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评论员 薛晖
12月27日,随着北京市房山区拱辰街道地块落槌,全国22个热点城市全部完成了今年的三轮集中土拍。
值得注意的是,在第三轮集中供地中,央企、国企的参与度明显增强,成为一股重要的力量。长春、长沙、沈阳、天津、北京的国企央企取地占比分别为100%、82%、75%、72%、75%。
国资积极参与拿地背后,或许与民营房企拿地热情减弱有关。众所周知,今年来有部分民营房企“爆雷”,经营上举步维艰,自然不可能有余钱拿地。没有“爆雷”的民营房企,也有不少面临流动性紧张,同样是捉襟见肘。
相较而言,国资房企的情况就好得多。受中央和地方国资委的监管,国资房企大多负债率低。据2021年半年报,23家“绿档”上市房企中,央企和国企就有10家。其中,资产负债率(剔除预收账款)最低的前四家全是央企,分别是中海、招商蛇口、华润置地和保利。
同样是受到较严格的负债率和利润率的考核制约,国资房企虽然规避了高负债风险,但也错过了高速扩张。在过去的所谓“房地产白银10年”,许多国资房企排名下滑,而且“存粮”(土储)也不多了。因此,当各地土拍热度降温,溢价率走低之时,也正是国资房企低价“补仓”之际。也就是说,近期土拍市场上演的国资房企积极拿地现象,不全是国企为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分忧,亦有其弯道超车的企业诉求。
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与国资房企在土拍市场上的一拍即合,还有更深的综合考虑。
土拍市场之所以备受关注,因为其已是楼市的“晴雨表”。房企抢地,证明房企有钱,预示着购房者买的期房可以按期交房,进而还能提振买房人对未来楼价的预期。而一旦房企退地或土地流拍,则表明房企缺钱,购房者买的期房就存在烂尾的可能性,进而影响潜在购房人对楼市的预期。
房地产有个形象的比喻,土地比作面粉,房子比作面包。今年没有买到面粉,来年哪有面包卖?正因为有面粉与面包的逻辑,所以要稳楼市预期,就要先稳土拍市场。这一点,无论中央和地方已有共识。早在2021年7月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就提出了“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近日,央视记者采访住建部部长王蒙徽时,问如果用一个字来指导明年的工作,会选哪个字?部长回答的也是一个字——“稳”。
由此可见,稳是共识,稳是任务。而土拍市场稳不稳,就会直接影响楼市预期稳不稳。如果挂牌的土地都能顺利拍出,量价平稳,来年的楼市也不会有大问题。反之,如果土地市场大起大落,那么来年的楼市不是房子供应量出问题,就是价格上出问题。
明白了这个道理,当各级政府发现民营房企缺席土拍市场时,自然会找国资房企鼎力相助。此“相助”并非简单地帮地方政府卖地,解决土地财政之缺口,更是为了稳定面粉与面包的供求关系,进而稳定百姓对未来楼市的预期。
当然,对中国楼市未来的研判不能只看土拍的表现。更何况,土地市场的冷与热并不单纯受房地产供需的影响,还与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如何让土地的供需和价格真正服务于房地产“良性循环”的新要求,也是摆在地方政府和房企面前的新课题。
毕竟,国资房企不可能招之即来地承担“托底”重任。例如,近日,国资“托底”的这招在沈阳就没成功。沈阳的第三轮集中土拍中,共推出27宗地块,其中19宗流拍,流拍率达70%,剩余8宗地块中,有7宗底价成交。
责任编辑:陈程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