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庚南:央行进一步降息的空间还有多大?

2022年08月17日17:04    作者:李庚南  

  文/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李庚南

  正值欧美央行持续加息、货币普遍收紧以及全球通胀加剧之际,8月15日人民银行突发公告称,为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人民银行开展4000亿元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含对8月16日MLF到期的续做)和20亿元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这一利好显然让市场猝不及防。

  从逻辑上,这意味着8月20日大概率将迎来LPR的下调。问题是,这是否意味着“人民币以我为主”意识的加强?是否意味着我国央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仍将延续适度宽松的姿势?这些无疑将带给市场更多的期盼。

  当前银行体系流动性是否合理充裕?

  几乎央行每一次降息或降准,都明确是“为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这句话其实包含两种解读:一是此前的流动性已呈现偏紧趋势,需要通过适当的流动性释放推动流动性合理充裕;二是此前的流动性整体已显偏宽松,需要通过适当收紧来推动流动性相合理充裕状态回归。从当前发出的降息信号看,合理的解释应该是前者。

  但是,不容争辩的事实是,今年以来银行体系流动性整体偏宽松。广义货币M2增速保持持续高位运行,代表强流动性的M1增速稳步回升,宽货币特征明显。银行体系流动性宽松推动资金市场利率中枢明显下行。同时,票据融资依旧高速增长,国股银票转贴现利率持续走低,商业银行以票冲贷现象明显。

  一方面,货币供应量总体比较充裕。2022年7月末,广义货币量M2高达257.81万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9.52万亿元;前7个月M2增量几乎相当于2021年全年货币增加量。截至7月末,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12%,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6个和3.7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同比增长6.7%,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9个和1.8个百分点。尽管M1增速仍远低于M2,M1、M2负向剪刀差(M1-M2)仍维持在高位(-5.3%),但M1从年初-1.9%持续回升至6.7%,创下16个月新高,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反映了企业短期流动性的持续改善态势。值得注意的是,M1-M2剪刀差已连续18个月为负、连续5个月小于-5%,表明货币总体处于被动持币区,市场对经济预期偏悲观,实体经济中的投资机会偏少。

数据来源:WIND数据整理数据来源:WIND数据整理

  另一方面,资金市场利率中枢继续下移。反映银行体系资金供求状况的银银间质押式回购加权利率DROO7及定盘利率FDR007持续向下,并维持低位徘徊。二季度以来,DROO7、FDR007总体上进入1时代,均值分别为1.64%、1.6%,且中枢不断下移。截至8月15日,DROO7、FDR007已分别降至1.34%、1.3%,较上年末均降低了96BP。

 数据来源:WIND数据整 数据来源:WIND数据整

  同时,银行间票据融资活跃,国股银票转贴现率低位运行。7月末,截至6月末,国股银票转贴现利率7天、6个月期限利率分别为1.77%和1.63%。此前7天、6个月期国股银票转贴现利率一度低至0.03%和0.76%。表明在资产荒背景下,银行不惜以低成本转贴现、以票据冲量的需求强烈。

  如果仅从市场逻辑分析,考虑国际货币紧缩、通胀压力增大的形势,进入三季度后银行间市场流动性或将由偏宽转向边际偏紧。央行在此时逆势释放降息信号,或出于稳经济与防通胀压力的综合权衡。

  稳经济与防通胀哪一个压力更大?

  利率工具本就是一柄双刃剑。逻辑上,降息有助于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从而激发实体经济投资意愿和居民的消费意愿,推动实体经济的复苏与发展。但另一方面,降息有助于改变市场资金流动性状况,推动信贷需求扩张,可能导致流动性过剩,不利于防通胀。当然,降息能在多大程度上刺激经济增长,或在多大程度上导致货币供给过剩,更多地取决于其边际效应。因此,在平衡稳经济与防通胀方面,利率政策工具的抉择更多取决于其边际效应的强弱。

  从我国目前情况看,稳经济的压力显然大于防通胀的压力。

  一方面,在稳经济一揽子政策的推动下,我国经济正呈现整体复苏态势,但三季度以来经济恢复势头边际放缓慢,稳经济压力依然较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7月份宏观经济数据显示,受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严峻、全球通胀压力居高难下、国内本土疫情多点散发及持续高温等不利因素影响,7月份经济未能延续向上修复态势,多项经济指标增速较6月有所回落。7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8%,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0.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7%,分别较上月回落0.1、0.7、0.4个百分点。1-7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5.7%,较1-6月份回落0.4个百分点。这表明,我国经济恢复势头已呈边际放缓态势,特别是内需消费和投资整体在走弱,反映出经济恢复的内生动力不足。更为关键的是,经济主体预期仍弱。特别是7月份制造业PMI指数跌落荣枯线,体现了社会需求有所不足。

