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纬新材IPO“死里逃生”背后,串通报价还是规则漏洞?

上纬新材IPO“死里逃生”背后,串通报价还是规则漏洞?
2020年09月21日 19:01 深蓝财经

原标题:上纬新材IPO“死里逃生”背后,串通报价还是规则漏洞? 来源:深蓝财经

  差1分钱就IPO失败的上纬新材,引起了市场对IPO定价机制的关注。

  上纬新材地板价发行惊魂

  差1分钱就失败

  上纬新材的IPO究竟有多惊险?发行价再低一分钱,IPO就会失败!

  按照科创板上市的标准,IPO的上市公司预计市值是不能低于10亿元的,而按上纬新材40320万股的发行后总股本和2.49元/股的发行价计算,公司的发行市值只有10.04亿元,堪堪超过上市标准。

  如果上纬新材的发行价再低一分钱,2.48元/股,那么对应的市值将会变成9.99936亿元,就将成为首只因达不到上市标准被市场拒绝上市的公司。

  而因为超低的发行价,也让上纬新材发行市盈率仅为12.83倍,远低于中证指数有限公司发布的C26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业最近一个月平均静态市盈率28.96倍,也低于可比上市公司平均市盈率42.01倍。

  扣除发行费用后,上纬新材预计募集资金净额7004.27万元,募资净额不足该公司去年全年的净利润,仅为2.16亿元计划募资的1/3。同时,发行价远低于券商投行报告所给出的下限,相当于打了2.2折。

  而上纬新材贴地发行的背后并不简单,其中最大的关注和争议点在于:询价机构有没有抱团压低发行价。

  据21世纪经济报道,上纬新材发行过程中,有超过400家询价机构的报价范围在2.49元-4.96元之间,其中399家报价都是2.49元,一分不差。这399家机构包括公募基金、保险公司、证券公司、QFII、财务公司、信托公司、私募基金,完全是不同风格的投资者,而这些不同风格的投资者的报价竟然如此整齐划一,很难让人相信投资者都是独立报价。

  一位资深业内人士明确地表示,不可能是独立报价:“扯嘛。上市显然是会暴涨的。一家两家认为2.49元没问题,399家都一个看法?”

  对此,有业内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2.49元这价格的最初报出者,是有商讨的。起于几个大机构,因为其产品较多,所以他们的报价权重相对较高,更接近中枢。大家向他们看齐,然后有各种微信群,大群小群小小群,具体定价时再打打电话,好多机构就知道了价格,于是就从众了。”

  另外,有机构人士表示,现在科创板报价有下降趋势,如果不跟随趋势就会被剔除。所以也只能从众了。

  但有投行人士对机构串通压价之说不以为然,他表示,“众多IPO询价机构的利益是独立的,那么短时间把几百家询价机构纠结在一起,还让大家统一报价,这操作技术难度非常大。”

  今年贴地发行不在少数

  上市后却被爆炒

  实际上,除了此次上纬新材仅12.83倍的超低发行市盈率。年内新股募资不达预期、低价发行的案例并不少见。

  根据WIND统计,今年下半年以来,已有30家IPO企业募资金额不及预期。有业内人士认为,部分询价机构抱团压低新股发行价,从而导致部分新股发行市盈率偏低。

  从科创板上市新股来看,wind数据显示,今年共发行111只新股,其中发行市盈率最低的除了上纬新材12.83倍,有8家公司市盈率在30倍以下,分别是广大特材京源环保科前生物华光新材莱伯泰科天合光能万德斯国盛智科,多数集中在30~60倍之间。

  而创业板新股的市盈率比科创板又更低,今年上市的创业板新股共78家,发行市盈率在20倍以下的共有15家,其中最低的是西域旅游15.28倍,另有43家上市公司发行市盈率集中在20~30倍之间,占据了年内创业板上市企业总数的一半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报价高度趋同”的现象也不止出现在上纬新材。如龙腾光电发行价1.22元,其中有311家机构投资者报价位1.22元,占比82%。此外,龙利得万胜智能大叶股份等也有类似的情况。

  而低价发行带来的后果之一,就是上市之后容易遭爆炒。

  如创业板新股龙利得,发行市盈率19.75倍,发行价4.64元每股,上市首日大涨3.6倍,目前股价相当于发行价逾4倍。

  IPO询价规则存在漏洞?

