航宇智通将带来两大改变:一是产品价值量、利润率的提升;二是公司从部件产品向系统级平台型产品拓展。预计公司和航空613所共享市场,公司能分享的目标市场空间约150亿元。预计从明年开始少量贡献利润,2022年有望投产一条线。

2.2.4 惯导业务:技术先进增速快,有望成为独立收入板块

大立的惯导业务为公司近期新拓展的业务板块,是公司凭借自身红外技术而拓展的光电惯导产品。光电惯导的核心器件为光纤陀螺。光纤陀螺仪是以光导纤维线圈为基础的敏感元件,由激光二极管发射出的光线朝两个方向沿光导纤维传播。光传播路径的不同,决定了敏感元件的角位移。

光纤陀螺是惯导陀螺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具有抗冲击能力强、使用寿命长、动态范围宽、无需预热等优点。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各类武器装备中,实现武器装备的自主导航。

由于光纤陀螺在机动载体和军事领域的应用甚为理想,因此各国的军方都投入了巨大的财力和精力。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如美、日、德、法、意、俄等在光纤陀螺的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进步,一些中低精度的陀螺已经实现了产品化,而少数高精度产品也开始在军方进行装备调试。美国在光纤陀螺的研究方面一直保持领先地位。目前美国国内已经有多种型号的光纤陀螺投入使用。我国光纤陀螺的研究相对起步较晚,高精度陀螺方面与美国还存在较大差距,目前国内的光纤陀螺研制精度已经达到了惯导系统的中低精度要求,高精度陀螺近两年有一定技术突破。

公司的光电惯导产品主要包含方位姿态仪、惯性寻北仪和mems导控核等产品,技术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目前收入占比较低,但增速极快,今年有望实现数倍增长。该业务也将为公司后续从红外公司向综合光电公司拓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2.3 民用红外市场多点开花

红外芯片成本降低和科技发展使得红外设备在民用市场的需求及应用大规模爆发。近年来由于红外芯片实现了国产化,同时芯片的封装技术从金属封装发展到了陶瓷封装,再进一步向晶圆级封装发展,进一步带动了红外产品的成本和售价下降,使得红外技术和产品在民用领域得以快速普及。

红外产品在我国很多传统行业,如冶金、石油、电力等行业的渗透率较低,而这些行业中涉及大量的检测、监测的环节,对于安全高效生产意义重大。而由于我国人口结构导致问题导致人工成本越来越高,同时人工受制于生理因素又有诸多限制。用设备逐步替代人工是大势所趋,也符合制造业升级转型的发展路径。

公司的红外民品主要以常用的红外热像检测设备和可移动的红外巡检机器人平台两种形式为主。目前已覆盖电力、轨道交通、工业(含IDC中心)、人体测温以及汽车等领域。

2.3.1 电力领域是公司的强势市场

红外技术在电力检测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电力需求的不断增加,电力用户对于供电安全性、稳定性和可靠性要求不断升级。为了更好的满足电力用户需求,同时尽可能降低检修的成本,两大电力公司从“十一五”时期开始逐步加大了对电力设备状态检测、监测技术的研发和试点力度,从而代替以人工巡检为主的巡检方式。

以电站巡检机器人为例,电站巡检机器人主要应用于室内外变电站代替巡视人员进行巡视检查。机器人系统携带红外热像仪、可见光CCD等有关的电站设备检测装置,以自主和遥控的方式,代替人对室外高压设备进行巡测,以便及时发现电力设备的内部热缺陷、外部机械或电气问题如异物、损伤、发热、漏油等等,给运行人员提供诊断电力设备运行中的事故隐患和故障先兆的有关数据。

红外热像仪在电力领域普及和应用程度有较大提升空间。以巡检机器人为例,自2013年国家电网对机器人首次招标以来,每年统一采购的变电站巡检机器人保持在200台左右,目前以投入运行1200台,而截至2018年,国内110kv及以上的变电站数量超过20000个,预计2020年底将超过30000个,电力用巡检机器人的数量还存在巨大的提升空间。

