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赛柏蓝
二甲双胍是目前临床治疗2型糖尿病使用最为广泛的经典药物,也是2型糖尿病全程与基础治疗首选药物,临床应用已经有60余年历史。二甲双胍剂型随着医药研究的进步也发展出了多种类型,胃漂浮片作为国内新上市的二甲双胍类型,和传统缓释片相比有哪些进步呢?
01
胃漂浮型二甲双胍缓释片未检出基因毒杂质
服药更安全
尽管过去人们普遍认为低毒性药物与无毒性辅料制备的制剂不会具有毒性,但近年研究表明,“基因毒性杂质”有可能在药品的制剂生产过程中产生,能够直接或间接造成DNA损伤,导致DNA突变,进而引发癌变,长期服用“基因毒性杂质”超标的药品会有诱发癌症的风险。二甲双胍作为糖尿病基石药物,需要长期服用,药物安全性备受关注。
二甲双胍制剂中基因毒性杂质亚硝胺杂质(NDMA)由二甲胺、NO2-(或 NO3-)共同形成。
二甲双胍缓释片分为传统型和胃漂浮型。传统型缓释片尤其是骨架型缓释片该问题尤为突出,NDMA形成风险最高。骨架型缓释片由于依赖骨架材料,导致药片中辅料用量高,缓释片中的药物-辅料比约为1:1,1000mg中含54250单位NO2-、48025单位NO3-,其他传统型缓释片也无法避免在药物释放过程中辅料与原料药接触,NDMA形成风险持续存在。
而这一点在胃漂浮型缓释片中被完美解决,胃漂浮型缓释片每1000mg中仅含516单位NO2-、322单位NO3-,不到传统缓释片含量的1%,并且在药物释放过程中辅料仅存在于缓释衣中,与片芯中的原料药极少接触,NDMA形成风险最低。值得一提的是,在实际检测中,胃漂浮型缓释片未检出基因毒杂质NDMA。
02
“定位释放、即时吸收”
胃漂浮型缓释片再显优势
在面对胃肠道不良反应时,二甲双胍胃漂浮型缓释片相较传统缓释片也显示出很大优势,该品种利用十二指肠对药物吸收效率最高的特征,借助胃漂浮技术在胃内缓慢释药后,释放的药物随胃排空作用进入十二指肠高效吸收,提高药物吸收的同时降低小肠中下段的药物暴露,从而达到将游离药物局限在最佳吸收肠段,降低药物外溢概率,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实现“定位释放、即时吸收”的药物策略,这样既解决了二甲双胍的胃肠道刺激问题又提升了药品生物利用度。
03
更小更精
胃漂浮型二甲双胍缓释片吞咽更方便
胃漂浮二甲双胍不仅安全性更高,应用体验也更好,二甲双胍胃漂浮缓释片辅料占比小于30%,用量远远小于FDA规定的每日安全用量,不仅如此二甲双胍胃漂浮缓释片还更加注重患者服药感受,采用椭球形片型设计,降低药片顺食管下行阻力,改善吞咽梗阻的感受。
2型糖尿病作为慢性疾病需要长期服药的特点,使得药品的安全性尤为受人关注,也成为了又一个影响患者健康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亟需更稳定、更安全、更舒适的二甲双胍缓释片。
目前,在采用多角度、全方位评价体系严格监控下,唐柏浮®二甲双胍胃漂浮型缓释片已展现出优良的安全性,期待未来能有更多糖尿病患者因此获益。
久安医药胃漂浮型二甲双胍缓释片(唐柏浮®)于2023年4月获批通过,是我国第一个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注册证书的二甲双胍胃漂浮型缓释剂。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