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开策略:不可错过的跨年行情 紧握科技主线

粤开策略:不可错过的跨年行情 紧握科技主线
2020年01月10日 15:23 新浪财经-自媒体综合

  原标题:粤开策略 | 专题研究:紧握科技主线,静待周期复苏

  来源:粤开崇利论市

  作者:廖宗魁

  市场来到3100点附近,其对基本面的情况争议仍然较大——目前经济的回升是“周期幻觉”还是复苏,是否存在补库存周期。相对于这些基本面的争论,我们认为,作为投资者,如何理解市场的反应可能更加重要。

  为什么每年都有跨年行情,但最终都很难演变成全年的行情?在配置上应该聚焦哪些板块呢?

  不可错过的跨年行情

  (一)跨年行情的四大特征

  A股的跨年行情属于高确定的趋势行情。回顾2009年以来的十一年,都产生了跨年行情,大致呈现以下几个整体特征:

  (1)跨年行情通常是介于1月初至4月之间的行情,行情持续时间通常为2个月左右,个别年份(比如2013年)行情会提前至12月。

  (2)历年跨年行情的行情都不小,期间沪指平均涨幅达18.4%,其中2015年行情最大,达45%;2017年行情最小,为6%。

  (3)除了2017年和2018年外,在大部分年份的跨年行情中,创业板涨幅明显占优。

  (4)除了牛市的年份外,跨年行情都会明显透支全年的行情。也就是说,A股绝大部分年份的行情涨幅均小于当年的跨年行情涨幅。

  (二)跨年行情的机理

  其一,稳增长政策往往在岁末年初定调并逐步落地。在中国的短期经济政策制定中,最为重要的两个会议都集中在春季前后:一个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一般在年底的12月份召开;另一个是全国两会,一般在3月初召开。

  其二,银行一季度会有较强的放贷冲动。商业银行在早投放早受益的驱动下,一季度具有较强的放贷冲动。

  其三,春季经济状况受到干扰多,预期产生的作用增大。在一季度大部分时间里,市场更多只能通过一些中观的指标去猜测经济的走势,预期在跨年行情中的作用更大。A股行情经常是先在“虚”处落笔,春季这种缺乏“实”的环境,反而更容易推动行情。

  其四,从资金配置的角度看,上一年结束后,机构都不用受到过去的牵绊,进入了新的考核周期,资金的风险偏好在年初也会明显提升。

  (三)为何春季躁动很难演化成全年行情呢?

  有行情出现,我们要积极参与,但也要对行情的性质保持应有的客观理性。历史上,除非是大牛市年,否则春季行情都没能演化为全年行情。所以,投资者既要入戏,但也不能入戏太深。

  对于政策,我们既要听其言,也要观其效果。政策实际落地会与市场解读存在不小的差异,而春季之后,政策则进入了落地生效阶段。前期如果预期过高,效果往往会不达预期。

  从经济基本面看,由于近十年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是不断下行的,这就使得期间的周期复苏时间往往很短,甚至很多时候出现的都是脉冲性的“周期幻觉”。春季过后,尤其是4月底上市公司一季报全部公布之后,市场对各行业的景气情况会有更加清晰的把握和预期,市场往往更容易回归理性。

  如何配置?动静相宜,虚实结合

  (一)2019年跨年行情有哪些启发?

  回顾2019年的跨年行情,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市场开始企稳。1月份,市场开始有所企稳,开启了跨年行情的序幕。这一时期涨幅靠前的是家用电器、食品饮料、非银金融和银行,消费和金融起到了稳市场的作用。这一阶段市场对行情的演进是将信将疑的,具有业绩确定性且估值低的板块更容易先受到青睐。

  第二阶段,市场风险偏好提升。2-3月份,市场逐步意识到2018年的悲观状况已经扭转,风险偏好开始明显提升。这一阶段涨幅靠前的是计算机、农林牧渔、电子和通信,科技与成长接过了“接力棒”。大量资金开始跑步进场,更有想象力的板块收益会更佳。跨年行情的中期,表演要看“虚”处。

  第三阶段,市场进入补涨阶段。4月初,市场再度进入加速冲高的过程中,前期涨幅较弱的周期出现了疯狂的补涨。这一阶段涨幅靠前的是化工、建筑材料、钢铁、采掘和有色。

  (二)2018年跨年行情的启发

  与2019年跨年行情的延绵与多变不同,2018年的跨年行情短暂而急促,沪指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上涨了近10%。风格上也比较简单,主要是对2017年风格的延续,食品饮料和家用电器领涨,房地产的大涨实际上是对此前内房股大涨的回应。

  (三)科技成长是本轮跨年行情的主线

  从本轮跨年行情的演进特征看,风格上基本采取了延续2019年下半年,以科技成长为主线的特征。从2019年12月2日至2020年1月9日,领涨的板块是传媒、电子和计算机,基本上是2019年下半年涨幅靠前的行业。市场顺利冲关,后续资金的风险偏好会明显提升,那么后续的市场会更注重“虚”处,这也是A股权重搭台、成长唱戏的核心道理。