公司产品在电力系统已成功应用多年,后续渗透率有望进一步提升。公司向电力领域提供多种红外产品,有手持式红外热像仪、固定站式红外热像仪和巡检机器人等产品,其中还有部分设备供给业内专业厂商。公司和电力系统已有多年合作历史,自2013年以来已成功中标电网的多个项目。我们认为由于疫情影响,我国或将加大电力、轨道交通等公共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同时新基建中特高压建设项目也会对电力巡检机器人产生更多需求,公司作为这些领域的专业红外设备提供商有望受益。

2.3.2 公司产品在轨道交通领域发展迅速

公司红外热像仪产品已切入轨道交通检测市场,收入利润规模增长迅速。2019年公司已成功开拓轨道交通业务,中标上海地铁项目,为上海地铁提供手持式测温仪和挂轨式巡检机器人等产品,目前上海中标4条线路,北京1条,同时公司也在加速推进宁波苏州等地区项目。今年预计增长迅速且能够维持较长期的高增长。

红外检测在铁路市场的应用处于初期阶段,后续市场空间巨大。铁路系统是一个非常庞大复杂的系统,有着数不胜数的电力机车、配套电气设备、接触网线和信号系统等,对铁路系统当中的这些重大装置设备采用有效的预测性维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容忽视。铁路系统运行时在热量和温度方面有明显特征,红外热像仪可以精准找出温度异常部位,快速定位可能出现故障或运行异常的部分,从而保障铁路系统的安全运营。而铁路领域的检测手段和相关仪器发展相对不足的,使用的很多设备为初级的手持式测温仪,效果更好效率更高的热像仪应用很少,因此市场空间巨大。

一般情况下我国的铁路40-50公里配备一个变电站。根据《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2019年统计公报》,2019年末我国铁路总里程达13.9万公里以上,其中电气化里程10万公里,按照45公里一个变电站,则铁路用变电站的数量约为2300个左右,假设每个变电站平均配备3台红外检测设备,按照10万元的单价,则有6.9亿元的市场空间。同时我国火车站数量约为5544个,假设平均每个车站配备2台红外巡检设备,按照10万元单价计算,则整体市场空间为11.09亿元。

红外检测在城市轨道交通领域市场空间同样可观。根据中国节能协会城市轨道交通节能专业委员会发布的数据显示,预计到2019年底,全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总里程将达6600公里。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每年都维持着较高增长,而且随着技术发展,城轨的智能化以及对安全性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因此红外检测设备在该领域的普及程度和渗透率将会加速提升。

2.3.3 公司产品在工业领域快速发展

红外热成像仪一直在工业自动化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包括自动化检查、加工过程控制、状态监测、火灾预防和监测,以及连续光学气体成像等。据测算,目前我国冶金、电子以及食品等制造业约有132万家,以10%的企业购买红外热像仪产品,行业空间超百亿元。

目前,工业领域主要客户集中在冶金和石油化工行业,该领域客户对安全生产以及无人化都有很高的需求。未来工业用热像仪将成为公司增长的新动力。

今年公司巡检机器人应用成功拓展至数据中心(IDC机房),相关业务增长迅猛,为公司巡检机器人开辟了新的增长点。

2.3.4 防疫设备需求常态化趋势明显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使得红外测温类产品的需求呈爆发式增长,后续大健康类测温产品将成为民品重要部分,包括居家养老类、公共场所测温类等,消费不断下沉。

首先,海外疫情依然严峻,进入冬季随着气温降低,新冠病毒生存率显著提升,疫情反复趋势明显,国内外对红外测温设备的需求将有所提升。还必须看到,此次疫情使得人们对公共场合人体温度监测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疫情缓和、复工复产难以减弱公共场合对人体测温类产品的需求,红外测温设备在公共场合的部署需求常态化趋势明显。我们判断从明年起,红外健康类产品每年占公司收入的比例将稳定在10-15%,而这一比例在疫情前仅有3%左右。

