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 本报记者 乔翔 倪铭
转眼间,科创板三岁了。自首批25家公司登陆科创板以来,已有400多家科创公司在此启航,在此成长。
从零起步,科创板IPO融资总金额已突破6000亿元大关;扬帆路上,5.6万亿元总市值标志着一项新的“航行纪录”就此镌刻;砥砺前行,平均每家公司108项专利彰显绚烂的科创成色。
引领创新,与时偕行。不仅是“科创军团”规模的稳步提升,在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等方面,科创板更是交出了一份份满意的答卷。
回望过去三年,科创板产业集聚和品牌效应逐步显现。高度聚焦于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创板上市公司群体,在服务国家战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科创板坚持板块定位,突出“硬字当头”,着力支持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将“硬科技”理念贯彻到底。
稳步扩容:产业集聚效应逐步显现
聚焦“硬科技”企业是科创板的板块定位和建设初心。在此背景下,科创板重点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以及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截至2022年6月底,科创板共上市147家新一代信息技术公司、97家高端装备公司、93家生物医药公司、39家新材料公司、31家节能环保公司和24家新能源公司。
数字背后是科创板产业集聚和品牌效应的逐步显现。在多个面向科技前沿的“硬科技”领域,科创板汇聚了一批涉及产业链各环节、多应用场景的创新企业,推动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的提升。
截至2022年6月底,科创板集成电路领域公司数量达61家,占A股集成电路上市公司的“半壁江山”,实现了上中下游全产业链覆盖,同时兼具半导体材料和设备制造等支撑环节,持续深耕创新链、完善供应链。
作为国内为数不多的IDM一体化产业链公司,华润微表示,未来将围绕自身的核心优势,持续深耕产业链,努力提升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并结合内外部资源,进一步向综合一体化的公司转型。
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深耕芯片制造刻蚀领域的中微公司布局多元化产品线。中国证券报记者从公司了解到,在逻辑集成电路制造环节,公司根据客户的需求,正在开发更先进的刻蚀应用设备。此外,公司和诸多一流的LED外延片厂商紧密合作,实现了产业深度融合。
在生物医药领域,科创板上市公司总数达到93家,涵盖癌症、艾滋病、乙肝、丙肝、水痘等疾病的治疗领域。光伏、动力电池、工业机器人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也在陆续登陆科创板。在面向科技前沿的多个“硬科技”领域,一批关键技术攻关者,正借力资本市场实现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的深度融合。
循初心,观成果。专利层面的“喜报”不断涌现。2021年,科创板公司合计新增发明专利7800余项,66家次公司牵头或者参与的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等重大奖项。
其中,安集科技化学机械抛光液产品、天岳先进半绝缘型碳化硅衬底材料、时代电气全系列高可靠性IGBT产品、科德数控五轴联动数控机床产品等,打破了国外垄断局面,实现国产自主供应,为相关产业链自主可控提供有力支撑,彰显“硬科技”企业的技术实力与使命担当。
研发固本:“硬科技”成色进一步凸显
非艰苦奋斗无以立,非开拓创新无以成。对于科创型公司而言,研发创新是生存之本。
过去一年,科创板上市公司研发强度保持高位。截至2021年年底,科创板公司研发投入金额合计达到883.51亿元,同比增长31%,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13%。
在记者的采访过程中,受访公司对于持续投入研发的态度十分明确。
“公司高度注重研发创新,将持续进行大额研发投入。”翱捷科技-U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公司自科创板上市以来,营业收入持续高速增长,研发方面持续保持高投入。”奇安信-U总裁吴云坤表示,尤其是在关乎公司未来发展的平台研发上,投资力度会更大,公司的技术实力将进一步提升。
从长远看,持续的研发投入是科创型公司在核心技术上不断突破的必经之路。事实上,在各自领域实现长足进步的科创板企业,大多都在前沿技术的布局和攻关上持续加码,创新成果层出不穷。
2021年,光伏产品制造商晶科能源研发投入26.37亿元,占营收比重6.5%。技术突破方面,公司在电池片转换效率和组件功率方面已先后19次突破行业量产或实验室测试纪录,在N型TOPCon领域更是一年内4次打破世界纪录。据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司储备了炉外加料直拉单晶等具有良好开发前景的技术。
从事新型生物基材料研发的凯赛生物积极提升“脑力”。公司相关负责人向记者透露,公司已经在调试阶段的年产4万吨生物法癸二酸项目是全球第一次利用生物法生产癸二酸产品,是继20年前首次产业化生物法长链二元酸以来对长链二元酸产品种类的进一步丰富。
视创新为发展第一动力的半导体硅片企业沪硅产业-U,成功解决了我国SOI材料的“有无”问题、实现300mm大硅片产业化“零”的突破。目前,公司300mm产品已实现国内主要客户需求的全覆盖。
作为衡量“硬科技”成色的重要指标,截至2022年6月30日,共有141家科创板上市公司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录,分别占科创板上市公司总数的32.7%、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上市总数的35.7%。
人才“培元”:建立长效激励机制
“硬科技”产业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发展至今,科创板企业群汇聚了一支超过14万人的科研队伍,平均每家公司超过330人,占员工总数的比例接近3成。
业内人士表示,半导体等高新技术属于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行业,且具有下游应用广泛、生产技术工序多、产品种类多、技术更新换代快、投资高、风险大等特点,杰出和具有丰富经验的人才是此类公司未来发展的关键,也是持续巩固公司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去年年底,研发人数在千人以上的科创板公司共有24家,其中有9家超过2000人,中国通号以4374名研发人员位列首位。从研发人员占比层面统计,在研发人员超过300名的137家科创板公司中,有32家公司的研发人员占总员工的比例超过50%。其中有9家占比超过80%,翱捷科技-U以89.35%排名居前。
重视人才方面,专注EDA工具自主设计和研发的概伦电子颇有体会。据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司较大比例的研发人员持有公司股份。“此举意在增强研发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凝聚力。公司在科创板上市后,对于行业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将进一步加强。未来,公司将适时采用包括股权激励在内的多种方式进一步吸引并留住人才。”
深谙此理的科创板公司不在少数。奇安信-U日前公布了股权激励计划草案,拟进一步绑定公司技术骨干,稳步推进人才战略。在长效激励机制的建立上,振华新材表示,未来将充分运用科创板灵活的股权激励制度,进一步实施范围更广泛的股权激励计划,以更好地凝聚人心、鼓舞员工士气,激发员工的认同感及归属感。
建立员工持股平台、股票期权等长效激励制度同样成为生物医药企业留住人才的措施。
君实生物-U表示,科创板放宽了股权激励的限制,允许公司“带权上市”,公司上市后采用了科创板推出的第二类限制性股票方案,与员工共同成长、相互成就,大幅提高了公司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能力,为创新研发提供智力保障。
和元生物则透露,目前正通过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方式,为基因治疗CDMO业务线储备人才。同时,公司拟为将来的大规模GMP产能运行储备充足的工艺团队,继续充实研发团队,引进高端优秀技术人才。
责任编辑:张书瑗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