  风险提示:外部环境恶化,政策宽松不及预期,经济再度下行

  以下为正文部分

  一年之计在于春,在A股市场亦如此。

  A股几乎每年春节前后都有行情,有时候从1月份开始,有时候则从上一年12月就开始启动,我们不妨称之为“跨年行情”。12月以来,沪指从2857的低点持续反弹至3100点附近,已经顺利冲破了压力关口,跨年行情已经开启。

  我们此前报告《春季躁动提前,未来可能存在的超预期》中指出,未来行情演进可能存在的两个催化剂:其一,超预期的货币宽松;其二,经济的超预期回升。

  就当下的情形看,这两种催化剂都有部分实现。一方面,央行已于1月6日全面降准0.5个百分点;另一方面,经济在四季度末确实出现了回升的迹象。

  市场对基本面的复苏争议仍然较大,目前经济的回升是“周期幻觉”还是复苏,是否存在补库存周期。相对于这些基本面的争论,我们认为作为投资者,如何理解市场的反应可能更加重要。

  为什么每年都有跨年行情,但最终都很难演变成全年的行情?在配置上应该聚焦哪些板块?历史会给我们一些启示。

  一、不可错过的跨年行情

  (一)跨年行情的四大特征

  回顾过去十年A股与美股的历史,其中的差异非常显著。美股走出了波澜壮阔的长牛,A股虽然也出现了2009年和2014-2015年两轮牛市,但持久力上比美股要逊色很多。在一个持久力缺乏的市场,一旦有高确定性的趋势行情,错过了将久久不能填补。

  A股的跨年行情,就属于这种高确定的趋势行情。回顾2009年以来的十一年,都产生了跨年行情行情,大致呈现以下几个整体特征:

  (1)跨年行情通常是介于1月初至4月之间的行情,行情持续时间通常为2个月左右,个别年份(比如2013年)行情会提前至12月。

  (2)历年跨年行情的行情都不小,期间沪指平均涨幅达18.4%,其中2015年行情最大,达45%;2017年行情最小,为6%。

  (3)除了2017年和2018年外,在大部分年份的跨年行情中,创业板涨幅明显占优。

  (4)除了牛市的年份外,跨年行情都会明显透支全年的行情。也就是说,A股绝大部分年份的行情涨幅均小于当年的跨年行情涨幅。

  (二)跨年行情的机理

  为什么A股呈现如此明显的跨年行情呢?我们认为,几个重要的机理:

  其一,稳增长政策往往在岁末年初定调并逐步落地。从2009年以后,中国经济增速整体趋势不断下行,这就意味,在绝大多数的年份政策都存在一定程度稳增长的压力。

  在中国的短期经济政策制定中,最为重要的两个会议都集中在春季前后:一个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一般在年底的12月份召开,定调来年的经济政策方向;另一个是全国两会,一般在3月初召开,会提出本年度主要的经济目标以及各方面重要的经济政策落地。我们知道,A股行情历来容易受到政策的驱动,两个重磅会议叠加在春季前后,这就为跨年行情提供了非常大的政策空间。

  其二,银行一季度会有较强的放贷冲动。商业银行在早投放早受益的驱动下,一季度具有较强的放贷冲动,尤其是在经济下行,净息差下降的背景下,商业银行更有早放贷以锁定高息差的冲动。一季度新增人民币贷款占全年比重常年维持在30%以上,比如2009年一季度这一占比高达48%,可以说是2009年春季大行情及全年大牛市的导火索。

  其三,春季经济状况受到干扰多,预期产生的作用增大。由于中国的春节因素对经济活动干扰非常大,很多高频指标根本无法消除季节性因素的影响,国家统计局也要到3月中旬才公布1-2月合并的经济数据,而上市公司一季报则需要到4月中下旬才会浮出水面。

  这使得在一季度大部分时间里,市场更多只能通过一些中观的指标去猜测经济的走势,预期在跨年行情中的作用更大。A股行情经常是先在“虚”处落笔,春季这种缺乏“实”的环境,反而更容易推动行情。

  其四,从资金配置的角度看,上一年结束后,机构都不用受到过去的牵绊,进入了新的考核周期,资金的风险偏好在年初也会明显提升。

  (三)为何春季躁动很难演化成全年行情呢?

  有行情出现,我们要积极参与,但也要对行情的性质保持应有的客观理性。历史上,除非是大牛市年,否则春季行情都没能演化为全年行情。所以,投资者既要入戏,但也不能入戏太深。

  为什么A股是这样的特性呢?

