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济参考报 记者:廖冰清
当地时间8月16日,美国总统拜登在白宫签署《通胀削减法案》,标志着该法案正式生效。这项法案涉及税收、医保、气候和能源等领域内容,规模达数千亿美元。但该法案抗击通胀的实际作用却饱受质疑。许多分析人士认为,该法案难以从根本上解决美国的高通胀问题,短期内美国仍将继续承受物价上涨、经济形势恶化的压力。
《通胀削减法案》正式生效
根据这项《通胀削减法案》,未来十年,美国联邦政府将在气候和清洁能源领域投资约3700亿美元;在医疗保健领域投入约640亿美元,以降低处方药价格、强化医疗保障。法案包括对部分大企业征收15%最低税等内容,致力于在未来十年内创造近7400亿美元财政收入。
民主党援引国会税收和预算办公室的分析说,该法案将使联邦赤字削减3000多亿美元。
这份长达700多页的法案旨在降低政府赤字、应对高通胀等经济问题,被一些美国政客称为“近十年来最重要的立法之一”。白宫方面称,这项历史性的法案将降低美国家庭的能源、处方药和其他医疗保健成本,助力应对气候危机、减少赤字,并使大型公司缴纳“公平份额的税额”。
本月早些时候,国会参议院、众议院先后通过该法案。两院投票中,两党立场严重分裂。民主党议员一致赞成,共和党议员无人投支持票。
美国通胀自一年多前开始加速上升。今年3月以来,美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涨幅均超过8%。美国劳工部10日公布的数据显示,7月CPI同比上涨8.5%。在此背景下,美国民众购买力受到制约。
抗击通胀作用饱受质疑
尽管拜登政府和民主党声称《通胀削减法案》能缓解通胀、削减赤字,但不少人并不买账。他们认为,该法案“换汤不换药”,是此前提出的3.5万亿美元社会支出法案的“缩水版”,而在缓解通胀方面的作用并不显著。
共和党人指出,该法案内容聚焦于环保领域投资和削减政府赤字,针对通胀的条款并不多,称其为《通胀削减法案》只是打安全牌,以便更容易在国会投票中通过,并在即将到来的中期选举中为拜登政府拉票。众议院共和党领袖凯文·麦卡锡认为,无法通过征税和降低支出摆脱通胀危机。
一些评级机构和经济学家也认为该法案不会对通胀产生实质性影响。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沃顿预算模型估计,该法案将在2024年之前略微推升通胀,并在此后降低通胀,但是这些数据在统计上几乎与零没有差别。
报道指出,美国物价飙升的主要推动因素包括油价、食品价格和租金上涨等,《通胀削减法案》不能直接解决这些问题。尽管该法案可能有助于为数百万家庭节省药品和能源成本,但这些项目通常只占家庭预算的相对较小部分。事实上,拜登本人在谈及该法案对通胀的影响时,也指出其可能促进个别领域的价格下降,而不是整体通胀下降。
还有分析认为,即便该法案能削减通胀,也需要多年时间。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本月得出结论,这些变化将对美国今明两年的通胀产生“微不足道”的影响。国会预算办公室前主任道格拉斯·霍尔茨-埃金表示,理论上来说,削减赤字确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通胀水平,因为政府削减开支和增加税收都会削弱需求,从而减少物价上涨压力。但这在至少五年内都不会见效,而且考虑到美国庞大的经济规模,未来十年内的效果都不会太大。
经济衰退风险居高不下
数月来,美国通胀居高不下,消费开始放缓,内需走弱拖累经济表现,预计经济未来12个月的表现更糟。多名经济学家认为,美国经济出现恶化趋势。
美国商务部数据显示,今年第二季度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按年率计算下滑0.9%,连续两个季度萎缩,构成通常意义上的技术性衰退。美国亚特兰大联储16日公布最新GDP预测显示,美国第三季度GDP增速为1.81%,较8月10日预计的2.45%再度大幅下调0.64个百分点。
对经济可能陷入衰退的担忧情绪也在不断升温。据报道,一项最新民意调查结果显示,超八成美国人担心经济衰退即将到来,六成美国人表示有时会无法负担日常开支,还有五成美国人担心会失去工作。
虽然拜登政府对《通胀削减法案》寄予厚望,但也有一些分析认为,该法案不仅对解决通胀问题没有太大作用,还可能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共和党参议员林赛·格雷厄姆表示,该法案对企业加税太重,反而可能导致企业将增加的成本转嫁到消费者身上。美国全国制造商协会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杰·蒂蒙斯认为,目前美国正面临严峻的经济逆风,该法案将增加制造商税收、削弱其竞争力,因而无法促进制造业发展和经济增长。
在通胀预期高企和经济恶化加剧的背景下,美联储在利率决策方面也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在今年6月和7月的货币政策例会上,美联储接连加息75个基点,今年以来已四次加息,为上世纪80年代初以来最大幅度的集中加息。连续大幅加息,凸显美联储前期行动缓慢、如今只能加快控制通胀的被动局面。目前,美联储加息给经济带来的影响已日益显现。但观察人士认为,美国核心通胀仍在高位徘徊,通胀回落尚需时日,美联储仍有必要继续加息,短期内较难放缓紧缩步伐。
责任编辑:周唯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