  海外市场是怎么做的

  关于上纬新材的超低价发行,无论是哪种可能,都暴露出当前新股发行的一些问题。

  首先关于“机构串通报价”的问题,据21世纪经济报道,有律师表示,该事件可能涉嫌操纵市场,即使是几家机构私下沟通也不改此性质,不过目前国内一级市场并无操纵先例。

  有保荐业内人士认为,“串通报价,属违规,规则要求独立报价,不得联手,不得故意压价。跟着报的机构,可以不算违规。但这种广泛打听统一价格,还是涉嫌违规。”

  而一位投行人士指出,互相打探报了同样的价格不违规。科创板询价对象比主板少,相对好控制,之前打五折就不少,主要问题还是规则给了空间。

  深圳一位资深投行人士更是指出,”规则没有说询价前大家不能商量。”

  其次,当下机构脱离券商投价报告的情况越来越突出,甚至都不调研,完全是模型定价。当然这也涉及另一个问题,当前的新股发行实在太多太快了――8月发行了60家,平均每周15家,或许机构不是不调研,而是根本没空调研。

  这些问题背后的核心,仍是新股不败的问题,反正不管好坏,把新股抢到手,上市首日再抛掉,就是一笔稳赚不赔的生意。

  当下A股市场注册制才开始不久,估值定价办法也在摸索中。那么海外市场又是怎么做的呢?

  全球主要市场IPO定价机制大体可分为四种:固定价格发行机制、累计投标询价制、拍卖机制和混合发行机制。

  港股IPO采用累计投标询价和固定价格发行的混合发行机制,分别对应国际配售和香港公开发售两部分。

  针对机构投资者采用累计投标方式进行询价,最终确定发行价格后,按照该价格同时向机构投资者(国际配售)和散户发售(公开认购),虽然最终发行价是由机构投资者累计投标决定,但是并非所有股票只针对询价的机构投资者发售,而是针对所有机构投资者和散户发售。

  美国的新股发行定价机制属于市场导向,由股票市场的供需状况来确定发行价格,监管部门不对发行价格做出限制性规定,具体定价机制为累计投标询价制。

  在美股发行定价中,承销商居于核心地位:

  一是因为政府没有对承销商的新股分配实施限制,承销商可以根据市场情况自行决定分配方式,由此来激励投资者搜集信息发现公司价值,实现IPO合理定价。

  二是因为美股市场化的定价给予承销商充分的自主权,但承销商的定价既需要平衡公司的融资需求与现有股东能接受的稀释比例,还要预测和估计公司的融资收入、首发机构投资者的购买价、与二级市场上的首日交易开盘与收盘价,进而得出合理价格。

  承销商的定价十分关键,定价太低会影响公司募资,损害公司利益;而定价太高则会影响投资者信心和公司市值。

  A股注册制IPO定价机制如何改进

  那么,A股注册制IPO定价机制如何改进,据读创财经,北方一家券商投行高管则建议可从这些方面来完善定价机制:

  一是发行量低于3000万股的可以直接定价;二是给予保荐机构一定的自主权,如可以决定剔除价格区间。”他表示,“三是扩大询价机构范围和规模,如引入大型私募;四是除了保荐机构的投价报告,最好还有独立第三方的报告。

  资深投行人士王骥跃建议,一方面,将“剔除拟申购总量中最高报价10%申购量”的规定修改为“将高于或低于全部报价中位数与加权平均数孰低值50%的价格所对应的申购全部剔除”,或者“将全部报价中位数与加权平均数孰低值一倍标准差之外的报价所对应的申购全部剔除”,即将“按量划线剔除”改为“极端报价剔除”。

  另一方面扩大直接确定发行价IPO的适用范围。在IPO密集发行的时候,询价对象并不会严肃研究发行人价值报价,那索性直接判断是否接受卖方报价好了,市场接受就发行成功,市场不接受就发行失败。

  此外,允许卖方事先约定网下认购倍数,按价格排序,达到该认购倍数的价格即发行,达不到认购倍数即发行失败。

扫二维码 3分钟开户 稳抓大反弹行情!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9-24 帅丰电器 605336 --
  • 09-24 宏力达 688330 --
  • 09-23 上海凯鑫 300899 24.43
  • 09-23 巴比食品 605338 --
  • 09-21 海象新材 003011 38.67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