  对于政策,我们既要听其言,也要观其效果。中国的政策言辞并不像美联储那样的规范而清晰,所以市场在解读中国的经济政策基调时,是含有很大猜测成分的。政策实际落地会与市场解读存在不小的差异,而春季之后,政策则进入了落地生效阶段。前期如果预期过高,效果往往会不达预期。

  从经济基本面看,由于近十年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是不断下行的,这就使得期间的周期复苏时间往往很短,甚至很多时候出现的都是脉冲性的“周期幻觉”。春季过后,尤其是4月底上市公司一季报全部公布之后,市场对各行业的景气情况会有更加清晰的把握和预期,市场往往更容易回归理性。

  A股市场的炒作成分一直较浓,风险偏好的提升就会带来估值的大幅修复,而且资金一旦形成趋势,估值的提升还很容易过头。这就导致一旦市场稍微回归理性,后续则需要消化前期的过高估值。

  二、如何配置?动静相宜,虚实结合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历年的跨年行情占优的行业具有很大的差异,与特定时期的经济背景有一定关系。比如,在2009年、2011年和2012年的跨年行情中周期明显占优,这与“四万亿”刺激后,政策更多沿用老思路有一定关系;而2014年、2015年和2016年的跨年行情则是成长的表现更好,在供给侧改革下,政策告别的强刺激,新兴经济更受到市场青睐;2017年、2018年和2019年大消费则有不俗的表现,与外资不断流入且偏好大消费有关。

  那么,面对2020年的跨年行情,投资者又该如何配置呢?大胆参与,小心求证。

  首先,要敢于出手。正如上面所述,年初行情在大多数年份都代表了全年行情的主流趋势部分,一旦错过,吃大肉的机会可能就错失了。这时候要的是胆大,敢于出手,逐步提升仓位是首选。

  其次,也要心细。即使搭上了跨年行情的列车,也需要精选配置的板块。经济的回升到底属于“周期幻觉”还是周期复苏,也需要小心求证。

  (一)2019年跨年行情的启发

  2019年的跨年行情比较波澜壮阔,沪指期间涨幅达31.7%,在过去十一年的跨年行情行情中排第二。仔细回顾2019年的跨年行情,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市场开始企稳。1月份,市场开始有所企稳,开启了跨年行情的序幕。这一时期涨幅靠前的是家用电器、食品饮料、非银金融和银行,消费和金融起到了稳市场的作用。

  这一阶段市场对行情的演进是将信将疑的,具有业绩确定性且估值低的板块更容易先受到青睐。也就是说,跨年行情的初期,要先落在“实”处。

  第二阶段,市场风险偏好提升。2-3月份,市场逐步意识到2018年的悲观状况已经扭转,风险偏好开始明显提升。这一阶段涨幅靠前的是计算机、农林牧渔、电子和通信,科技与成长接过了“接力棒”。

  这一阶段,市场炒作的氛围开始变得浓厚,大量资金开始跑步进场,这时候更有想象力的板块收益会更佳。也就是说,跨年行情的中期,表演要看“虚”处。

  第三阶段,市场进入补涨阶段。4月初,市场再度进入加速冲高的过程中,前期涨幅较弱的周期出现了疯狂的补涨。这一阶段涨幅靠前的是化工、建筑材料、钢铁、采掘和有色。

  最终,市场由于估值提升过多,且4月下旬货币政策基调边际有所收紧,再叠加5月初经贸关系的恶化,使得2019年的跨年行情结束。

  (二)2018年跨年行情的启发

  与2019年跨年行情的延绵与多变不同,2018年的跨年行情短暂而急促,沪指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上涨了近10%。风格上也比较简单,主要是对2017年风格的延续,食品饮料和家用电器领涨,房地产的大涨实际上是对此前内房股大涨的回应。

  最终,市场由于估值上升过快,叠加美股市场的动荡,在2018年春节前就结束了躁动行情。

  (三)科技成长是本轮跨年行情的主线

  从本轮跨年行情的演进特征看,风格上基本采取了延续2019年下半年,以科技成长为主线的特征。从2019年12月2日至2020年1月9日,领涨的板块是传媒、电子和计算机,基本上是2019年下半年涨幅靠前的行业。

  市场顺利冲关,后续资金的风险偏好会明显提升,那么后续的市场会更注重“虚”处,这也是A股权重搭台、成长唱戏的核心道理。以电子、计算机、通信和传媒等为代表的成长板块依然会是行情继续演进的主线。

  此外,大盘要想冲关后形成趋势性上涨,权重股的上涨是必不可少的,金融和周期将是排头兵。作为行情起搏器的券商尤其值得配置,一方面跨年行情一旦启动,券商的业绩必然水涨船高,属于直接受益市场走暖的板块;另一方面,近期一系列资本市场改革的措施陆续出台,比如新修订的证券法将于2020年3月1日实施,取消了核准制,为分步实施注册制留下了空间;近期股票估值期权等衍生品工具陆续推出,这些措施都对券商形成利好。

免责声明:自媒体综合提供的内容均源自自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并获许可。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场。若内容涉及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勿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责任编辑:陈志杰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1-15 斯达半导 603290 --
  • 01-14 泽璟制药 688266 --
  • 01-14 有方科技 688159 --
  • 01-14 玉禾田 300815 --
  • 01-13 洁特生物 688026 16.49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