3. 核心竞争优势分析

公司属于平台型公司,以红外芯片研发制造能力为核心,结合科技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拓展应用场景和产品类别。

目前公司主要产品为红外热像仪,下游客户包含军品、电力、轨道交通、医疗、消防、户外娱乐和汽车等领域。红外下游细分领域多,各领域市场空间有限,导致很难出现一家专业做红外芯片的纯中游企业。

当前,芯片(探测器)占红外终端产品成本的近70%。大立科技具备从芯片到整机的一体化生产能力,在非晶硅技术路线上的成本优势明显,比众多依靠外购芯片的厂商更具竞争力。其次,出于经济效益考虑,公司选择与专业代工厂合建芯片前道生产线,企业主要以封测,集成为主,既保持了芯片核心的研制生产能力,同时有效降低了折旧费用和固定资产投入。

非晶硅技术路线军民通用性强,适合用于民品市场。当前公司在电力、轨道交通、IDC机房巡检等多个方面业务进展良好,同时也持续拓展道路安全驾驶等新兴领域。作为典型的红外平台型公司,大立已形成红外单机+巡检机器人+军品“三驾马车”支撑长远发展。

4.  盈利预测和投资建议

预计公司2020年至2022年分别实现营收10.36亿元,13.13亿元和17.00亿元,分别实现净利润4.03亿元,5.07亿元和6.05亿元。其中今年收入和利润主要来源为疫情拉动的红外测温仪设备和军品放量,明年5.07亿元的利润构成主要为:军品1.99亿元;电力机器人0.74亿元;轨交+IDC机房机器人1.39亿元;工业+消防0.21亿元;户外瞄具+健康测温产品0.74亿元。

我们认为公司预期差较大,疫情过后仍有高速增长动力,股价具有戴维斯双击潜力。假设本次疫情没有发生,我们预计公司主业2020年将实现利润2亿元,同比增长47%;2021年主业将实现利润4亿元,同比增长100%(不考虑大健康产品);2022年主业增长50%达6亿元(不考虑大健康产品)。给予公司2021年主业4亿利润40倍PE,大健康业务1亿利润20倍PE,目标市值180亿元。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目标价40元。

5. 风险提示

受军品采购政策和需求的影响,公司军品订单不及预期;

机载光电吊舱研发进度不及预期;

民品市场拓展不及预期。

注:文中报告节选自华西证券研究所已公开发布研究报告,具体报告内容及相关风险提示等详见完整版报告。

分析师:陆洲

分析师执业编号:S1120520110001

证券研究报告:  《大立科技:红外军品放量,高成长光电平台公司》

报告发布日期:2020年11月26日

重要提示:

《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于2017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通过本订阅号发布的观点和信息仅面向华西证券的专业投资机构客户。若您并非华西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机构客户,为控制投资风险,请取消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任何信息。因本订阅号受限于访问权限设置,若给您造成不便,敬请谅解。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法律声明:

本订阅号为华西证券军工团队设立及运营。本订阅号不是华西证券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本订阅号所载的信息仅面向华西证券的专业投资机构客户,仅供在新媒体背景下研究观点的及时交流。本订阅号所载的信息均摘编自华西证券研究所已经发布的研究报告或者是对已发布报告的后续解读,若因对报告的摘编而产生歧义,应以报告发布当日的完整内容为准。

在任何情况下,本订阅号所推送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华西证券及华西证券研究所也不对任何人因为使用本订阅号信息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

本订阅号及其推送内容的版权归华西证券所有,华西证券对本订阅号及推送内容保留一切法律权利。未经华西证券事先书面许可,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刊登、转载和引用,否则由此造成的一切不良后果及法律责任由私自翻版、复制、刊登、转载和引用者承担。

免责声明:自媒体综合提供的内容均源自自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并获许可。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场。若内容涉及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勿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12-25 博俊科技 300926 --
  • 12-25 江天化学 300927 --
  • 12-24 华安鑫创 300928 38.05
  • 12-23 新亚电子 605277 16.95
  • 12-23 祖名股份 003030 15.18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