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赵建(西泽研究院院长)
最近一段时间,各类周期性资产大涨,尤其是有色和某些粮食大宗,上涨幅度非常疯狂,给生产型企业带来较大的困扰。人民币升值虽然相对平稳,但半年来升值幅度太大,给外贸企业也造成了很大的困扰。这些资产价格上涨的背后,基本面的供需因素影响是一方面,但从现在的波动形态来看,最主要的推手是游资的炒作。
疫情以来,全球货币大放水将达到30万亿美元(美银美林估计)。中国2020年社融增加也近40万亿元,远远超出2009年的“四万亿”,完全可以用货币大洪水来形容。
在疫情在中国外的其他国家还没有得到控制、实体经济还没有恢复的情况下,这些资金已经异变为金融资本、投机资本,在金融市场上赚取投机利得,而不是像产业资本那样投资实体经济。随着未来疫情防控存在更多的不确定性,经济复苏难以保证,新的放水预期也日益浓厚。当前游资最怕的事情变为:在新的一轮货币大放水来临之时,手头没有对冲的有效资产。“优质资产荒”导致过去被巴菲特称为骗局的比特币,也成为华尔街机构投资者争抢的对象。
对于逐利的国际国内游资来说,当前可能是历史上超买、炒作人民币资产的最好时机:
1,中国是全球大疫情肆虐下唯一疫情可控的净土。类似病毒大洪水下的诺亚方舟。
2,全球主要经济体长时间无法正常生产经营,只能靠印钞机维系住需求和金融市场,供给侧的大部分紧缺物资只能依靠中国制造。(最近一段时间一些外贸企业的海外家居、纺织及其它日常用品的订单已经排到了半年后)。
3,中国是今年唯一保持正增长的大型经济体。第4季度中国零售市场规模反超美国。
4,疫情更加凸显中国完整产业链和雄厚基础设施的优势。最近一段时间,苹果印度代工厂发生大规模骚乱,说明了并不是任何一个国家都具有中国制造那样的“制造业文化”。
5,全球央行已经失去节制,只有中国央行还相对保持着定力。主要经济体央行资产负债表扩表近一倍,国债收益率平均水平已经接近为零,负利率债券已经创记录的达到18万亿美元。而中国的十年国债收益率竟然还长期维持在3%以上。
当然,今年中国宽松程度也不低,但主要依靠的是商业银行系统(国有银行,窗口指导的体制优势),依靠信用派生货币。
6,中国正在推进更大范围的金融开放,虽然还有许多错综复杂的国际政治因素制约,但是金融开放和金融市场化的步伐没有变。
7,资本市场切实推动注册制改革,整个会计、法律、信息披露等规则正在加快与国际接轨,为外资进入中国提供了更好的配套便利。
8,特朗普下台,拜登胜选,虽然当前关键时段拜登仍然对华发出鹰派言论,但是大部分人认为拜登上台对中美关系是利好的。虽然中美关系回不到了从前,但是民主党进步主义的国际竞争规则会更加透明,更加富有确定性。
等等诸如此类。然而对追求利润的游资来说,现在超买中国资产的动力很简单:套利,赚钱。
简单来说,如果从美国信用市场以近乎零利率的成本借得一笔资金,转手购买中国的国债,无风险利差高达3%。如果购买时机合适,加上人民币升值的收益,总收益率可以达到10%+!
10%的近乎无风险收益!在当前全球低利率、资产荒的背景下,这样的收益多么诱人。如果再加一点杠杆和风险,那么收益更加可观。要知道,今年中国偏股型的公募基金收益率中位数超过40%。
有人说外资进来购买我们的金融资产,为我们的实体经济提供融资,为一些缺钱的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并形成资本账户的顺差不是更好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从资本类账户进入的外资,分为两种,一种是投资实体经济的产业资本,即我们通常说的FDI,它们带来了先进的技术、管理理念以及更广阔的海外市场,给当地政府带来了就业和税收;另一种,则是完全以短期利润为目的的游资,来也匆匆,吹起巨大的泡沫;去也匆匆,留下一地鸡毛。这个教训在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当前,全球游资正在利用货币水位差从人民币资产上疯狂套利。当然,这些国际投机资本并非没有成本,最主要的成本是中国外汇管制成本,即使赚得盆满钵满,但短期内也很可能难以变现流出。
然而随着中国进一步的对外金融开放、汇率市场化和人民币国际化,国际游资今年汹涌涌入,而且可能会继续涌入。同时,也会通过地下钱庄和虚假贸易等暗渡陈仓。最近人民币强势大升值,实际上也是从汇率上在反映这一倾向(人民币当前也是国内外游资炒作的重要标的)。
当然,外资和热钱进入中国投机套利的现象,并没有违反市场规则(除了地下钱庄的游资),因为市场本身就是通过套利消灭超额收益而形成均衡的。资本的本性也是套利。
但是,对于金融监管部门,当然也有自己的公共目标,那就是维护金融稳定。因此,就需要对当前的国际游资趋向密切关注,在强化合规监管的同时,还是要在市场上消除人为的无风险套利机会(比如中美利差,人民币持续升值)。更为重要的是,要不忘深化改革的初心,营造更好的营商环境,能更多的吸引真正来投资实体经济的FDI,而不是那些只会兴风作浪的游资!
(本文作者介绍:西泽资本(香港)首席经济学家,济南大学商学院教授,西泽金融研究院院长,曾担任青岛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平安银行研究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戴菁菁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