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调研,一直是A股交易者极为关注的话题。不少投资者在做决策时,会结合机构调研动态以及上市公司发布的调研纪要。
为了系统研究基于机构调研的交易策略,我们深入研究了机构调研的背后动因,希望给投资者带来启发。
关注【可以研报】,搞懂金融本质!
1、机构调研后立即买入效果如何?
机构调研作为典型的事件型活动,不少投资者较为关注,基于机构调研信息构建事件驱动策略效果如何?也即对机构调研信息进行每日跟踪,当上市公司在披露机构调研公告后,投资者是否能够及时地捕捉到alpha?
在此前的研究中,我们进行月度测试,得出“调研活动次数越多,获取更多超额收益可能性越大”和“调研人数或机构数越多,并不能带来更多超额收益”的结论。在日度调仓情况下,我们对调研活动次数和调研机构数进行测试,以验证是否能够挖掘出alpha。具体测试环境如下所示:
基础股票池:机构调研股票池;限定公告日期与调研日期在10日及以内、剔除次新股、特别处理股和停牌股;限定4种调研类型(特定对象调研、其他调研、分析师会议和现场参观);有机构参与。
分组方式:将基础股票池按照当日调研机构数或近3个月调研活动次数的33%、66%分位数分组(从低到高依次为group1-group3)。
根据上述测试结果,从净值曲线来看,无论是调研机构数,还是调研活动次数,在三等分情况下均没有明显差距。综上所述,调研机构数和调研活动次数并不能带来更多alpha。
综合上述研究结果,结合我们对机构调研的日常跟踪,我们认为机构调研事发后,不宜采用日频事件驱动的方式进行跟踪。
2、机构开展调研的因素有哪些?
接下来,我们主要分析有哪些因素诱发机构对上市公司开展调研,以探究机构在调研行为上的特征。我们归纳了2大类以及细分6小类的因素:
第一,公司层面。由于上市公司自身的一些因素,公司曝光度得到提高,进而机构有调研该公司的意愿和倾向。例如公司估值或股价异常变动(超涨或超跌);公司突发诸如股东和高管增减持事件;公司披露业绩情况。
第二,机构层面。机构由于投资或研究的需求,进而有对上市公司开展调研的诉求。例如机构意识到获取上市公司的信息不足;分析师推荐股票、覆盖股票等因素。此外,长期未被机构关注的上市公司,突然被机构关注,这类调研信息同样值得我们关注。由于这类调研的动机是多方面、不明确的,因此我们将其归为“其他”类型。
经过回测分析,机构调研叠加业绩预告中的业绩预增和业绩扭亏、叠加券商金股和突然被调研这三类情形能够带来超额收益。
3、这些公司被扎堆调研
我们根据研究结果,构建了机构调研打分体系(以下均简称“打分”),具体打分流程如下图所示。
在以最近3月调研活动次数为前提下,我们叠加了业绩预告、券商金股和突然被调研,并对这三类情况进行了赋分,计N分。我们对参数进行了测试,以确定最佳的分值,我们以N从1-10进行测试,结果如下所示。从测试结果可知,当N取6或7时,打分效果最佳。
经过一定的数据处理之后,每个月底,对基础股票池进行打分,按照处理后的分值从大到小依次选择M(M=20,30,40和50)只股票,并进行交易回测。
从测试结果可以发现,持有不同数量的股票,均有明显的超额收益,除了2017年均跑输基准,以及持有50只股票在2014年基本与基准持平外,其余年份均明显跑赢基准。
机构调研超额收益的一部分可能源自于行业的偏离,说明在一定程度上,机构调研具备行业择时能力。
近一段时间,机构提升调研力度,我们梳理了近一个月的调研名单,部分上市公司引来机构扎堆调研。
机构调研次数超10次的上市公司,包括科大讯飞、汤姆猫、中钢国际、万马股份、宏川智慧。
还有14家公司,机构调研次数达到6次,包括洁雅股份、欣贺股份、航宇科技、利亚德、云海金属、星源卓镁、常熟银行、周大生、亚太股份、九典制药、方盛制药、中金岭南、元力股份、智能自控等。
需要注意的是,部分上市公司股价已经产生较大波动,投资者要注意防范风险。
研报来源:
光大证券(维权)-量化选股系列报告之九:再探机构调研,机构调研的精细切分-祁嫣然-20230314
李泉(投资顾问执业编号:S0930622070004;基金从业编号:A20211203001155)
免责声明:本文只是根据公开信息进行内容创作,并不能保证准确性、及时性,也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