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荡行情就是上车机会?牛市共鸣仍在,A股迎来“后浪”主力军,你还在等什么?点击立即开户,3分钟极速响应,助你直通“牛市”!
相关阅读:
A股能否扛震?如何应对牛市调整?来新浪理财大学,听黄利明《每周A股投资内参》,提高投资胜率!
来源:新时代策略
原标题:多头已战略性胜利——策略周报
1
策略观点:多头已战略性胜利
过去1年多空双方围绕3000点上下震荡,恰恰形成了多头对空头的“围点打援”。通过3000点附近的震荡,大部分大级别的空头逻辑已经被消灭。之前,3000点看似多空僵持不下,但是股市的赚钱效应持续回升,由此带来的格局是多头越打越多,空头越打越少。一旦突破,将会是摧枯拉朽的,A股上周的上涨速度堪比2014年12月和2015年5月。我们认为,未来一个季度,宏观层面没有值得担心的利空,居民资金进入股市的热情还会持续,唯一的干扰力量将会是监管政策。理论上,政策这一次会比2014-2015年的牛市更早出手,更早恰恰意味着力度上将会是绵绵不断,而不是一刀切。市场上涨的速度可能会改变,但趋势不会变。
(1)这一次上涨的速度非常快。A股近期的上涨速度(5个交易日12%以上)异常快,上一次出现是2014年12月和2015年5月,2010-2013年和2016-2019年都没有出现过这么快的上涨。2005-2008年出现的次数略多一些,可能是因为那时候A股板块单一,周期股的权重大,波动较大,2014年12月和2015年5月都是增量资金大幅入场的时候出现的。
2014年的增量资金入场始于2014年7月,开始的上涨速度并不是很快,上涨了一个季度后,从11月底开始,在央行降准降息后,指数突然加速,2014年12月恰恰是2014年上涨速度最快的时候。2015年上半年指数的上涨也存在着不断加速的特征,到2015年5月速度最快。
(2)上涨快的战略原因:3000点附近大部分利空已经被消化充分。军事上有个战术叫“围点打援”。围住一个城镇的敌人以之为诱饵吸引其他地方的敌人增援,其真正目的是打增援的敌人并达到歼灭援敌的战役目的。我们认为过去1年多空双方围绕3000点上下震荡,恰恰形成了多头对空头的围点打援。在3000点附近,空头有多次利空增援,之前去杠杆的后遗症、不断出现的中国和美国冲突、百年一遇的全球疫情,这些导致上市公司盈利中枢不断下降。但这些增援的利空,只是压制了周期股的估值,并没有对市场造成致命伤害。由此形成的战略格局是,点位上,3000点看似多空僵持不下,但是股市的赚钱效应却持续回升,由此带来的格局是多头越打越多,空头越打越少。
2019年5月-2020年6月,近1年的围点打援中,大部分可以担心的利空都已经充分地反应在周期股的估值中了,而消费和科技本身的产业格局较好,是比较难受到宏观利空冲击的。
围点打援一旦取得胜利,将不只是3000的胜利,而是多头对空头的战略级胜利,牛市的格局已经确立。我们认为,除非出现比疫情影响更大的突发利空,否则牛市的格局不会被改变。这一次快速上涨比2019年Q1和2020年2月更强,内在的战略意义也更强。
(3)上涨快的战术原因:新增资金很多,而且后续还会更多。最直观的多头力量是居民近期新增的资金,5-7月份一般是每年个人投资者开户和购买基金的淡季。2020年6月的开户数据已经是比正常的年份强很多了,上一次6月环比这么强还是2014年,考虑到7月份的上涨很快,后续开户数据和基金发行数据大概率会比之前的数据有更大的攀升。居民资金最大的特点是快和猛,一旦居民资金流入股市,一个季度流入的规模可能就会超过外资1-2年累计总的流入量,我们认为2020年股市往上最大的力量将是居民资金。
(4)短期策略:战略性胜利已经取得,牛市确立。展望未来一段时间,盈利和流动性在一个季度内都没有太大的利空,6月社融信贷数据显示,实体经济依然非常活跃。股市的上涨将会吸引大量的居民资金进场,这一趋势要想改变需要极大的外力。监管政策理论上这一次会比2014-2015年的牛市更早出手,期间可能会带来一些波动,但我们认为,更早出手恰恰意味着力度上可能会是不断增强,而不是一刀切式的政策。只会改变上涨的速度,不会改变上涨的趋势。
行业配置建议:过去两周,周期金融暴涨,风格变化很快,我们认为目前的风格变化依然是补涨,时间范围在月度以内,更大级别的周期股领涨需要经济层面看到1-2年的大逻辑。短期来看,我们认为重点依然应该关注消费和科技,金融股中重点关注券商。
2
上周市场变化
上周A股全面上涨,其中创业板50(13.96%)、创业板指(12.83%)和中小板指(10.40%)领涨。申万一级行业中,国防军工(18.73%)、商业贸易(16.43%)和计算机(13.40%)领涨。概念股中,在线旅游指数(25.44%)、打板指数(23.19%)、和领涨龙头指数(20.77%)领涨。
免责声明:自媒体综合提供的内容均源自自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并获许可。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场。若内容涉及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勿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责任编辑:逯文云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