  另一方面,在全球通胀加剧背景下,我国通胀的压力逐渐显现,但内生动能不足,压力或不如预期大。降息对通胀的影响应该说是无疑的,路径是确定的。尽管我们的通胀水平与欧美比较仍较低,但潜在的通胀率或并不容忽视。7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2.7%,环比上涨0.5%,距离3%警戒线似乎并不遥远,压力不容忽视。但从结构分析看,本轮CPI上涨的主要拉动因素是猪肉等食品,食品价格上涨6.3%,服务价格上涨仅0.7%。从核心CPI(扣除了食品和能源)看,反映居民消费篮子的价格波动幅度总体平稳。7月核心CPI为0.8%,已刷新2021年5月来的新低。这表明我国通胀的内生动力在弱化。而上游产业向下游的传导也不明显。7月份PPI为4.2%,刷新了2021年3月以来的新低。在防通胀方面,真正需要警惕的或是全球通胀背景下的输入性通胀。而这方面,央行汇率管理工具箱应有充分的储备。

  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权衡降息在稳经济与通胀上升的压力与边际效应,央行在当前情势下逆势降息自是顺理成章的。

  央行进一步降息的空间还有多大?

  从稳经济角度,降息对稳经济的积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从边际效应看,在当前形势下降息对拉动经济究竟有多大效果,进一步降息的空间还有多大,或需理性分析。实际上,我们看到的是,货币对经济的边际作用正在削弱。

  如前所述,目前市场流动性应该处于合理充裕甚至偏宽的状态。货币问题反映到实体经济已不是供给总量的问题,而是供给的结构问题,以及供需结构的匹配问题。央行降息实际上是通过MLF、逆回购等政策利率向银行体系释放低成本的资金,意在以此推动银行体系加大对实体经济的信贷供给,同时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但其中存在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畅通性问题。关键是,宽货币向宽信用的传导,不仅面临银行风控理念、机制和风险容忍等瓶颈,还面临来自实体部门的有效需求不足问题。换言之,实体经济恢复的核心问题已不是货币的问题,而是需求的问题、信心的问题和预期的问题。

  同时,对利率持续下行的边界也应有客观理性的认识。一方面,央行政策利率引导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下行的空间很有限。其边界应是存款负债成本。尽管我们可以要求金融机构通过优化负债管理来不断降低负债成本;但是负债的另一端是存款人作为资金拥有方应有的权益,这种权益在共同富裕背景下显然也应是政策层应有的考量。另一方面,过低的利率在微观层面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也是不容忽视的。 在“资产荒”情况下,商业银行通过不断降低贷款利率,争夺小微企业领域的优质客户形成大银行下沉“掐尖”及“内卷”式增长,实际上是对金融生态的一种伤害。而且,过低的利率也会诱发企业套利乃至脱实向虚行为。

  因此,当前稳经济、推动经济恢复发展的宏观政策取向,笔者以为比较理想的,应该是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组合。财政政策落脚点,应以政府专项债对投资的拉动为主要动力,同时要在  拉动市场消费需求方面下力。货币政策方面,以稳健的导向、宽松的预期,推动宽货币向宽信用转变,侧重于稳融资预期。

  (本文作者介绍:先后供职于工商银行、人民银行,现为银行监管部门人士,长期负责小企业金融服务推进工作,潜心研究小企业金融服务问题。)

责任编辑:余坤航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降息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17部门发文: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 格力电器扯下"自主品牌"遮羞布?转型遭经销商抛弃现金流在"大失血" 德国空军“将穿越台湾海峡”,“展示实力” 四川达州电力:若无法缓解用电压力,将对居民有序限电两个半小时 小米11频现烧主板,脱粉用户:光靠从供应商那里拿来的黑科技,做不成高端 孩子高铁上吵闹不止乘客提醒被家长怼:法律没规定不让喊 龙湖集团回应网传将于8月底破产:谣言,已报案并获受理 已婚男同时交往5名女友骗270余万 任泽平发布中国生育报告2022:出生人口大幅下降,加大鼓励生育力度 发布会全文|国家卫健委:婴幼儿无人照料是阻碍生育首要因素 城市中超1/3家庭有托育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